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着眼“补短板、强基层、惠民生”,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进一步释放出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不仅让广大老百姓“病有所医”“医有所保”,还能在家门口实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
见证:医保医疗真情为民解忧 百姓生命健康有“医靠”
“幸亏有了‘选缴保费法’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金惠保),我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对继续治疗和与病魔抗争树立了信心和希望。”10月19日,兰溪尿毒症患者季秋萍说。
原来,每周二、四、六是季秋萍固定的血液透析时间。“这次血液透析的费用是424元,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只要3.84元。”季秋萍今年36岁,这已是她与尿毒症争斗的第17个年头。
采访中,季秋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她每周需要透析3次,每次费用都要500多元,此外还要不定期化验血、血灌流……这些最基本维持生命的费用,每月固定开支就得6000多元。高昂的医疗费用对这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家已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仅靠自身能力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心力交瘁的季秋萍父母整天为女儿担心流泪,饱受着痛苦的煎熬。
令人欣慰的是,转机和希望来了。2018年,我市全国首创“选缴保费法”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金惠保)。该制度设置了每份100元的“选缴”模块,最多可缴纳3份,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5%,且报销金额上不封顶。“尿毒症要长期血透、吃药,以前每年要花费好几万元。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推出后,因为报销比例较高,加上我还享受医疗救助,每年只要自付6000元左右就够了,跟以前相比经济负担减轻太多。”季秋萍说,这一政策让她真正体会到了“大病无忧”。
为了进一步减轻季秋萍的就医负担,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还为其办理了低保等帮扶政策。“正是有了基本医保、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等一系列的好政策,才给了我生的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季秋萍说。
“2005年,我二伯在医院查出肺癌晚期,以当时医保报销水平,治病费用个人至少需要负担四五十万元。为了不给3个儿子和家里增添负担,二伯最终选择回乡下老家养病,吃偏方草药,过了几年就去世了。”说这话的是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周燕祥。
10年前,周燕祥任职市社保局局长,负责社保和医保经办工作。十年医改,他也见证了金华医保一路走来的变化:十年前,老百姓跨省看病就医大部分不能报销,十年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刷卡结算,患者不用再垫支跑腿;10年前,医保报销经常多头跑、跑多次,十年后,医保所有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网办率”达99%。
数说:数字化引领深化医改 群众看病报销更便捷
一直以来,看病贵、买药难、排队慢、报销烦,是看病就医中常见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因此老百姓不仅怕生病,也怕看病。
新医改以来,我市全面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和均衡布局,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跃升,取得一系列群众可感的改革成效。
数据显示,10年来,全市医疗机构数从2012年的328家(不含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增加到609家,床位数从2012年的20223张增加到36345张,卫生技术人员数从2012年的27691人增加到54147人,基本建成15分钟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圈。
此外,我市卫生健康部门以数字化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让优质健康服务覆盖每个区域每个群体。67岁的永康市民张女士因腰痛半月余,先去永康某医院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提示多发椎体异常。考虑到转移瘤,之后张女士前往金华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门诊就诊,医生对其检查结果进行互认,发现肺内有占位,之后做到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我市以便民利民为导向,全力持续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截至目前,全市4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320项检查结果、116项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共享率58.29%,累计互认104万项次,节省患者医疗费用6844万余元,全市16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全部实现互认共享。
“通俗地说,我们医改就是为了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百姓获得‘稳稳的幸福’。”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周国彪说,“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平台”的启用,有效打通了区域医院之间的障碍,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简化就医流程、节省诊疗费用等方面实现多赢局面,有效解决以往患者“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问题,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近10年,随着网络技术迭代,互联网医院有了空前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目前,我市有42家医疗机构接入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备案互联网诊疗科目数139项,互联网医务人员2816人,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复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实现省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医疗资源共享,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医疗服务。
10年来,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医保集成改革,在全国率先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让群众“无病安心、有病宽心”。创新推出的“分档统筹法”基本医保制度、“选缴保费法”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金惠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全方位织密织牢医疗保障大网。市域内就医职工医保综合报销水平从2012年的平均60%提升至85%,城乡居民医保从原来的平均45%提升至7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270余万人增加到520余万人,增长率达91.62%。医保参保率、综合报销水平均居全省前列。第三方独立调查显示,2021年群众对“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建设满意度达86.7%,医保经办服务满意率达92.09%。
10年来,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市持续落实各项惠民举措——从医保目录的大调整,到药品的集中采购;从异地就医的打通,到医保基金的控费,老百姓在看病就医上得到了更普遍、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2018年建立的“选缴保费”机制已累计为47.76万名患者减负54.55亿元。至2021年底,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率从改革前(2016年)的15%—20%下降至10%以内,累计节约医保基金10.21亿元,为群众减支4.1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困难人员医药费个人负担超5万元人数占比仅为0.005‰,参保群众例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仅为1429元、自负比例15.24%,看病就医负担处于全省最低水平。
期盼:加快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 建成高质量全民安心医保城市
人人享受优质高效、公平普惠的健康服务,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市卫健委医政医管与体制改革处处长陈晓亮说,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建设等十大标志性项目,打造10家高水平医院、10个高影响力专科等十大标志性成果,逐步推动形成以市区为核心、金义为主轴、15分钟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圈为基础的“一核一轴一圈”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医院集群,提升医疗卫生整体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让优质医疗健康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将全民健康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处处长沈苗英说,下一步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解决,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全人群健康水平;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更多的居民拥有家庭医生;落实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增加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专业类别及定向培养学生数量,不断为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补充新鲜血液,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改革显现成效的同时,我市老百姓还在期盼什么?这是周燕祥每天都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周燕祥说,医疗服务要真正实现公平、优质,看病就医没有高低贵贱、贫穷富有之分,把优质的医疗供给最需要的老百姓,外出就医限制少,到能看好病的医院就医,医保都能给报销;医疗保障水平能再高一点,就算生大病经济上也负担得起……
当然,要实现以上这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截至2021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2.57%,达到重度老龄化,其中失能失智老人5万余人。针对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失能失智人员保障滞后,国家正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义乌已经启动试点,周燕祥希望能早日在全域开展这项工作。
“当前,我市正在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病就医能够更加便捷,医保公共服务能实现‘免申直享’,医保报销水平能进一步提升。”周燕祥说,2023年,我市将全面建成全民安心医保城市,2025年建成更高质量的全民安心医保城市,让老百姓“无病安心、有病宽心”。
转载自金华市医疗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