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岭之上有“繁星”

来源: 俞源乡     发布时间: 2023-11-27 16:19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驾车驶过上松线,远处有座肉眼可见的山峰高耸入云,这便是樊岭。放眼望去,整个樊岭脚村被山谷所怀抱,看起来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安全感。

在武义大大小小

形形色色的村落中

樊岭脚无疑是比较“另类”的一个

位于武义中部的樊岭,是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原本的樊岭脚村坐落海拔较高的樊岭头上。据有关人员考证得知,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水流过当时的樊岭,汇入武义江,而武义江是钱江水系的一部分,隶属于当时的金华府;另一条河流则流过樊岭另一侧的疑似“无名村庄”,该片区则隶属于当时的处州(今丽水)府。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钱江源头,这里的人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理应属于钱江文化圈,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村民们在风俗、习惯和语言上则完完全全地贴近于瓯江水系的居民。不得不说是一奇特现象。

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繁衍,生活习惯的改变,山民们逐渐从樊岭头搬移到山脚下居住,于是便初步形成了现今樊岭脚村的雏形。

提起樊岭脚村,但凡到过此地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口古韵浓郁的古城墙和城楼,村中的峡川石梁廊桥、文昌阁和禹王庙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古村意境。诚然,古建筑是樊岭脚引以为傲的瑰宝,而在一些文化与风俗爱好者心目中,樊岭脚最值得炫耀的,是该村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这似乎与瓯江沿岸一带居民宗族意识较强的特点不谋而合。

樊岭脚村的历史,可考证的最早能追溯到两宋时期。

首先是关于樊岭脚村名的由来,据说是由于该村的祝姓先祖在南宋末年迁居有樊姓居住的樊岭头而来的。至于为什么取用“樊”字?早时樊岭脚一带总称樊川,从说文解字的专业角度分析,“樊”一字象征着困住鸟类的笼子,抑或编织成的篱笆,围绕其中。纵观该村的整体地形环境,属于四面环山,仅东面一条小径通往外界,通称为“口袋型”地形。依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这样的地形特征犹如“将宝物纳入袋中不流失”,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深刻意味,这进一步强化了本村人对村庄、宗族的认同感。

樊姓家族在宋朝时还存在于这片土地,后因诸多不可抗因素慢慢衰落。如今的樊岭脚村已无樊姓,此为一大憾事,取而代之的第一大姓氏则是祝姓。

樊岭脚祝氏的祖先从何而来?它如何反应与体现在中国南方极其盛行的宗族制度?为了探寻其中的来龙去脉,记者采访到了樊岭脚村原党支部书记祝英武。

采访内容

通过了解得知,早在几年前,樊岭脚村族谱进行了新一轮的续修工作。当时,祝英武作为樊川祝氏宗亲修谱理事会会长亲自参与了该项工作。续修工作完成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祝氏代表和祝氏村民,欢聚在俞源乡樊岭脚村祝氏宗祠,庆祝《樊川祝氏宗谱》圆谱,并举行了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祭祖活动和领谱仪式。

在祝老书记的家中,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三本最新修编而成的宗谱,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段宝贵的续修经历,如数家珍,并生动地向我们的讲述了祝氏一族从扎根樊川到繁衍生息的一系列故事。

起初,樊川祝氏属于括苍宗,他们的来历于《祝氏宗谱序》中记载的非常清楚,上写道:“吾宗族,系派自三衢(今衢州),流于栝城,衍于丽水之宣慈乡。其间无非谱也,第散而未一,略而未详,今近自衢之江山,再录谱系,既得其传,加以处城之谱与吾家之谱,参互考订,合而一之。”说明樊川祝氏源自三衢江山,经括苍后分迁樊岭。宗谱也是由衢州江山、丽水以及本地保留的谱,三家参考综合考订而成。《祝氏宗谱》记载:“寿二,讳满,为人忠信诚恳,好义乐施,为乡邦雅重,因赘陈驸马之裔女,遂居樊岭头。”

当时的寿二太公祝满入赘成家后,便移居到了这片土地上,建设村庄,繁衍后代。寿二生于南宋宝祐戊午(1258)年,卒于元至正乙酉(1345)年,享年88岁。生二子,长子讳琛,字世重,生五子。次子讳玺,字世文,生二子,而后传承多代至今。

樊岭脚祝氏子孙的勤劳、踏实肯干是出了名的,他们在樊岭脚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美轮美奂的古建筑群,就足以使这里闻名遐迩了。而在这样的风气之下,祝氏人口发展速度也很快,至今已繁衍数千人之多;而作为两县交界处,这里曾一度贸易繁盛,热闹非凡;另一方面,由于祝氏一族最早来源于其他地方,他们的发展串联起樊岭脚村与别地的关系网络,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的建设。而在这之中,除了村口的祝氏宗祠,香火厅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目前,樊岭脚村共留有三个香火厅,即洞门厅、上屋厅和下屋厅。樊岭脚村的香火厅历史悠久。据宗谱上记载,自寿二太公后第五世,有暹九、暹十、暹十三。三兄弟分为洞门、上屋、下屋三个宗族房派,后于明代修建三座承载房派内仪式活动的香火厅流传至今。从外形上看,三座厅堂的建筑格局基本一致,都属于一层结构,其中因村中洞门派占了多数的人口比例,因而洞门厅的规模就稍大一些。每一个香火厅都供奉有香火老爷,即真武大帝的神像,供村民每逢重要日子开展祭神、祭祖活动。

香火厅的用途还远不止这些。据村里人透露,它们还承担了操办人生礼仪的重要责任。每逢遇上白事之时,族人们会在自己所属的房派香火厅内精心摆设灵堂,倘若是非正常死亡者,还需在厅前的大坛内搭设棚置棺;另一方面,棺材前端也需要用挂起的长簸箕做遮挡,将白色的“大被”即各家送来的写有吊唁人姓名的白布搭挂在簸箕上。其前再置一椅,将死者生前的衣服搭挂在椅背上,一支竹制桅帆插立在椅背上。待这一切都完成后,供奉牌位、摆放菜品,随即亲朋好友、同僚故旧依次上供桌前吊唁,棺材前站着的师公需念出大被上的名字,说出一些“好话”,以抚慰心灵。

据悉,在樊岭脚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一个村民都可以是“风水大师”。当我们总览樊岭脚村的建筑构造格局,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村中的住宅基本都是围绕三座香火厅分布的,这样的格局象征的是祝氏子孙围绕在香火厅旁世代团结,反映了村民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强烈的宗族信仰。

文化的传承,不仅催生了樊岭脚村优良的乡风,同时也凝聚着后世子孙团结共进的意识。

据宣平县志记载

曾任宣平县丞的徐黼(fǔ)曾判过一次冤案,将樊岭脚村一位祝姓男子当作杀人犯错杀了。事发之后,村民们群情激愤,开始了漫长的申冤之路。据说当时本村有许多人在官场当差,闻听此事纷纷辞官表达不满,最终徐黼对此案进行重审,找到了真凶,该男子得以昭雪平反。

另一方面,徐黼对此事一直心怀内疚。县志记载:正德九年(1514),黼长子故,复携阶归,徐黼回宣平接徐阶,回松江时路过樊岭脚村,当地村人烧稻秆,像送瘟神一般送徐黼离开宣平,令人唏嘘。那时起,徐黼便告诫自己的后代,希望徐阶日后对宣平人,特别是樊岭脚村人尽可能给到一些补偿,为自己赎罪。后来徐阶督学浙江,到处州府开科取士,决定将来自宣平的祝姓考生全都录取,以此来减轻父亲的愧疚感。樊岭脚村人知道是徐阶主管取士时,回想起曾经的“烧稻秆送瘟神”场景,都不敢去应考,而宣平县另一个祝姓大村的考生们前去应考,则全都被录取。

俗话说,一个家族的兴旺和延续,靠的都是子子孙孙传承家风和延续不断的香火。香火厅香火依旧,而祝英武则是主动做起了樊岭脚村祝氏香火的延续者。他向记者坦言,樊岭脚祝氏家族代代相传,血脉相连不断,修谱续谱,即是对延续家族血脉的最好办法。就像民国时期大建筑家梁思成在看到村里的住宅时感叹的那样,他表示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虽说梁大师是以建筑学的领域看问题,但这些农村建筑的背后,凝聚着的何尝不是樊岭脚人代代相传的勤劳智慧的结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原来村名中的“樊”字改为了平凡的“凡”。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嫌原来的“樊”字复杂难写不好认,也有人认为是宣平县撤销建置后,樊岭失去了它的地理和历史意义,变成了一座“平凡”的山岭。但纵使岁月流逝,磨平了棱角,这里的人们始终不甘“平凡”,志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家族的血脉传承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家族永恒存在的象征。续谱将祝氏家族的血脉一直连接到未来,让家族的根基更加坚实,散发着凝聚力和活力。就像文学作品中繁星的意向,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樊岭脚人,承载着过去,衔接着未来,他们也像繁星一般,带着永恒的信念,在夜空中闪耀着光芒。

如今走在樊岭脚村,除修筑新的村寨城墙外,当地村干部还在植被茂盛的玉星山上修筑了长达数公里的观光游道和凉亭、路灯、石椅等旅游配套设施,并新建了农家乐、民宿等基础设施。樊岭脚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休闲旅游。村民们继承者前人的遗志,迎来了新生活,或许,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人们前行,尽管步履蹒跚,也必将把樊岭脚祝氏一族的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