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6780/2021-223765 | 发布机构: | 坦洪乡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2-10 12:08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胡芸
清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铨和20余名学生,在古镇溪边支起画架、拿起画笔,开始写生。2021年初,他们便来到武义桃溪镇,开始为期半个月的绘画创作。师生们说,浸润着时光厚度的古建筑,精工细作的街巷小品、富有民族特色的畲乡风情能激发更多创作灵感:“时间完全不够,想画的东西太多了!”
像这样的写生团队,在桃溪已是屡见不鲜,去年以来已经接待了16个。深藏武义南部山区,桃溪缘何吸引一批批画家、美术院校师生前来?
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修旧如旧的活态保护,历久弥新的乡土文化,这是桃溪人给出的答案。
千年古刹今安好
梁思成林徽因曾为此着迷
到了桃溪,很多人都会去延福寺走一走。
这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历经宋、元、明、清,如今依旧巍然矗立。寺内尚存宋代铜钟与元、明碑刻,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也是结构最完整的元代建筑。1960年被评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江南两座半”的元代建筑技艺已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冬日清晨,柔和的阳光照向这片黛瓦红墙。顺着福平山拾阶而上,进入山门,延福寺大殿的身姿豁然展现,面阔五间,平面方形,庄严肃穆。走进大殿,历尽沧桑斑驳的地面、森森而立的殿柱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悠悠历史,大殿墙壁绘有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美轮美奂。武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段沛沛介绍,整个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斗拱交错,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全用斗顶拱托,牢固坚实,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他说:“延福寺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林徽因在延福寺中厅测量。梁思成摄于1934年。
“此斗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如此称赞,并著文多次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
“1934年,为撰写《中国建筑史》准备材料,新婚不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来这里考察并居住了9天。”段沛沛说,他们当初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留影的场所基本如初,没有大变化。林徽因还临拓过墙脚的石碑,拿着尺子,架着梯子,攀梁而上,仔细测绘。
为了将这一建筑珍宝保护好、利用好,历朝历代对延福寺都有过维修和保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延福寺的维修项目不断,保护现状明显改观。2014年12月对延福寺的全面修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个工程历时两年,针对历史、碑记、壁画等所蕴藏的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增设了消防安防设施,增添了宋元木构文化展示、学术交流区域等,并按照延福寺历史原貌和形制以及营造技艺复建了延福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新建延福寺服务中心等,“我们要将延福寺打造成5A级景区。”景区负责人介绍。
延福寺山门。
修缮后的延福新寺占地面积从6亩扩至222亩,很快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而历尽千年的老寺则安静地伫立在新寺的最深处,掩映在菩提树下,见证着桃溪人的生活变迁,永续绵长。
陶曹伟在G235国道边上开了家农家乐,离延福寺不到1公里。“我是本地人,没离开过。以前镇上老人孩子多,现在外地游客也多,像我家的土溪鱼周末节假日一天可以卖好几十斤。” 陶曹伟说,今年他计划将家里闲置的200多平方房子改造成民宿,期待未来可以承接大型旅游团队。
全域美景迎客来
这里住着大诗人陶渊明的后裔
延福寺是历史留给桃溪的宝贵遗产。除此之外,在桃溪,白墙黛瓦、宗祠书院、河畔桥廊,雅致古戏台……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故事。
陶村是桃溪镇镇政府所在地,全村3800多人中,三分之一姓陶,据《陶氏宗谱》记载,陶村陶氏是陶渊明第三子的后裔,自宋代政和淳熙年间迁居而来,距今有近千年。作为陶渊明后裔的聚居地,陶村保留了众多古迹和文物,也浸透着“五柳先生”的那份恬静与淡然。
漫步陶村,曲径幽深的古巷,一座座祠堂和古建筑连成片,跨越元明清;错落有致的民居、曲折蜿蜒的回廊,村民们悠然地聊着天,享受着冬日的美好。
“古镇、古村复兴,保护传承是基础,合理利用是方向,我们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的乡村风貌,让村村有特色,从而实现保护、发展、造福百姓的多方共赢。”桃溪镇党委书记胡武勇介绍,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桃溪围绕“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的目标,开展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启动保护修缮古建筑,精细化凸显当地特色,“比如陶村,村里的街角小品都是因地制宜设计的,为让各个景观节点有根也有魂,我们还邀请本土专家,根据陶村历史人文特色谋篇布局。”
随着乡村“颜值”、“气质”逐渐提升,桃溪开始寻找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车行桃溪镇,窗外山坡上、村道边,一排排桃树苗迎风挺立。胡武勇说,“阳春三月来看,非常漂亮,桃花层层叠叠,或深或浅,或正或侧、或仰或俯,交相辉映。”
桃溪因“古有桃千树”而得名,桃溪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将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
2013年10月,桃溪镇投资530万元,打造千亩桃园;2018年,又与省农科院合作启动“桃花源”项目,将南部4个村庄的桃树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一个集观光、民宿、娱乐、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胡武勇看来,多村成为一个共同体,可以避免千村一面的问题,更能在错位发展中做强产业,桃溪整体竞争力也更强了。
眼下,桃溪将赏桃花与逛庙会、游览延福寺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传统、生态、休闲的产业集群。沿着武义上松线一路向南,文化创意、农业园区、休闲度假等产业一路铺展,200多年历史陶村古街吸引全国各地文化创意者集聚,东垄村的擎大蜡烛、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展现非遗的魅力,锦平村蚕桑养殖观光长廊游客不断,里九畈村民宿一床难求……各村一片火热景象。
大山深处的桃溪,期待着更精彩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