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72300260131XN/2023-254087 | 发布机构: | 县统计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3-02-10 11:21 |
2022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和稳住经济大盘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稳进提质攻坚八大行动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顶压前行,求稳求质,蓄势待发”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情况
据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320.53亿元,同比增长0.8%。三次产业增加值依次为16.59亿元、 157.66亿元、145.91亿元,依次增长1.0%、-2.9 %、4.7%,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2.1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农业经济企稳回升,粮食生产实现增长
2022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7.59亿元,同比增长1.2%。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6.94亿元,增长1.3%,较前三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0.1%、5.8%、7.4%和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8.1%。全县实现粮食总面积14.74万亩,产量6.03万吨,分别增长3.6%、2.8%。
(二)工业生产承压下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6.51亿元,同比下降7.3%,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3.7、10.7、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下降7.5%,增加值占比95.6%。文化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别下降0.7%、5.9%和7.1%,高于平均;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分别下降7.3%、10.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97亿元,增长14.7%,保持较快增长。研发投入达20.66亿元,增长9.2%,占营收收入的3.0%,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有研发企业708家,较上年增加63家。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三)服务业保持增长,主要行业增势较好
全县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长31.0%;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7.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增长20.7%;住宿营业额下降1.7%,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下降1.9%;餐饮业营业额增长5.0%,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15.9%。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69亿元,增长14.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83亿元、3.75亿元、0.56亿元和0.54亿元,分别增长10.0%、19.7%、18.4%和44.1%,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四)消费市场回暖,城镇消费增长较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7亿元,同比增长9.4%,居全市首位。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亿元,增长18.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8%和5.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19.8%,餐饮收入增长8.8%。按市场主体分,法人单位、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4.7%和2.3%.
(五)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发力,建筑业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9%,居全市首位。其中工业投资37.55亿元,增长52.0%。五大重点结构投资中,制造业投资33.74亿元,增长69.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40亿元,增长55.0%;民间项目投资41.22亿元,增长43.8%;生态环境投资12.27亿元,增长26.6%;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下降53.9%。涉及市对县考核及GDP核算的10项投资相关指标中有8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4项位列全市第一。
建筑业产值达到53.1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75.4%,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建筑业省外产值同比增长26.0%,省内产值同比增长76.1%。
(六)财政收入实现增长,存贷款增速保持高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10亿元,增长12.0%,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3%。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771.56亿元,增长19.4%,贷款余额655.33亿元,增长23.3%。
(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47元,同比增长4.5%。按常住地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683元和25185元,增长4.0%和5.9%。从收入来源看,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4.2%、7.3 %、 0.2%和7.4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05,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二、存在的问题短板
受国际形势和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短板愈加凸显,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对工业经济依赖程度高,但工业发展质量还不够好
2022年工业企业订单减少,生产回落,增加值增速出现下滑。而工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比高,并且对服务业、民生、就业等其他方方面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也造成了全年的经济发展处于低位。全年退库的工业企业家数较申报新上规的企业多23家,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规上工业企业家数减少。
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落后,竞争力不强。我县制造业传统产业占比大,很多还是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产业,增加值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代表工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落后于全省全市,表明我县工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水平偏低,投入产出的效果较差,产业层次低端化现象严重。同时我县出口企业占比高,受国际形势和疫情冲击等影响的程度更大,2022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0.2%,比内销低7个百分点,出口下滑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也更大。
(二)服务业总量偏小,发展难度仍然较大
我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只有45.5%,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总量在全市仅高于浦江、磐安,位列第八,占全市比重仅为4.7%。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规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较弱。在高品质旅游、教育、医疗、购物、养老等诸多方面,供给仍有所不足,导致部分需求外溢。与工业企业配套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受县情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
(三)投资强度不足,对经济增长拉动不强
虽然投资多项指标增速在全市保持领先,但规模和其他县市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制造业项目不能及时投产出效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2022年,我县服务业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同比下降18.1%,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8%,在库国有投资项目投资下降25.2%,也存在明显不足。
三、工作建议
2023年在整体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大背景下,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保证全年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实现“扛旗争先、跨越赶超”。
(一)抢抓政策机遇期,精准施策推进经济发展
一要对标对表中央、省市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以实效性为导向,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二要利用好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针对26县“一县一策”的优惠性政策,尽可能争取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
(二)抢订单、抓生产,推动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发展
抓住优化疫情防控后的关键时期,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积极拓市场、抢订单、抓生产,加速推进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工业企业加快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拜访国内外的客户,加快订单回流。加大各类产品展销会举办力度,通过展会开拓市场抢订单。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努力扩大内需市场,形成良性双循环格局。
进一步加大对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经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分析造成行业回落的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工业园区平台加强高质量指标月度监测,加大考核力度。用好“企业智评”结果,形成企业健康档案。鼓励企业参与综合评价全过程,倒逼企业改进管理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谋划,扩大有效投资总量和规模
要更加重视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一要稳定制造业投资,多措并举增加制造业投资,通过投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要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产出效益,投资是为了产生效益,有投入就要有产出,对重点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做到投产即达规;三要狠抓项目入库,确保新开工项目及时申报入库,实现应统尽统。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服务业占我县GDP的比重偏低,发展不足,提升的空间较大。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调整结构、缓解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重要作用。要把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形成全县上下共抓服务业的热潮。要谋划好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新兴服务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提升标准、质量、品牌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挖掘新消费需求,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群策群力,全力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2023年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关系到我县二三产业结构占比调整、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等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影响今后5年GDP核算。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抓早抓紧,明确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分工,形成多方合力、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要落实普查经费和普查物资设备;要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要持续加强普查队伍建设,精心挑选“两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确保五经普高质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