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乡村的女教师一锄头掘到宝——第一届“人大代表证”信息量惊人

来源: 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1-26 12:26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1月10日,武义县大田乡古竹村村民郑永前小心翼翼地将祖传三代的宝物,交给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迎春。这宝物,是两张武义县1950年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武义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聘请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武义县县长王心斋颁发给郑永前的爷爷郑福连的“人大代表证”。上面字迹“兹订于本月廿九日召开本县一九五O年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聘台端为士绅界代表并希充分准备提案届时出席与议为荷! 县长王心斋一九五O年三月廿三日”。

获知郑家把家族传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聘请书”捐献给了县人大的消息,武义旅游微信公众号《古宅和郑氏家族,还有多少往事留在风里?》一文的作者何晓琴老师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突然觉得,我不厌其烦地采访和挖掘,变得有意义了”,并在朋友圈重新分享了关于古宅和郑氏家族的文章及“聘请书”图片。

都说古村落是人文富矿,对于何晓琴来说,确实如此。何晓琴作为民盟盟员,高级教师,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她以村落文化考古工作者的姿态,常年穿梭于武义乡村古道,醉心挖掘乡村历史人文故事,以葡茯堇的笔名发表了数十篇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游记和散文。

2023年9月,她又走进古竹村的郑家古宅,挖掘当地望族,清朝道光举人,历任武英殿校录官、山东邱县知县、浦江郑义门书院山长的郑锡申及其家族的故事,写出了《古竹的老街,有一首悠悠的岁月如歌》,《古竹的郑家古宅,有一曲往事留在风里》,在武义报和《武义发布》公众号发表,这些文章感动了郑氏后人,身在衢州年已94岁高龄的郑绍唐专程回到久别的故乡古竹,和在武义的郑氏后人一起继续提供家族史料。何晓琴接着写出《古宅和郑氏家族,还有多少往事留在风里?》再次发表。

据何晓琴老师文中所述,现存郑家古宅为郑锡申世孙郑果斋和儿子生元齐心协力,于1921年和1929年两次建造完成,颇具经商头脑的郑果斋利用古竹村地处婺处交通要道、水陆码头的优势,经商置业店多田广,捐资创办古竹小学,成为很有名望的地方士绅。

郑福连是郑果斋的孙子,毕业于民国中央警官学校,一直在政府机关任职,先后担任过政府秘书和警察局长等职位。何晓琴文中所述: “据福连回忆录记载,他在任期间,坚决抵制日货,对抗走私,拒绝腐败,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地做事。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福连听着声声汽笛响起,考虑再三毅然留在了大陆。福连于1950年3月和1950年10月被武义县人民政府聘请作为‘士绅’界代表参加‘1950年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武义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两张聘请书上都有当时武义县第一任县长王心斋的印章。该聘请书目前由福连孙子郑永前保管。”  何晓琴觉得,郑家这段历史,必须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她眼里,她坚信这三代人传承的文物,似乎一直在等待,等待那重放光芒的这一天。

文章发表后,果然,大田乡副书记朱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立刻向何晓琴索要了这两张证书的照片原图,并转发给了大田乡人大代表联络站何睿。

为纪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县人大开展了向全社会征集人大“老物件”活动。何睿收到照片后立即打电话向何晓琴了解相关情况,并向县人大提供了线索,县人大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何晓琴提供了郑福连后人现今履坦小学校长郑国杰的联系方式,通过郑国杰,县人大与郑永前取得了联系,家族商议后一致同意捐赠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源的宝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