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据看武义与桐庐的差距

来源: 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4-08-06 16:06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最近县委、县政府将桐庐县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追赶的标杆。桐庐县隶属杭州市,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户籍人口46万,辖4个街道、10个乡镇。2013年生产总值(GDP)278.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8630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7.4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6亿元,工业总产值741.55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434.45亿元。

  二、两县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1.从经济规模看,我县仅及桐庐县的三分之二。

  2013年我县生产总值(GDP)181.66亿元,桐庐县为278.04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65.3%,三分之二左右。从三次产业看,2013年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15.10亿元,桐庐县为20.86亿元,

  我县为桐庐县的72.4%;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11亿元,其中工业为89.09亿元,桐庐县第二产业为160.32亿元,其中工业为144.14亿元;两者分别是桐庐的62.4%和61.8%。服务业增加值我县为66.46亿元,桐庐县为96.86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68.6%。详见表1。

  表1

  2.从工业经济看,我县与桐庐差距是在规上工业经济效益和规下工业规模。

  2013年桐庐县全部工业总产值741.55亿元,我县为590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79.6%。其中规上工业我县为441.02亿元,桐庐为434.45亿元,两县大致相当,我县与桐庐工业的差距在规上工业效益和规下工业产值上。

  在规上工业中,桐庐县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为353家,我县为437家,我县比桐庐多出84家,我县规上工业与桐庐的差距主要在,一是我县企业规模偏小,我县每家企业平均产值1.01亿元,而桐庐县则达到1.23亿元,仅为桐庐的82%。二是工业增加值率我县较低,2013年我县全部工业增加值率为15.1%,桐庐县为19.4%,我县比桐庐低4.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桐庐县为19.1%,我县为18.0%,相差1.1个百分点。三是我县规下工业比重偏低。2013年我县规下工业总产值149亿元,桐庐县为307亿元,我县为桐庐县48.5%。我县规下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0.7%,而桐庐为42.3%,相差31.6个百分点。四是工业效益我县比桐庐县差。2013年桐庐规上工业利税总额46.27亿元,其中利润30.05亿元;我县规上工业利税总额仅为29.39亿元,其中利润13.77亿元,分别为63.5%和45.8%,利润在利税总额中的份额我县明显偏低。

  3.从投资力度看,我县服务业投资力度明显偏弱。

  2013年桐庐县固定资产投资172.60亿元,我县为97.76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56.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2013年工业投资,桐庐县为59.20亿元,我县为60.72亿元,两县水平接近。投资差距主要在服务业投资上,2013年桐庐县服务业投资110.55亿元,我县为36.59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33.1%。其中,桐庐县房地产开发投资2013年达50.40亿元,我县仅为15.73亿元。

  4.从宏观效益看,桐庐县的宏观效益优于我县。

  一是财政收入桐庐县高于我县。2013年桐庐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7.44亿元,我县为25.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桐庐22.14亿元,我县14.23亿元。二是企业效益桐庐县优于我县。2013年桐庐县规上工业实现利润30.05亿元,我县为13.77亿元,我县仅为桐庐县的45.8%。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桐庐县高于我县,2013年桐庐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97元,我县为25686元,我县为桐庐县的76.5%。农民人均纯收入桐庐县为16986元,我县为11157元,我县为桐庐县的65.7%。四是从资金使用效果看,桐庐县优于我县。2013年底,桐庐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59.33亿元,增长15.4%;我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91.30亿元,增长18.9%。我县贷款余额高于桐庐,但我县的经济总量低于桐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县资金使用效果差于桐庐。从贷款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2013年桐庐贷款使用弹性系数为93.3%,我县为92.9%,我县低于桐庐0.4个百分点。

  5.从经济发展质量看,桐庐县优于我县。

  一是产业结构桐庐县略好于我县。2013年桐庐县一、二、三产业之比为7.5:57.7:34.8,我县为8.3:55.1:36.6。从三次产业看,我县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比重比桐庐县低,虽然服务业比重我县高于桐庐,但我县服务业规模和水平均比桐庐低,总体上看桐庐县的产业结构要优于我县。二是工业发展质量桐庐县好于我县。7月28日《浙江日报》公布了省经信委和省统计局测算的2013年全省各县市工业强县综合评价结果,我县综合得分是38.16分,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64位,桐庐县综合得分为44.34分,居41位;在规上工业总产值500

  亿元以下的县市排名中,我县居33位,桐庐县居14位,我县与桐庐相差19位。说明桐庐县的工业企业素质、产业结构和产出水平明显优于我县。三是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综合评价桐庐县在全省排名高于我县。据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对全省各县市2012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我县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综合评价在全省排名高于桐庐,但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综合评价排名桐庐高于我县,三项排名桐庐分别为55位、20位、26位,我县为74位、44位和68位。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桐庐为2.56亿元,我县为2.36亿元,两县比较接近。但产出情况差距就比较大,如工业新产品产值桐庐为101.26亿元,我县为78.74亿元,我县为桐庐的77.8%。高新技术企业桐庐有27家,我县为15家;专利授权数桐庐为2259件,我县为1193件,我县为桐庐的5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桐庐为27亿元,我县为11.07亿元,我县为桐庐的4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桐庐为9.50亿元,我县为11.83亿元,我县略高于桐庐。

  二、我县与桐庐差距形成的原因

  1.经济发展区位因素。

  桐庐县隶属杭州市,距中心城市比我县近,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比我县强。因而改革开放以来,桐庐县发展比我县快,从改革开放初与我县经济规模相当、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县一跃而成全国百强县。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桐庐县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一下子拉开了与我县的差距。而我县经济发展真正开始起步则在2000年前后,发展态势落后了10年。

  2.经济发展周期因素。

  桐庐县经济起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经济发展较快是在本世纪的头十年,两者经济起飞时间相差10年。从1991年开始,桐庐县GDP增速保持在两位数增长长达1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间桐庐县两位数增长年份有26年,其中增长在15%以上的年份有11年。而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在10%以上的年份只有20年,比桐庐少了6年。1991年开始,桐庐县的经济发展波动不是很明显,而我县经济发展比较明显地分为两个周期,从1991年到1996年为第一个高增长周期,之后是1997年到2000年4年的低速增长期,从2001年开始为第二个增长周期,经济波动明显高于桐庐县,见下图。

  1991-2013年武义县与桐庐县GDP发展速度比较

  桐庐县1991-2000年GDP增长3.16倍,翻了两番多,我县1991-2000年GDP增长2.13倍,增速明显比桐庐慢,两县的GDP总量差距从1990年的3.36亿元扩大到23.16亿元。虽然从2000年开始,我县经济发展速度与桐庐县的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我县经济发展速度已高于桐庐县,但由于桐庐县的总量比我县大,两县的差距近年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详见表2。

  表2

  3.投资方面因素。

  有投入才有产出,桐庐县从1991年到201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96亿元,我县从1991年到2013年投资为581亿元,我县为桐庐县的53.0%。特别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县投资与桐庐县的投资差距明显拉开,详见表3。

  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桐庐县1991年以来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我县,并随着投资基数的增加两县投资差距逐渐拉开。

  我县投资与桐庐县的差距主要在服务业投资上,而服务业投资差距拉开的分界年份则在2003年,2003年以前我县服务业投资高于桐庐县,从2004年开始,桐庐县的服务业投资迅速增加,与我县的差距逐渐拉大。见表4

  表4

  4.市场主体方面的因素。

  近年来我县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企业数迅速增加,但与桐庐县比较,我县企业数量明显少于桐庐县。从工业经济看,2012年我县工业企业家数为5852户,桐庐县为7244户,其中工业企业法人我县2743家,桐庐为3486家。从服务业看,企业集中较多的批发零售业我县法人为694家,桐庐为1205家,我县是桐庐的57.6%。同时,桐庐县有2家上市公司,我县目前还没有上市公司。

  三、桐庐县经济发展成就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启示

  1.要进一步做大企业规模,推进产业和要素的集聚,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业是我县经济与桐庐县差距的重要方面。从我县工业经济实际情况看,差距主要在规上工业效益和规下工业总量上,要针对这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企业规模做大了,企业的经营机制会得到规范,工业的产出效益就会得到真实的体现。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技术升级中要效益。三是加快推进“四换三名”工作,通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推进名企、名品、名家的培育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出效益。四是加强优势产业培育和产业链延伸工作,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在县内寻找配套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务尽量留在县内,扶持小企业做大。五是加大“个转企”“小上规”工作力度,努力挖掘工业经济发展潜力。

  2.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只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大投入才能换来大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县要追赶桐庐县经济发展就要加大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工业等生产性投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只有工业经济发展快了,才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比翼齐飞。

  3.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度。当前要加快我县服务业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中附属服务业功能的分离工作。由于我县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不能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县许多工业企业中兴办了服务业但又没有独立,在工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的研发设计、住宿餐饮、物流设施、电子商务等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服务业,很多均没有独立出来。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企业将这部分服务业功能从工业中分离。如有自营出口权的成立外贸公司、有职工食堂和宿舍的成立劳动服务公司、有电商业务的成立电商公司。据测算如果这些功能能够独立成为法人,我县至少可增加近千家服务业法人单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至少可提高3个点以上。二是认真做好服务业个体户的“无证转有证”、“个转企”、“小升上”工作。三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转为法人单位工作。我县零售市场有不少外地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这部分零售额我县不能统计。如我县近年来汽车市场增长加快,但销售市场多数为外地法人单位在武义的产业活动单位所占据,温泉南路的众多汽车销售店多数是外地法人单位的代理店,应当引导这些单位成立独立的法人公司。另外我县沃尔玛、福泰隆、肯德基、百年尚庭等单位也是产业活动单位,我县不能统计。四是细分服务业行业,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导这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取这些龙头企业能够达到国家统计标准。

  4.充分利用我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加快旅游业发展要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吸引来我县旅游观光的游客人数,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借助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第三产业乃至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5.进一步强化招商选商工作,推进我县经济结构的增量调速。要加大符合我县产业特色的好企业、好项目的招商力度,推进我县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积极与在外发展的“浙商”、“婺商”联系,宣传我县经济发展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他们回家创业。充分利用我县十多年前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高举招商旗、再迈招商步,为我县经济稳步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