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口“菌稻轮作”获丰收

来源: 大溪口乡     发布时间: 2023-12-18 09:12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 武义融媒体中心 应佳丽 潘鑫燕)“现在每天运进来1.1万个菌棒,我们一边在新建大棚,一边在放菌棒,项目和种植两不误。”日前,在武义县大溪口乡溪岭脚村的“菌粮轮作”设施栽培共富模式示范基地里,一车车的菌棒正被农户卸下,基地负责人张绍兴介绍,这几天将完成22万棒黑木耳菌棒“入棚”。

大溪口乡独有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孕育了有机茶、水果玉米、黑木耳、浙香银针稻米、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该乡针对山多地少,耕地综合利用率低,亩均种植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菌稻轮作”新种植模式,今年又积极争取农业衔接资金150余万元,新增连片标准化设施大棚50亩。

“我们乡里正在建立推广‘三个一’体系,‘一种模式’就是‘菌稻轮作’模式,‘一套标准’就是从定制菌棒到大棚的高效规模化生产,再到智能化的管理,还有一个就是有机认证。”大溪口乡党委书记金秋雨介绍,该基地依托省农科院结对的优势资源,通过农科院提供技术指导、知识普及、设置试验田等方式,为农产品的提质助力。

张绍兴介绍,基地按照黑木耳(羊肚菌)与浙香银针(水稻)轮作的模式,黑木耳于10月上旬排场,11月至次年4月中下旬收获,水稻5月上旬育苗,9月中下旬收获。“最早放下去的那批黑木耳已经开始采摘了,在后陈共富集市反响非常好,单价比市场上高30%以上。”张绍兴说。

眼下,基地的8亩羊肚菌也即将“入棚”,这也是张绍兴新的尝试。“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但也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张绍兴坦言,自己没有种过羊肚菌,但有农科院的技术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他充满了信心。

金秋雨介绍,“一田双收”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冬闲田抛荒的问题,也全面提升了农田的利用率和种植效益。据了解,基地的黑木耳每年可增加亩均收益1.5万元,羊肚菌则预计每亩可增收5万元,基地的全年总产值将达230余万元。同时,村民们不仅通过流转土地增收租金,还就近在基地里帮忙干活,基地雇用的15名低收入农户可增收约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