当前位置: 首页
>> ... >>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113307230026011330/2008-175945 发布机构: 县府办
文号: 公开日期: 2008-06-03 19:12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县府办     发布时间: 2008-06-03 19:12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关于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 3月7日在武义县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武义县代县长 傅利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 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县综合实力快速提高、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武义县委的领导下,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奋力追赶,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快速发展的态势,“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从 28.51亿元增至58.36亿元,年均增长14.0%;财政总收入从1.55亿元增至7.21亿元,年均增长36.0%;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407位上升至2004年的189位。效益农业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茶叶成为全县特色农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有机茶颁证面积达2.0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0%,获“中国有机茶之乡”称号;“武阳春雨”茶成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26家,其中市级10家、省级1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园区建设日新月异,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面积从2000年的2.04平方公里拓展至2005年的17.59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从52.01亿元增至132.53亿元,年均增长20.6%。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两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二比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企业从65家增至31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达23家,其中超5亿元1家。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解放街、壶山下街等传统商贸区地位进一步显现。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旅游业快速发展。郭洞、俞源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温泉品牌进一步打响,武义温泉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胜地;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57.5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03亿元。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从 2004年开始全县免征农业税。深入开展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和整顿,严格规范了土地市场。金融、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实施了部门预算。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逐步深入。打假治劣、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明显。牢固树立“县外即外”的开放理念,主动承接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五年累计进区企业820家,累计到位外资4890万美元。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出口交货值从“九五”期末的9.13亿元增至51.72亿元,增长4.7倍。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 100.99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8倍。内通外畅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累计投入15.52亿元,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段、县城至西田畈连接线、330国道、43省道、44省道一、二、三期、武丽线一、二期等工程全面完工。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35公里,建成高等级公路137公里。康庄工程全面铺开,累计完成921公里。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注重科学规划,实现城区控规全覆盖目标。五年来累计实施旧城改造近70万平方米。新建或改建了明招路、温泉路、东升路、环城西路等十余条城市道路;温泉隧道、白洋山隧道相继贯通;明招桥、建设桥等桥梁先后建成;城市高层建筑逐步涌现;北岭新区近5平方公里的主干道工程基本完工,县城的道路框架基本拉开。滨江广场、湖畔公园、城市防洪工程等城市配套设施相继建成。电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10千伏百花变、熟溪变、桐琴变先后投入使用,220千伏温泉变开工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十百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启动实施124个整治村和15个省市级示范村建设。县城引水工程基本覆盖东北部乡镇,农民饮水工程启动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6亿元,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五年完成土地整理17.04万亩。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稳步推进。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验收。实现了创建省教育强县的目标。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十五年教育基本普及。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学校布局按规划调整到位。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四项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五年新增校舍面积 14.3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37.3%。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3.08%。教师队伍素质不断优化。启动了文化先进县建设,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扎实开展。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有线电视通村率从2000年的35%提高到2005年的76%。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顺利完成了乡镇区划调整和撤村建居工作,城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生态县建设扎实开展,建成市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1个;建成省级生态公益林44.09万亩,牛头山森林公园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平安武义”建设深入开展,全社会保持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继续开展高山深山农民下山脱贫工作,五年累计有96个村、4082户、13054人搬迁下山。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落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0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693元和4340元,年均增长13.2%和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29.6亿元,年均增长18.3%。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提名奖。其它社会事业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移至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大力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完善了县便民办事中心、招投标统一平台等工作规程。大力推进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支持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 22件,建议、意见939件,政协委员提案659件。

2005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各类要素资源制约,县政府紧紧围绕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克难求进,狠抓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14.9%,人均生产总值达215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7.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0%和17.8%。

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化了要素资源与服务保障。严格土地管理,努力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开展违法用地申报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用地;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继续狠抓新老“三率”,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电力运行调度,积极倡导节能降耗,电力供需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新组建 1家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不定期督查机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温泉隧道、污水处理一期等工程年度目标基本实现。交通建设加快推进,省道、县道以及康庄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完工。

围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全年实施技改项目 65项投入2.06亿元。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出台了鼓励和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商贸流通业做大做强。调整完善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与促进外贸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努力推动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数量与质量。全年外贸出口达2.75亿美元,增长51.9%;实际利用外资2526万美元,增长66.0%。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了统筹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继续把南部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进一步加大对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2682个,转移农村劳动力7957人。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5.74万,参保率为90.4%,调整完善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新增参保1826人。合理控制商住用地投放量,有效稳定房地产市场。编制和修订了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污染源排查,加大对污染的整治力度,武义江桐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全年投资800余万元,对69个村实施生态村建设,现已建成58个。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覆盖面分别达33.3%和53%。全年搬迁下山2223人。

“十五”期间,我县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这在于我们确立并实施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武义县情的快速发展之路;在于我们夯实了园区、交通、城市和服务四大发展承载平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于我们坚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两手抓”的举措,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在于我们有一支善于团结、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在实践中提升了“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精神。这四个“在于”,是全县人民经过五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为“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各位代表,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完成了 2005年政府的工作任务。这是中共武义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和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监督与支持的人大、政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向驻武部队官兵、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武义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才能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在成绩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自身的差距与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偏弱;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尽完善,提升园区整体绩效任务艰巨;城镇功能尚难发挥应有作用,集聚力与辐射力较弱,多数城镇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劳动力培训与转移、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压力较大;社会新旧矛盾交织叠出,处理和维护好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这些问题,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必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又有我县谋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回避的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去研究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左右,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3万元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力争达50%左右。资源环境。力争在2007年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从五个方面作重点报告。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两区一群一带”的空间形态。 “两区”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东北工业经济区和以柳城、桃溪、新宅为重点的中南旅游农业经济区。“一群”即东北部城镇群。“一带”即沿44省道发展的城镇带。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按照打造“浙中最佳人居环境”的目标和“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的城市空间理念,拓宽和完善城市发展框架,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向北岭新区拓展,积极稳妥地对旧城区进行适度改造。加大城市道路、污水处理、文体休闲设施和城市景观等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加快完善骨干公路网,强化县乡公路的改造与养护,到2007年实现交通“双百”目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实施源口水库除险加固及新建石硖水库、城乡供水等工程。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四是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以“十百工程”为抓手,分批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农民增收新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育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按照“调优一产、主攻二产、强化三产”的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服务业特色化进程。一是调优一产,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引导农民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网络,提高特色农业区域竞争力。二是主攻二产,加快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增量提质并举,继续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壮大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汽摩及配件等产业集群 ,做大产业规模。突出自主创新,扶持培育企业研发中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创立自主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工业骨干企业。进一步重视培育微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最大限度地拓展用地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开发水平。三是强化三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快温泉度假区和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南部旅游开发建设,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继续推进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发展,建立配套完善、方便快捷的商业物流体系。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劳动力、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培育,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信用武义”。三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致力于引进技术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外资项目,更好地发挥外资对传统产业的嫁接升级作用。拓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建立完善资源节约机制和政策导向体系,大力开展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节约革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落实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坚持优先保护,有序开发,提高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生态功能区域的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完善自然资源利用保障体系。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控制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武义江等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推进优生优育工作,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巩固教育强县的创建成果,加快文化先进县、科技强县、卫生强县和体育强县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大社保体系。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困难群体就业长效援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公益事业。完善收入调节机制,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积极发展老龄事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三是努力建设“平安武义”。 加强和谐社区、和谐镇村建设。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四是大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

三、 2006年政府重点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 2006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6%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工业经济增量提质

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全力做大经济总量。以项目推进为载体,全年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新项目、新企业;扶持壮大一批较具潜力的龙头企业;督促一批尚未达产的企业尽快达产。抓住我省启动“金衢丽产业带”建设和我市实施“共建大金华”战略的机遇,出台进一步提升工业产业链配套能力的政策,加快形成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汽摩及配件等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及各工业功能区加快建设标准厂房,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扶持一批初创企业和微小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注重选商引资,全年力争利用内资 6亿元,到位外资2500万美元。加大外贸工作力度,积极培育有效外贸出口主体。继续狠抓新老“三率”,全面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着力提升经济质量。结合我县产业发展特色,努力在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汽摩及配件等主导行业重点扶持一批与高校院所合作的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拓宽科技合作领域,逐步与浙江大学以及上海等地高校院所建立长效、全面合作机制,夯实科技合作平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完善企业技改投入补助政策,加快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全年技改投入力争达到 2.3亿元。注重品牌建设,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逐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继续抓好“三个一批”信贷工程,努力增加信贷有效投入,强化金融对企业与项目的催化作用。

尽力拓展园区空间。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为目的,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抓住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契机,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优势园区和功能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利用黄土丘陵资源,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途径,增加有效的土地投放量,拓展园区新空间。

倾力完善园区配套。组织有效投入,加快园区配套建设。年内各工业功能区必须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三年计划,加速各工业功能区水电路、生活服务、治安巡逻、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设施的配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承建和经营服务性项目。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实现从简单的企业集聚区向设施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新区转变。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继续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在保护自然生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全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 3000亩,种植超级稻组合1万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温泉、生态、古建筑等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源口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座“千库保安”等一批配套基础工程。积极推广农业生产节约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以“十百工程”为龙头,整合资源、资金和力量,启动中心村、乡镇所在地及金丽温高速公路、铁路、330国道沿线村庄的整治工作,抓好茭道镇整治试点工作与“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速农民非农化步伐。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程,全年力争培训 1.48万人,转移就业5000人;开展欠发达乡镇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培训8000人次。继续抓好农村来料加工,争取实现加工收入1.4亿元。继续实施下山脱贫工作,全县计划下山搬迁300户1000人。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等工程。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山区群众“走出去”创业。

(三)把握历史机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这也正是第三产业孕育繁衍的关键阶段。为此要紧紧抓住机遇,将其培育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政策引导,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完善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逐步培育精品服饰特色街、综合商业街、五金一条街等特色街区。积极引进知名连锁企业,提升我县商贸流通业档次。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快现有市场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物流业延伸。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适度调控,保持土地供求动态平衡,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继续鼓励商贸、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突出温泉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温泉度假区开发和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郭洞景区入口改造工程,推进俞源景区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按照南部旅游区总体规划,整合南部山区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十里荷花、百里森林、千年古刹、万亩茶园”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牛头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进度。支持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抓好农村“三网”建设。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深入实施“信用武义”建设工程。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安全,继续做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巩固“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成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

(四)完善城镇设施配套,提高城镇的承载力与品位

围绕打造“浙中最佳人居环境”目标,在完善城镇框架网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宜人居住、创业的城镇建设步伐。

集中精力建设精品县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运用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加快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城改造。科学组织,尊重民意,实施江山新村一路区块的拆迁。启动实施沿江、沿山和城市立面景观地段的改造与整治。集中清理违章建筑和“六乱”现象,实施城市小街小巷硬化、边角空地绿化和城区亮化工程。按照温泉之城、山水之城、生态之城的要求,实施壶山公园续建工程、熟溪北岸(温泉桥至明招桥)绿化景观工程以及熟溪碧水行动。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加强城市道路网的完善工作。实施明招路延伸二期、环城西线改造、拆迁回建区道路配套等工程。重视城市设施配套,加快建设污水处理一期、城市污水管网二期、垃圾填埋一期等工程,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市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设施。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20千伏温泉变电所建设。优化城区环境。围绕2007年实现省级文明县城的目标,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管理力量,提升管理水平。改革环卫体制,实施管扫分离,建立“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城市绿地管护投入,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有序推进北岭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着力营造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

因地制宜建设中心镇。把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内容来抓。加大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与县级中心镇——新宅镇的改造、建设力度,实施柳城镇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不断增强两镇的支撑与承载能力。加快以桐琴镇为重点的东北部城镇群建设,使之成为全县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适时推进以王宅镇为重点的中部乡镇建设,使之成为全县产业梯度推进的枢纽。

不断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完成上松线四期、武丽线三期和武丽线双路亭至永武线路段拓宽改造工程;启动樊岭段改造工程;抓好金华十八里至武义公路一期工程建设;做好武义至义乌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 康庄工程180公里,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武义

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观,从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努力推进和谐武义建设。

以改善基础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完成继续教育中心和实验小学迁建工程,实施实验中学迁建、职业技术学校扩建等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教育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政策。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文化建设,积极为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县打好基础。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认真办好县第十七届运动会,积极做好县体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等问题的治理。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保障的机制,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以被征地农民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和规范留地安置办法,扩大被征地农民保险覆盖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狠抓企业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大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扩面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等工作,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不低于 93%。进一步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围绕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灾害应急救助,进一步落实低保应保尽保政策,继续抓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广泛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以生态县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围绕 2007年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加快省、市级生态乡镇创建步伐,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年内力争完成4个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和50个县级生态村的建设。完成县城空气自动在线检测站与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二期工程,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监控。加快城区工业企业外迁步伐,开展县城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着重提高省级公益林建设管理水平,完成迹地更新和绿化造林5000亩。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推进“平安武义”建设。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快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制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以“五五普法”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全民法律素养。

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倾斜。进一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全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强化政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网上办公,提高政务工作信息化水平。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倡导求真务实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加强便民办事中心和招投标统一平台的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改进和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勤政廉政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目标令人鼓舞,新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中共武义县委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