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义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发展每年呈稳步向前态势。
一、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生产特点
2015年以来,我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达到1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3%,年均增长3.6%。
1.农、林、牧、渔等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近年调整明显,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66.3:4.6:24.4:2.6:2.1调整为2018年的73.4:5.4:14.8:3.0:3.4。近来年,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政策和市场机制等的多重影响,传统的种养殖业慢慢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靠拢,一大批分散小、达不到排污能力的生猪养殖场整合出局,种植业逐步从种植低产粮、低价作物逐步向种植高产量粮、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转变,农林牧渔服务业逐年提高,整体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主导产业优势突出。2018年,我县蔬菜、茶叶、水果、中草药材、食用菌、生猪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16.23亿元,占总产值的72.2%,六大主导产业中又以茶叶、蔬菜、生猪养殖、水果四大主导产业为重中之重,分别占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的36.5%、25.6%、16.7%、11.7%。
3.主导产业结构优化明显。①蔬菜生产亮点纷呈,高山蔬菜、大棚蔬菜、地膜覆盖种植销量好、效益高。2018年蔬菜面积8.94万亩,产量11.58万斤,产值4.15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0.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15.2 %提升至18.5%,增长了3.3个百分点。②药材近5年每年呈较快增长态势。从2013年的面积0.21万亩、产量744吨,增至2018年0.92万亩、产量2541吨,产值0.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7%。③茶叶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0.42万亩,产量13255吨,产值5.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6.4%。近年来茶树品种不断进行更新改造,2018年茶树良种化改造面积1592亩,武义茶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以“中国有机茶之乡”为支撑和以“武阳春雨茶”为主打的武义茶产业品牌形象。④水果面积和产量较平稳,但近几年名特优水果价格高、种植效益好。2018年全县共有果园面积3.04万亩,产量2.92万吨,产值1.9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1.5%。武义县的园林水果以柑橘类、蜜梨为重头,虽然近几年来面积有所下降,但水果品质不断提升。如柑橘类中的红美人目前全县共有300亩左右,开始挂果投产的100亩左右,预计今年产量7万斤,按平均市场价格20块一斤算,产值140万元;武阳柚150亩,今年挂果投产30亩,卖出了一个柚子25元的高价。⑤食用菌也是我县特色主打产业之一。虽然2018年受菌种等因素的影响,香菇种植略有下降,但其它菇类如秀珍菇等新兴菌类种植经济效益明显。2018年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2247吨,增长3.5%。产值0.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1%。⑥生猪养殖是全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生猪年饲养量39.44万头,产值2.7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81.0%,占农业总产值12.0%。
4.特色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工商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66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6家。工商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95家,国家级2家、省级6家、市级30家。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10家,2018年总产值达12.91亿元。蔬菜、茶叶、水果、中草药材、食用菌、生猪养殖这6大特色种养殖业的产值从2012年的合计14.54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16.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从62.6%提升至72.2%,提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带动企业周边的一大批农民一起种起来、富起来。
二、农业结构调整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平衡。近年来,我县菜市场、果品市场日渐丰富,农产品“量”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供给仍显不足,供应成本相对较高。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导致许多国内需求漂洋过海,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低端品种,则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甚至积压滞销。
2.生猪养殖存在审批难、补栏难、防疫难等“三大难”。目前的猪场虽然远离居住区,但周边大部分土地已被划为农保地而无法审批,有限的土地指标,也被大量的工业、城建用地所占,新建养猪场选址审批困难。 因非洲猪瘟影响,猪场不敢从外地调运母猪,本地母猪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以杜洛克母猪为例,价格从年初2600元/头上涨至5000元/头。目前猪场大多以自繁二元母猪为主,生产周期拉长2-3个月,补栏困难制约生猪发展生产。非洲猪瘟传染性强,养殖场日常防疫费用过高,增加了养殖生产成本。 养殖户非常担心非洲猪瘟和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观望情绪严重,存在不敢也不愿补栏现象。
3.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农民处于生产的初始环节,是最弱势群体,经济实力薄弱,经受不住市场风险、请不起专家指导、更花不起钱外出考察学习。由于农业产业生产周期一般都较长,少则半年,多则好几年,多方因素制约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但离乡村振兴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我县乡村自然资源丰富,2018年底森林面积1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79%的地表水达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如何将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实现赶超发展,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亟待破解的课题。笔者认为,
1.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和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分散经济模式,对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很不利,要积极引导各地开展规模化经营。而要开展规模化经营,引进工商资本则是较好的选择。我县目前已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二三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有向外扩张的潜力。如果在我县农业经济引进一批工商资本,将工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经营中,则既可推动我县农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同时又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益,最终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2.优化结构、规模发展,继续推进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要继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中草药材、花卉园艺要大力发展,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食用菌、茶叶、蔬菜等主导优势产业要以规模化、设施化为发展方向,继续保持发展支持力度;水果产业要以生态化、精品化为发展方向,形成区域规模化;大力发展中草药材种植,以打造高端中药材基地为主;抓住人们生活需求、城市美化需要,发展花卉园艺。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继续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场关停并转、改造治理的基础上,按照“减量、清洁、循环”的要求,推进种养业及产业内部结构生态化布局,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清洁化生产,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多建省、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优化种养结构,拉升农业服务业。
3.在完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疫情防控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优化牧业。“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拆除了很多环保不达标、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生猪、家禽养殖场,但是“治水”不是不让养殖生猪、家禽,而是提高了绿色生态的标准,是供给侧改革。我县山地资源丰富,在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上具有优势,养殖发展空间仍旧较大;在今年生猪价格猛涨的环境下,要在符合生态容量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营造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猪养殖,大力发展家禽养殖,加大蜜蜂产业培育,扩大产业链,推进特色畜牧业生产加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融合发展。
4.加强信息收集和宣传指导,正确引导农民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一方面多渠道搜集农业产业各类致富信息,特别是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的信息。通过多种传递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以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发展典型,起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