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3000000/2017-218795 | 发布机构: | 县府办 |
文号: | 武政办〔2017〕120号 | 有效性: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武义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已经县十六届政府第1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武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义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为加快我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根据市第七次党代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金委办发〔2017〕36号)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廊道”总体要求,围绕“生态秀美、产业绿美、生活和美”武义“大花园”建设目标,扎实推进武义江等流域治理,串联浙中生态廊道武义段沿线散落的山水林田湖,促进生态、人文、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力打造一条水清流畅的生态河流、一条特色自然的生态堤岸、一条畅通便捷的生态绿道、一条赏心悦目的彩色林带、一条休闲健身的体验带、一条现代农业的示范带、一条诗情画意的村落风景带、一条浓郁乡愁的文化感动带、一条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带、一条开放创新的生态产业带,将武义浙中生态廊道建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到2019年,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初见成效,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成型,廊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二、主要任务
重点实施浙中生态廊道“四大”行动:生态环境优化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人居文化提升行动、绿色经济发展行动;着力构建浙中生态廊道“四大”体系:水清景美的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武义特色的人居文化体系和创新引领的生态经济体系。
(一)生态环境优化行动
1.全方位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1)实施水质提升工程。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全面深化河长制,实行最严格水环境监管制度,巩固扩大治污成果。2017年底前干流水质全达标,彻底剿灭劣Ⅴ类小微水体,支流溪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2018年底前全县基本消灭Ⅴ类水体,重点支流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率达95%,所有水体建立防反弹责任体系;2019年底前重点支流入江口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治水办、环保局
责任单位:农办、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局、开发区,各乡镇(街道)
(2)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加快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改造,2017年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管径200mm以上,下同)3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5公里;2018年新增城镇污水管网3.2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5公里;2019年新增城镇污水管网3.6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0公里,基本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建设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3)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推行尾水排放“金华标准”和“一厂一湿地”模式,提升污水处理效果和景观生态效果。2017年至2019年全县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维管护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规范化、常态化,2019年底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合格率达90%以上。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建设局
责任单位:农办、环保局,各乡镇(街道)
(4)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入河排放口标识整治与监管,深化排水许可管理工作,开展污水“零直排”城镇创建。2017年底前全县入河排放口全面实施“身份证”管理,6个市控重点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排水许可工作覆盖面达60%,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城镇创建;2018年全县排水许可工作覆盖面达100%,完成污水“零直排”城镇创建。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治水办、建设局
责任单位:水务局、环保局、开发区,各乡镇(街道)
2.全面提升流域生态质量
(1)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依法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科学合理推进河流生态修复,开展增殖放流,保持水域生物多样性。2017年完成河流生态修复6.4公里,增殖放流1400万单位;2018年完成河流生态修复3.5公里,增殖放流700万单位;2019年完成河流生态修复3.2公里,增殖放流700万单位。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水务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2)推进“一区两园”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一区两园”建设,2017年创建武义县车门市级森林公园;2018年申报创建十里荷花省级湿地公园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创建熟溪国家级湿地公园。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林业局
责任单位:环保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柳城镇、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王宅镇、桃溪镇、大田乡、白姆乡
(3)开展森林城市群创建。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2017年至2019年每年新增省级森林城镇2个,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林业局
责任单位:创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
3.全力打造滨水景观带
(1)推进彩色林带建设。建设多层次、大绿量彩色林带,2017年建成彩色林375亩以上,新建改造彩色林带示范段1公里以上;2018年建成彩色林525亩以上,新建改造彩色林带3公里以上;2019年建成彩色林900亩以上,新建改造彩色林带3公里以上。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两岸陆域1000米范围内,下同)
牵头单位:林业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开展美丽田园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田园整治清洁美化行动和美丽牧场建设。2017年完成地力提升面积占比达20%,田园整治清洁美化面积占比达1/4以上,现有养殖场全面达到美丽牧场建设标准;2018年完成地力提升面积占比达50%,田园整治清洁美化面积占比达1/2以上;2019年完成地力提升面积占比达80%,田园整治清洁美化面积占比达2/3以上。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农业局
责任单位: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3)开展园林城市创建。2017年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8年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9年创建省级优质公园1个以上。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建设局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二)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加快实施“美丽城防”工程
(1)加快干流堤防达标提档。按照城乡防洪标准,实施干流堤防建设提升工程。2017年开工建设4.6公里,完成0.9公里;2018年开工建设14公里,完成8公里;2019年开工建设0.4公里,完成10.1公里。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水务局
责任单位: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整治。坚持防洪、排涝、灌溉、生态治理和景观改造相结合,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整治。2017年完成小白溪一期工程3.1公里,2018年完成小白溪二、三期工程3.82公里,2019年开展小白溪防洪能力综合提升评价。
实施范围:小白溪流域
牵头单位:水务局
责任单位:白洋街道、茭道镇
2.加快实施水系连通工程
强化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健全清淤轮疏长效机制,统筹实施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科学调度生态流量,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水库生态放水补偿机制,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生态水网。2017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座、清淤25万立方米;2018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座、山塘整治2座、清淤10万立方米;2019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座、山塘整治3座、清淤5万立方米。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水务局
责任单位:环保局,各乡镇(街道)
3.加快实施城市排涝工程
实施“畅管网、除涝点、强设施”工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完成管网清淤130公里,河道疏浚2公里,新建1座排涝站,易涝点整治项目1处,加大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消除易淹易涝片区和影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严重内涝灾害;2018年完成管网清淤135公里,河道疏浚2.5公里,新建1座排涝站,易涝点整治1处,加大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县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2019年完成管网清淤140公里,河道疏浚2公里,易涝点整治1处,加大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健全。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建成区
牵头单位:建设局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4.加快建设生态绿道网
按照省“万里绿道网”建设要求,依托堤防建设和区域绿道,建设提升城市、城镇、乡村各级滨河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因形就势建设景观节点、栈道、桥梁等,实现生态绿道互联互通。2017年建成绿道5公里;2018年建成绿道5公里;2019年武义江沿线生态绿道全线贯通,建成景观节点5处。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绿道办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文化局、旅委、体育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5.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场所
根据区段或重要节点人员集聚实际情况,分级规划建设服务区、驿站等综合服务场所,配套建设管理、商业服务、游憩、科普文化、安全保障、环境卫生设施,全线实施节能亮化工程,统一标识标牌系统。2017年完成武义江沿线综合服务场所建设1个;2018年完成1个;2019年完成1个,基本实现综合服务功能全覆盖。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绿道办
责任单位:建设局、文化局、旅委、综合行政执法局、体育局、供电公司,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6.加快建设配套交通设施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连通武义江沿线主要干道和交通节点的廊道生态交通网络,规范交通设施标志标线,启动公交线路、站场和航道建设,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构建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2017年新建改建连接道路4.26公里,建造桥梁1座;2018年新建改建连接道路5.86公里,建造桥梁1座;2019年新建改建连接道路5公里,建造桥梁4座,武义江沿线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7.加快构建现代智能服务网络
推进廊道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支付、智慧出行和廊道信息服务、咨询等智能服务网络,到2019年基本实现智能服务全覆盖。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经济商务局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电信局、移动公司、人行,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三)人居文化提升行动
1.量身打造公共健身休闲空间
(1)拓展休闲健身场所。按照近水、亲水、娱乐、休闲原则,开辟沿江户外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体育主题公园、体育运动项目场地、休闲健身广场等。2017年建成休闲健身场所1个,体育主题公园1个,休闲健身主题公园 1个;2018年建成休闲健身场所1个,体育主题公园1个,休闲健身主题公园1个;2019年建成休闲健身场所1个,体育主题公园1个,休闲健身主题公园1个。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体育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增设休闲健身设施。推进“体育进廊道”,增设一批休闲健身设施。2017年增设休闲健身设施5处,2018年增设5处,2019年增设6处。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体育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3)创建休闲运动品牌项目。开展体育现代化创建,量身打造体育运动项目,开展航空飞行、赛车、自行车、马拉松、步行健身等体育休闲项目运动,打响“一地一特色”品牌。推进运动休闲旅游基地、精品线路、优秀项目建设,谋划带动特色休闲健身消费市场。2017年至2019年持续培育航空运动品牌休闲项目1个。2017年创建赛车运动优秀项目1个,2018年创建户外运动优秀项目1个,2019年创建运动休闲示范基地1个。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体育局
责任单位:旅委,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大力弘扬八婺历史文化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进廊道”,充分挖掘传承武义江沿线各地特色文化,运用建筑、雕塑、壁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在武义江沿线集中展示武义优秀历史文化。完善沿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2017年底前完成武义江沿线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挖掘与收集,编制成书册或形成影像资料,制定“文化进廊道”具体方案,相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均达标1/3以上;2018年底前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均达标2/3以上;2019年底前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标。2018年至2019年,按市级下达的任务建成宣传展示本地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设施)。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文化局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2)加大文化保护开发。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三年提升计划任务,发展地方特色文化。2017年至2019年,每年建成武义江沿线乡镇民间博物馆或民间非遗馆或文化公园2个以上,非遗小镇或民俗文化村或特色文化街区2个以上。2017年,开工或续建武义江沿线乡镇1个市级生态廊道文化项目,创建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018年,开工或续建武义江沿线乡镇1个市级生态廊道文化项目,创建1个市级文化示范村。2019年,开工或续建武义江沿线乡镇1个市级生态廊道文化项目,创建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019年前积极争创1个省级文化强镇。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文化局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3.积极实施生态人居创建工程
(1)深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要求,2017年武义江沿线三个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2018年完成桐琴镇、履坦镇整治并通过验收;2019年泉溪镇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3个小城镇
牵头单位:小城镇整治办
责任单位:建设局,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工程。武义江沿线43个行政村达到“八个一”建设要求,即一个干净整洁的基础环境、一口波光潋滟的池塘、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态林、一条连接廊道主干线的绿道、一批富有乡土韵味的景观小品、一座其乐融融的文化礼堂、一个充满温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引导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连片打造浙中最美乡村风景线。2017年基本完成武义江沿岸两侧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以赤膊墙粉刷为重点的外立面整治,村庄治乱美化全部达到合格村标准,启动3个精品村、4个秀美村项目建设;2018年启动武义江沿线景观节点建设,启动1个精品村、5个秀美村项目建设;2019年启动4个秀美村建设,50%以上村庄培育成精品村、秀美村,贯穿武义江沿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基本成型。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43个行政村
牵头单位:农办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旅委,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4.加快推动重要节点区块建设
按照“共谋、共建、共享”的要求,推进武义创意休闲生态功能板块建设,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廊道生态化、景观化、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根据区位、生态、景观、人文和产业基础,以节点区块开发、产业集聚与创新为重点,加快“PK竞艺小镇”区块建设,发挥廊道建设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启动“PK竞艺小镇”区块规划编制,明确区块开发重点,制定区块开发计划;2018年“PK竞艺小镇”项目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动工实施;2019年“PK竞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区块开发和产业集聚成效初步显现。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开发区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化局、旅委、体育局,白洋街道
(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
1.积极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
(1)开展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创建既有观赏性又具高额附加值的草本花卉、中草药等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名、特、新、优、奇”精品农业示范基地。2017至2019年,每年建成精品农业示范基地2个。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农业局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2)开展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围绕休闲养生、休闲观光、休闲采摘、休闲科普及农耕体验等元素,建设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或田园综合体。2017至2019年,每年至少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园 1个,至少启动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1个。
实施范围: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农业局
责任单位:农办、财政局、文化局、旅委、体育局,各乡镇(街道)
2.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
(1)深化“低小散”块状行业规范整治。以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企业(作坊)为重点,推进“低小散”企业和加工作坊实施规范整治,逐步淘汰污染产业和低小散企业。2017年规范整治35家,2018年规范整治35家,2019年基本完成规范整治。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经济商务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环保局、安监局、市场监管局、开发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2)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模式全面推行,落后产能有效压缩,全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完成省下达任务。2017至2019年,每年完成2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家。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经济商务局
责任单位:发改局、水务局、环保局、开发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
(3)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行动纲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招引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夯实壮大“五大千亿”产业。2017至2019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8%,培育大企业大集团3家、“三名”企业3家、高成长企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
实施范围:武义江沿线
牵头单位:经济商务局
责任单位:发改局、卫计局、市场监管局、招商局、开发区,桐琴镇、泉溪镇
3.推动建设“大花园”“大景区”
(1)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按照把廊道建成大景区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培育旅游风情小镇,推进廊道沿线乡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创建乡村A级景区3家,2018年至2019年创建乡村A级景区5家。2017年至2019年积极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旅委
责任单位:农办、建设局,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2)加快品牌民宿建设。规划布局精品民宿、休闲度假酒店、农家乐集聚村等休闲服务业态,创新模式吸引周边消费群体,提升发展民宿经济。2017年至2019年按省级地方标准培育精品民宿3家。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旅委
责任单位:农办,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3)打造品牌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提升、串联生态廊道沿线自然生态、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民俗体验、影视娱乐、商贸购物等旅游资源,创建品牌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周末周边”旅游目的地。2017至2019年,每年推出1条串联生态廊道核心产品的精品旅游线路,并向市场推广。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旅委
责任单位: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4.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
发展壮大影视文化、花木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信息消费、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培育发展PK竞艺小镇、温泉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2017年培育特色小镇1个,2018年培育特色小镇1个,2019年建成特色小镇1个。
实施范围:武义城区及武义江沿线3个乡镇
牵头单位:发改局
责任单位:经济商务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交通局、县文化局、环保局、旅委、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发区,度假区、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大田乡
5.开展土地连片整治工作
按照连片谋划、连片整合、连片开发、连片整治、连片造景“五连片”工作思路,结合垦造耕地(水田)、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积极谋划推进全域土地连片整治项目。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城等区域的综合治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7年至2019年完成连片整治大项目1个,三年累计完成整治面积0.39万亩,新增耕地0.35万亩(其中水田0.15万亩)。
实施范围: 武义县全域
牵头单位:国土资源局
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各乡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县级统筹、部门乡镇协同合作,建立完善决策体系、会商制度,定期研究生态廊道建设需要协调或决策的重大问题。健全生态廊道建设组织领导架构,不断充实工作力量,构建衔接顺畅的工作网络。建立武义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专家顾问组,加强对生态廊道建设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的政策、业务和规划指导,提升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牵头单位:县生态廊道办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生态廊道建设成员单位
(二)强化规划引领。按照“规划法制化、设计个性化、管理全程化、建设精品化、全域生态化”要求,县乡联动,统分结合,科学编制武义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我县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我县生态廊道水利建设、农业建设、林业建设、绿道网建设、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沿线小城镇综合整治、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等工作方案编制。
牵头单位:生态廊道办
责任单位:农办、建设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化局、旅委、体育局、小城镇整治办、开发区,各乡镇(街道)
(三)强化项目推进。坚持“廊道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要求和“示范先行、整体推进”原则,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论证审核机制,做好生态廊道建设重点项目统筹谋划、审核把关、实施推进工作。推行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精细化管理,分年度列出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全面推进实施生态廊道项目建设。
牵头单位:生态廊道办
责任单位:农办、发改局、经济商务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化局、旅委、体育局、开发区,有关乡镇(街道)
(四)整合资源要素。出台资金投入、用地供给、土地流转、企业减负、公共服务等扶持政策,整合水利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体育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生态廊道建设。整合集聚各类要素,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探索完善生态廊道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本,鼓励PPP等投融资模式。建立廊道建设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成立国有公司或出让经营权等形式,实现高效、科学、有序的运维管理,确保生态廊道建成后的正常运行、持续惠民。
牵头单位:生态廊道办
责任单位:农办、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文化局、旅委、金融办、体育局、招商局、开发区,有关乡镇(街道)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督查活动,推进责任措施的落实。对工作不力造成较大影响的,按有关规定予以问责。建立生态廊道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纳入部门、乡镇年度综合考核,作为干部业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之一。
牵头单位:督考办、生态廊道办
责任单位:生态廊道建设成员单位
(六)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生态廊道建设,营造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浓厚氛围。严肃执法执纪,严厉打击阻碍生态廊道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生态廊道建设中违规违纪和职务犯罪行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照有关规定,督促指导项目责任单位认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
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察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生态廊道建设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