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3000000/2024-259055 | 发布机构: | 县府办 |
文号: | 武政发〔2024〕55号 | 有效性: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有关部门:
《武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8年)》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武义县人民政府
2024年4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8年)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充分肯定了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复绿复耕的做法,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余村调研9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专栏写道:“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安吉余村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聚焦乡村旅游经济,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从一个污染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余村的蝶变是将“两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开始和缩影。2020年3月,时隔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余村走向全国,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3年7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主题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作为浙江中部的山区县,多年以来武义始终以“八八战略”为导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科创兴县、文旅富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以“小县大作为、发展大志气”的站位格局,迭代“跨越赶超”“兴城共富”“源头智治”三篇文章,全方位推动武义高质量发展蝶变,走深走实共同富裕、现代化“两个先行”山区县样板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将以更高站位将武义多年来在“两山”转化的“碎片化”经验升级为“系统化”模式,探索打造具有武义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是武义高质量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争当山区县高质量共同富裕发展排头兵提供武义样板。
(二)建设意义
1.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先行先试和引领示范的作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武义县积极落实省市生态文明重大部署,坚持“生态立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重要举措,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导向,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激发“两山”转化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打通武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是展示武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武义唱响“生态曲”,走向生态文明最强音的生动实践。
2.擘画“千万工程”助推美丽乡村蝶变的需要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千万工程、万村整治”在浙江持续向纵深迈进,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别具浙江特色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深化拓展、转型升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两山”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步伐,是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把武义共富大美图景刻画的更为生动的重要举措。
3.实现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浙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核心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3年9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武义作为浙江山区26县中工业“尖子生”,推进“两山”实践基地建设,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谋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重大举措;是高水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率先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内在要求。将充分发挥武义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武义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充分彰显武义共富之美,让生态环境成为助推武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最强支撑,构建共同富裕山区样板,为浙江山区26县迈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武义经验。
4.实现普惠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随着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成为了当代迫切的需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需要,是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筑牢绿色发展底色,顺应人民新期待,不断深化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重要实践。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东邻永康、缙云,西接遂昌、松阳,北靠义乌、金东、婺城,南界丽水莲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县域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下辖白洋、壶山、熟溪3个街道办事处,柳城畲族、履坦、桐琴、泉溪、新宅、王宅、桃溪、茭道8个镇,大田、白姆、俞源、坦洪、西联、三港、大溪口7个乡,各乡镇街道共辖258个村、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43129人,辖8个建制镇、7个乡、3个街道。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武义县自然条件优良,位于仙霞岭山脉东端,地势起伏山地和丘陵地形居多,走势呈北东~南西展布,属于浙中丘陵盆地和浙南中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境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为县境南部西联乡境内牛头山,最低点为县境北部履坦镇范村武义江出境区域。四周山地连绵,中部、北部丘陵平原起伏相间,并在南北两端形成有宣平、武义两个河谷盆地。
2.河流水系
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源短流急,均属山区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水量丰沛。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使县境中部抬升,形成以牛头山(钗坑表)——桃溪(凡岭)——泉溪(老鹰窝尖)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水系。北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有武义江、熟溪、白鹭溪、清溪、白溪等;南为瓯江水系,主要有宣平溪、东溪、桃溪、西溪、菊溪等。
3.气候特征
武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冬夏长、春秋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56.2毫米,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台风雨3个时期。全年日照时数较多,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891.5小时,年均无霜期240天左右。
4.土壤情况
武义县土壤因受地质、气候、植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历史悠久的农垦,土壤类型多样。全县共有5个土类,11个亚类,34个土属,75个土种。山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类及黄壤土类,占比分别为48.2%和18.7%,呈现垂直分布,其间还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岩性土类。河谷盆地平原区多潮土类和水稻土类。
(三)资源状况
1.森林资源
武义县立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森林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5个建制乡镇全部跨入省级“森林城镇”行列,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武义持续推动“浙中绿岛”建设,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202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7.78%,森林蓄积量达到631万立方米。不断提升森林质量,积极推进油茶、香榧、山核桃特色迹地造林,2023年完成迹地更新2972亩,其中人工更新1551亩,完成省级森林抚育5595亩,中央森林质量提升1465亩,健康森林36000亩。
2023年全县林地面积108926.2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89265.92公顷,占81.95%;竹林地14089.03公顷,占12.93%;灌木林地1444.53公顷,占1.33%;其他林地4126.8公顷,占3.79%。全县森林面积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83.46万亩,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5处,是名副其实的“浙中绿岛”、“洗肺圣地”。
2.矿产资源
武义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区域内主要地质构造为断陷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矿产22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产地156处。全县设有采矿权11个,探矿权1个,其中萤石探矿权0个、温泉探矿权1个。“中国萤石看浙江,浙江萤石看武义”,作为“萤石之乡”,武义萤石资源分布颇广,全县范围大部分乡镇都有大、小不等的萤石矿床分布,且产量多、品位高、质量好,萤石蕴藏量为全国各县之最,累计查明萤石资源量(CaF2)20925千吨,是全国最早开采和利用萤石的地区。
3.温泉资源
作为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由于武义独特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温泉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目前武义已知地热异常点有13处,全县从北至南均有分布,全县温泉可开采量每天约为24150立方米。在浙江经过国土资源部门颁证开发的温泉中,武义占3处。得力于武义丰富的萤石资源,以及萤石中含量极高的氟化钙成分,武义温泉属偏硅酸温泉且氟离子含量较高,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辅助理疗功效,水温常年保持在36~45℃左右,水温适中,是名副其实的“美肌温泉”。
4.生物资源
武义县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已相继开展了三笋坑-牛头山区域、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等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境内共有野生及常见栽培高等植物251科1033属2343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莼菜等2种,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长叶榧、胡豆莲、香果树等16种。境内有陆生脊椎动物71科3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穿山甲、黑麂、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白鹤、东方白鹳6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中华鬣羚、猕猴、白鹇、画眉等36种,为下一步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打下良好基础。
5.旅游资源
立足“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武义以生态资源禀赋为核心,加快浙西南大花园千万级核心景区和长三角一流温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武义县被命名为“十佳温泉旅游目的地”,入选“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作为浙江省唯一由自然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围绕温泉自然资源禀赋,推动“温泉康养”核心品牌建设,以温泉康养为抓手,发挥生态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境域内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十里丹霞大红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熟溪省级湿地公园、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旅游资源,共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4A级景区4个,包括清水湾、牛头山、大红岩、璟园,3A级景区7个。
表1 武义景点汇总表
景区荣誉 | 景 区 |
国家森林公园 | 牛头山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十里丹霞大红岩 |
4A级景区 | 温泉小镇 |
牛头山 | |
大红岩 | |
璟 园 | |
3A景区 | 郭 洞 |
俞 源 | |
寿仙谷 | |
十里荷花-江下畲乡 | |
梁家山 | |
骆驼九龙 | |
坛头湿地 |
6.文化资源
武义深耕文化发扬,推动红色文化、明招文化、康养文化、畲乡文化等交融汇聚,已形成具有武义独特文化气质和人文内核的文化浙江新名片。作为1988年被省政府授予称号的“革命老根据地县”,武义是金华乃至整个浙江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之一。以一轴(武丽线)、两带(徐英故里红色旅游产业带、枣岩乡村振兴产业带)、三区(红脉文化核心区、红泉民宿集聚区、乡村产业示范区)深入推动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建设,已初步形成红色引领、民族融合、古村复活、产业振兴的新时代红色乡村示范样板。以柳城畲族镇畲韵底蕴示范引领,深耕畲族深厚文化底蕴,打造畲乡风情区。境域内工艺美术、非遗文化、建筑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已有2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44项市级非遗。
(四)生态环境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良。2022年武义县环境空气达到优、良的天数共340天,优良率占总有效天数(365天)的93.2%,主要空气质量指标改善幅度全市第一;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优、良的天数分别为155天和185天,分别占总有效天数的42.5%和50.7%。2022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第95百分位数0.7毫克/立方米,臭氧(O3)第90百分位数95微克/立方米,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武义县已在武义江沿线重点支流、断面、排水口建设14个水质自动监控站,科学排查精准治水,已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双源口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防护网设置。2022年武义县6个市控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个跨市县行政区域地表水交接断面达标3个,跨市县行政区域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水质指数3.27,水质提升5.8%,位居全市第二。
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2年,武义县印发实施《武义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源管控与成效评估方案》,全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220吨,扎实推进农用地污染源头防治工作,土壤安全利用率达93.3%。将废旧农膜回收纳入城乡低价值可利用生活垃圾兜底回收体系。按照“户投售、村收集、镇中转、县分拣”工作思路和“谁使用、谁收集、谁交售”的原则,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回收废旧农膜451.44吨,回收率90.15%。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武义县持之以恒做好绿色生态“加法”和环境污染“减法”,始终坚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理念。五次荣获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四年获评省水利厅“美丽河湖”称号,先后荣获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试点县、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围绕生态文明创建,武义县印发实施《武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0-2025年)》、《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武义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围绕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实施31项重点工程,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美丽武义画好蓝图、定好路线。2022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名全省第11。
(五)经济社会状况
近年来,武义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富县、科创兴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山区26县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以初步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后发赶超之路。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5亿元;财政总收入50.5亿元,总量居山区26县第三。
工业。武义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紧抓“两山”理论转化机遇,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重塑更具武义辨识度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巩固提升特色五金现代产业集群、氟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集群和生命健康现代产业集群造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智能装备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全县以武义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深入推动打造“一核两廊多点”空间格局。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低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土地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档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旅游业。围绕“温泉康养名城、绿色智造基地”总体目标,武义已形成“3344”发展格局,即三大特色旅游景点、三大特色旅游活动、四大特色旅游产品、四大创新工作成果。“温泉康养”作为推动武义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行业,进一步打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旗帜,已连续5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获评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镇。围绕“康养武义”,武义积极拓展“温泉+”产业链,包括“温泉+疗休养”“温泉+运动”“温泉+食药”“温泉+文化”等旅游新业态,丰富的旅游产品和独特的养生资源。202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4.2亿元,接待游客441.7万人次。
特色农业。围绕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战略,武义深入贯彻落实“有机、品牌、智慧”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00余亩,是“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县”,中药材产业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性全产业链”。成功培育寿仙谷、更香等农业龙头企业,荣获“中国第一有机国药基地”“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区)”““中国有机抹茶之乡”“茶业品牌建设示范县”等荣誉。2022年全年有机农产品认证规模稳定在5万亩左右,认证主体数、认证产品数与认证面积金华市第一、全国前列。“武义灵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功举办首届“武阳春雨”开茶节,获评2022年全国茶业百强县。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以统筹协调为核心,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全域开展“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武义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河(湖)长制两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在全市率先实现河长公示牌标准化设置全覆盖,并牵头制订市级地标《河(湖)长制公示牌的设计与管理规范》,实现河湖治理从水安全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维度系统治理升级,实现省级“美丽河湖”四连创,成功将武义江履坦段、熟溪(大田—城区段)打造成省级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示范点,入围全省首批2024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治水工作六获“大禹鼎”银鼎奖励。成功打造含“一图统管、污水智治、防洪排涝、节水保供、治水指数”5个场景的“五水智治”综合应用平台,获得省生态环境厅在全省推广。
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武义以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强化污染天气预警。2022年,对未达到年度替代比例70%的企业在臭氧污染预警天气一律执行错峰生产。错峰生产经验在全市例会上进行交流,作为“武义经验”在全市推广。通过现场指导服务和错峰生产举措相结合,逐步推进企业源头替代,2022年完成VOCs源头替代4家、低效设施提升65家,有效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依托武义自然资源禀赋,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落地武义,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及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野外高山平台。
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武义成立武义县“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武义通过“一套架构、数字赋能、高压监管和广泛宣传”等做法,实施生态共富“无废乡村”,资源循环“无废农业”,绿色发展“无废工厂”等示范工程,成功打造生态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莲鳖共养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三位一体低(零)碳柳城样板等武义特色模式。2021年武义入围全省首批“无废城市”创建名单,2022年入选浙江省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截至2023年底,共创建“无废细胞”139个,全域无废水平全面提升。
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工作。2021年武义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通过大气污染治理、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全面推动全域减污降碳。2021年、2022年两批减污降碳试点共获405万减污降碳专项省级资金,奖励金额居全市首位。2023年桃溪镇泽村村,王宅镇吴山下村、陶宅村、紫谷村,新宅镇沿溪村、三坑口村共6个村入选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武义首创《武义县碳排放区域协调方案》,在县域范围内试行碳排放区域协调。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林业资源、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优势等,武义县已全方面构建了涵盖生态、生产、生活领域的低(零)碳先行示范体系,以低(零)碳细胞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域低碳转型,不断探索武义特色的绿色低碳、生态富民的乡村发展之路,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16个乡村入选低(零)碳村试点。
2.以绿色发展为要点,工业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
武义扎实推进工业攀登,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精准落实“一县一策”,持续增强工业发展活力,以项目支撑加速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从2011年的434.22亿元到2022年达到704.05亿元。
工业企业整治转型全面升级。武义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扎实推进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开展亩均效益5万元以下低效工业企业整治,以“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低效工业用地集中连片再开发,加快提升工业容积率,盘活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以数字赋能低效用地数字化闭环管理,有效提升工业发展效能。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全省首个云上企业整治提升服务平台——“云企服”,走出工业整治提升新路径。积极推动省级数字化车间、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建设。迭代升级“绿色制造”数智管理服务应用。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武义县生态工业发展省级试点实施方案》,推进金属制品业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建设,旅游休闲、电动工具等6个行业成为国家级制造(出口)基地建设。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深入实施生态工业攀登“十百千”行动。深度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武义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功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积极招引高新“链主”企业,做大新材料产业矩阵。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转型。近年来,武义县创新指数连续多年居山区26县首位,2023年最新科技创新指数达171.1,全县R&D经费投入强度达3.15%,连续五年列全市及山区26县第一,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占GDP比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等9项主要科技指标均位居山区26县第一。2023年武义成功入选省科技特派团第二批试点县,金华唯一,将连续三年获得每年500万省级资金支持。全县累计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工作站17家,2023年新增省内首台(套)装备认定产品2个。
3.以生态优势为关键,特色产业彰显绿色新活力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武义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奖励实施细则》《鼓励有机茶产品销售奖励细则》等配套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有机农业的发展。围绕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有机产业发展,引导鼓励粮油、水果、蔬菜等有机产业基地建设全县建成国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6个,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主体93家、认证产品199个、认证面积达5.13万亩,认证数量与认证面积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居全市第一。2022年,获评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茶业百强县,成功入围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化生态优势为有机产业发展胜势》获评首批全国区域化有机产业优良实践案例6个之一。
数字赋能有机农业。武义县积极推进农业工作信息化、农业生产数字化、场景应用数据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发展和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水平。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农场+未来工厂”产业协同应用入选金华市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名单。寿仙谷中药材数字农业工厂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更香有机茶未来农场被认定为浙江省未来农场。已建成4家数字茶厂、3个智慧茶园基地,机采茶园面积约8万亩,机采率达70%,居浙江省前列。成功上线了“共富工坊”数字化平台,联动县域内共富驿站、入驻企业,打造公益路线推荐、货物全程监控模块。武义县积极推进农业工作信息化、农业生产数字化、场景应用数据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水平。
提标推进全域旅游。以“温泉”进一步撬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特色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大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立足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浙中美丽大花园建设,实施了浙江唐风温泉康养综合体等项目,在浙江唐风温泉度假村的基础上,建成了唐风温泉康复医院,唐风温泉疗养院,成为武义康养名城建设的桥头堡项目,引领着温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牛头山入选山区26县首批“造月工程”、国家5A级旅游景区意向名单,博物馆列入4A级旅游景区培育,婺州窑文化遗址公园开放,连续5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获评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镇。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景区4家,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中国·康养名城、获评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
4.以全域推进为抓手,城乡风貌焕发靓丽新活力
打造美丽城镇县域样板。以实施旧城改造为抓手,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省“基本无违建县”的创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等,积极打造县景一体的景观格局,构建便捷通畅的交通主干道。积极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紧扣“五美”工作目标,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做深做实加快后发赶超、深化下山脱贫、拓展“后陈经验”等三篇文章,做好“五美”“提升”文章,打造美丽城镇武义样板。
实施全域乡村振兴。近年来,积极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已建成武王线、小白溪线和十白线三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深入推进景区村庄创建,截至目前已有王宅镇紫谷村、白姆乡白姆村、熟溪联盟水碓后村等19个村庄获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022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3%,增速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全县村集体收入达5.84亿元,同比增长6.7%;经营性收入达4.47亿元,同比增长4.85%。全县行政村实现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总收入30万元以上全覆盖;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村数134个,占比51.94%;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数82个,占比31.78%。全县资产合计65.91亿元,同比增加6.46%。(2022年核查后我县村社总收入54754.33万元,经营性收入42580.43万元,(无同比值)行政村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数102个,占比39.53%;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数69个,占比26.74%。)在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举办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武义县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
5.以系统治理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迈上新台阶
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印发《武义县空间治理试点实施方案》,系统开展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深入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林业资源保护等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推动建立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源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落实保护责任。
率先开展VOCs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以经济杠杆倒逼污染减排,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物总量替代和交易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VOCs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VOCs 排污权交易量居全市第一,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成功发放首笔排污权指标抵质押200万贷款,工作成效获省级媒体报道。
完善生态补偿和绿色奖惩制度。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积极推进机制优化,先后制定了《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机制》、《武义县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资金管理办法》、《武义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机制》等长效机制。连续5年,武义县生态损害赔偿案件数及赔偿金额均在全市前列,坛头湿地水生态修复项目成为了浙中生态廊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完善绿色发展奖惩制度,创新生态奖励机制,印发落实《乡镇绿色发展奖补实施办法》,每年安排5000万财政资金奖励环境保护工作优秀乡镇。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绿色转化的生态环境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武义县生态环境质量目前保持在全省前列,但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仍不匹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础还较为薄弱。武义县地处金衢盆地,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属于全市弱扩散区,扩散条件不好,且环境空气呈复合型污染,臭氧污染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反复性,PM2.5面临反弹压力。整体水环境质量良好,但乡镇交界断面水质还不够稳定。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推动。近年来,武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工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在整体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偏少、集群牵引能力偏弱、产业层次有待提升、土地要素等制约明显。多重要素制约武义特色产业的发展,绿色转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养武义”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深化,需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积极促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化的共富效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武义县已基本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共富发展体系,但许多政策落点、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加快深化落实,进一步释放全县绿色转化活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以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
生态产品价值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作为后发地区,如何构建“两山”建设的内生机理和长效机制,迭代升级实现“二次跨越”是武义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重点之一。武义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要素、生态产品蕴藏丰富,生态优势明显,但武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未完全形成。由于生态产品的特殊性,生态产品产权界定和价值核算尚不成熟,导致价值实现进展缓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还不充分,资金、人力和技术保障有待加强。要实现生态优势变现为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必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突破口,加入文旅融合元素,将打造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以水资源生态优势书写武义康养华丽篇章
45年前,萤石矿工骆有潭一钻下去,一股热流从石壁上喷出,武义从此与温泉结下不解之缘。2003年2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郭洞、温泉度假区,欣然题赠“华东一泉”。武义温泉以量大、水优、温度适宜著称,是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日出水量2.4万吨以上,水温常年保持在36-46℃。武义温泉含20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温泉水中的氟含量和偏硅酸分别远超医疗标准值的20倍和3倍,是名副其实的“医疗温泉”。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作为全省首个以温泉命名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武义温泉小镇”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武义清水湾沁温泉度假山庄和武义唐风温泉度假村,也多次在“中国温泉金汤奖”上斩获大奖。武义瞄准温泉度假区和温泉小镇建设,突出彰显武义温泉特色重塑武义温泉品牌,大力实施“温泉+”产业,打响温泉康养名城城市品牌,推进温泉康养旅游大通道建设,实现“两山”理论的生动转化。
一是做足“温泉+”产业文章。大力实施“温泉+”产业发展提速行动,形成温泉康养、运动休闲、历史文化、酒店民宿、生态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温泉博物馆等旅游特色项目投入运营,培育发展滴水潭等省级三星以上农家乐。坚持园林化布局,完善旅游综合设施配套,坚持一体化营销,打响康养品牌。积极开展“温泉+”模式丰富温泉旅游业态,延伸“温泉康养”产业链,联合农场、烧烤、景区推出“温泉+采摘”“温泉+烧烤”“温泉+运动”“温泉+食药”等“温泉+”套餐。大力研发推广温泉美容、温泉医养、温泉美食等独具武义特色的温泉系列产品,推动康养产业链向有机农业、有机国药、健康运动、康养教育延伸,挖掘培育“旅游+”新热点,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跨界。依靠“离温泉景区近、价格亲民、房间温馨”的优势,温泉小镇溪里村打造起“绿谷汤乡·时光溪里”村宿联盟,民宿全由村民改造自建房而成,目前村民开办的民宿接近30家,带动当地居民就业200余人,增加年收入六百多万元。
二是打通以温泉康养为核心的全域旅游通道。武义持续深化“温泉+”项目推进工作,把“温泉康养”作为推动武义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作为深化全域旅游发展的旗帜,全面打响“温泉康养”品牌,竭力打造长三角一流“温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瞄准目标市场,构建以温泉为核心的特色化、高端化的大康养产业体系。在空间塑造方面,通过温泉度假区、王宅有机国药基地、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核心板块,塑造区域顶级康养金名片,引领武义县温泉康养产业发展,打响温泉康养名城城市品牌。
武义作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温泉之城”,将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转换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温泉康养名城”的气质魅力,致力构建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有效推进康养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全力拓展“温泉+”生态经济化转化途径,最大限度激发绿水青山的无限价值。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小而美”、体制上“新而活”的温泉小镇正在逐渐崛起。春品茶香,夏赏莲韵,秋登牛头,冬沐温泉,武义凭借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拓宽温泉旅游的产业链,推动富民增收,“温泉+”模式遍地开花,温泉水润泽武义。武义温泉小镇已形成“3344”发展格局,即三大特色旅游景点、三大特色旅游活动、四大特色旅游产品、四大创新工作成果。2022年,温泉小镇实现旅游总收入145507.1万元,累计实现税收16600万元,同比增长176%。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功能为一体,能居、能游、能产出的现代产业小镇正在成形,温泉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顺利创成省级特色小镇,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基地、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首批浙江省职工疗休养基地等荣誉称呼。“温泉康养”核心品牌全面打响。武义温泉以其独特的原生之态和康养之效,成为一张不可或缺的“金名片”。
案例二:牛头山以生态为本绘就“浙中桃花源”美丽画卷
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素来有着“江南九寨沟”的美称,位于有“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之美誉的浙江省武义县境内,总面积1327.69公顷,距武义县城60公里。公园属中山地貌,峰峦叠嶂,高耸云霄,千米以上山峰林立,作为“金华八婺第一峰”的牛头山,海拔1560米,不仅由仙而名,更因水而灵。公园内保存有集中连片的万亩天然阔叶林资源,拥有植物153种,野生动物265种,森林覆盖率达99%。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8种、动物36种,并保存有大量的古树,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一是下山脱贫,腾出“金山银山”。二十多年以前,山区村民一直过着“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的艰苦生活,山林受到严重破坏。为守护青山绿水,守护生态的“纯度”,牛头山实施村民“下山脱贫”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大大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以绿绘景,在村民原宅基地、荒田、荒地上实施“退宅还林、退耕还林”,牛头山森林覆盖率稳步回升到99%,腾出了一个绿水青山的牛头山。依托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景点。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将已无人居住的150平方公里的牛头山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
二是“村景联建”,带动经济“壮”起来。武义致力于“挖渠引水、筑巢引凤”,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长出了浙江牛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纳了上百名村民,占员工的九成,带动农民变员工。从牛头山上搬迁下来的西联乡1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原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为增加村民收入,采取16个村与牛头山景区合作模式,建立为期20年的合作关系,分批整合帮扶资金640万元,以入股形式取得牛角山庄酒店30间客房的产权及经营收益权,并享受景区不低于投资额10%的分红。在“村景联建”的新模式下,牛头山景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转型”,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打开了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
三是特色基地,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伞”。依托于牛头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造浙江省内第一家个人植物标本馆——武义县牛头山植物标本馆,标本馆有丰富的馆藏,可提供自然科普、文创手工、民俗活动等服务,致力于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和民众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标本馆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中草药野外鉴定实训基地。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夏令营活动,让小朋友们能够探索植物世界蕴藏的奥秘和哲理,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带动“美丽富民”。产业兴旺是脱贫致富的重点,武义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增强造血功能,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区。以牛头山牌铁皮石斛、牛头山黄茶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十亿级的农业全产业链经济;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和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青山伴绿水,农村变景区,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也让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牛头山依托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下山脱贫、引入民营资本,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过去致富需砍树,到现在致富需护树,从“卖山头” 、“卖木材”到“卖生态”、“卖景观”,牛头山景区的保护开发成为武义文旅富县、旅游富民的样板典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范本。这一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22年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当地居民数量已达到2万人以上。这些就业机会的提供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案例三:以保护为先,串珠成链激发畲族千年文化底蕴
“千年古城、人文荟萃”,柳城畲族镇地处武义县南部、瓯江支流宣平溪上游,是武义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武义县城37公里。风貌区旧时也叫做宣平,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设立县治,柳城畲族镇作为原宣平县治所在地达500多年,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以唐代道教叶法善为代表的养生文化,涌现了工笔画大师潘絜兹、新文化运动先驱潘漠华等一批杰出人物。风貌区中现有祠堂、古桥、石刻等文物保护点120多处,国家级传统村落9个。2021年,柳城畲族镇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风貌区中的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18个民族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民族镇,拥有畲族人口3600余人,至今还传承演绎着多种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其中,元宵节“擎龙灯”、农历五月十六“擎抬阁”等民俗活动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城通山聚水,荷塘连绵。风貌区内山清水秀,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兼备,4A级景区牛头山、大岭头、汤山背等奇山秀峰耸峙,东溪、西溪双溪汇流至宣平溪,形成了通山聚水的山水景观格局。风貌区内荷塘连绵,包含3A级景区祝村十里荷花、郑迴村东、金山尖村南、柳城畲族镇北、西联马口等多处荷塘景观。发源于西联乡壶源村的宣莲,是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肉酥味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清嘉庆六年(1802年)的三大贡莲之一。柳城重点围绕“畲”“莲”二字,通过全域风貌提升、农文旅深度融合、低碳发展先行试点,做好“畲韵莲香”共富基本单元建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成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型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一是厚植本土特色,坚持做美扬长,全面推进风貌提升。柳城是浙江省最大的民族乡镇,但受汉化影响较大,畲族文化元素并不多见,近年来,武义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城镇建设,对畲族村落结构和建筑外貌进行了改造复原,极大地提升了硬件设施。2022年,武义更是投资3000余元,重点突出畲族特色,结合“莲廉”文化,开展十里荷花景观提升、郑迴村西联乡沿线外立面改造等11个工程项目,对重点地段、节点进行改造,做足“莲”文化,使古镇建设更具“畲韵”。
二是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经济,全民共享共富成果。为进一步做好文化资源、文化优势、文化实力的活化、转化文章,柳城坚持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融入百姓生活,融入乡村“千万工程”建设,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有景、有境、有文化的民族乡村振兴“百里廊道”示范带。除了打造“网红项目”,武义先后承办2届浙江省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持续举办28届畲族“三月三”及丰收节、蚕桑节等民俗活动,放大民族节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畲族文化从上墙到入心,“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多点开花,“住畲居、品畲味、玩畲寨、游畲乡”成为新风尚。积极实施“畲红”培育计划,以“畲乡主播”“畲乡经理人”队伍建设为抓手,借助全省“好畲匠”培育工程、乡村振兴讲堂,推动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发展,扩大畲乡知名度。非遗传承人蓝晓燕直播教做、销售畲族手工艺品,推广畲族文化。畲乡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一批热心畲族文化传播、以直播拓宽畲乡多元致富路的“畲乡主播”获表彰,“山里+山外”“线上+线下”的产销链条进一步拓宽。
依托柳城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以及畲族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将文农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成功创建柳城—西联“畲韵莲乡”省级样板,入选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成功获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深挖资源,激活潜能,以“绿色”为底色,以“共享”为追求,以“旅游”为主业,以“古韵”为传承,以“和谐”为目标,实施了文物保护修缮、古城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城景一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等农村新兴业态,推进农、文、旅全域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农业特色强镇、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AAAA级景区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打通山区民族乡镇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绘就“畲汉共富”美丽图景。2022年以来,各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30万元。全联盟90余家农家乐、民宿接待量32万余人次,营业额达3400万元。
案例四:千年莲子绽放“共富之花”,聚力打造荷花经济带
武义宣莲距今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天赐宣平黄金土,地育宫廷白玉莲”是世人对武义宣莲的不吝赞美之词。武义宣莲主要产自武义南部山区的柳城区域发展联盟和桃溪区域发展联盟(柳城畲族镇、桃溪镇、西联乡、坦洪乡),得益于地理环境独特,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昼夜温差较大,所产莲子以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肉酥味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闻名。宣莲是武义响当当的名特优农产品,从壶源村的“一亩方塘”开枝散叶,如今宣莲已经鲜艳了整个武义南部山区,遍布柳城、西联、桃溪等乡镇,全县宣莲栽培面积8000余亩,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武义宣莲从200多年前的贡莲演变成了整个武义南部山区的“致富莲”。
一是打造“莲产业”,激活富民新动力。通过引进选育优良种,动员农户连片种植,推动莲花产业产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面实现增效增收。大力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农村种养大户,积极鼓励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宣莲种植和生产组织化程度,走出促进农户就业和增收的新路子。安排专项资金对连片新种植宣莲、有机认证、设备引进等进行奖补,支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帮助农户降低劳动成本。创新打造宣莲种植风险财产保险,根据宣莲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灌溉、机耕成本等),设置亩均不同程度的保额,为种莲小农户增收保驾护航。
二是创新“莲技术”,探索共富新模式。全力支持莲子腐败病防治、连作障碍难题等技术攻关,积极摸索“莲鳖共养”立体套养新思路,推动实施“莲鳖”综合种养实验示范,依托优质水源、良好生态,打造“豆腐渣-黑水虻-中华鳖-莲花”生态农业循环体系,通过无公害生产链,有效控制宣莲连作障碍,有机宣莲和中华鳖品质、数量均有进一步提升,助力莲农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以新业态大大激发了宣莲产业的活力,为宣莲的产业提升和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莲渔综合种养是实现宣莲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一个抓手,在“莲鳖共养”模式下,每年亩增经济效益达5000元以上,整村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
三是聚焦“莲文化”,推动共富新发展。深耕宣莲资源,通过把宣莲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聚力打造优势明显、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莲产业基地,助力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十里荷花长廊”风景,成功打造“荷花经济带”。十里荷花景区已经成为国内荷花观光、诗词创作、影视拍摄、绘画写生等最具代表性的基地,株株荷花水中挺立,屡屡荷香迎面而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构建赏荷花、莲餐饮、特色民宿的旅游业态,也带动村域餐饮、土特产销售等消费行业,“赏花经济”风生水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丰收,“十里荷花长廊”年接待观光体验游客可达20万人次以上。
四是深挖“莲产品”,拓宽致富新路径。以莲为媒,深挖宣莲文化价值和药用价值,把宣莲有机融入食养、药养文化中,开发莲茶、莲宴、水果莲、莲子土烧酒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莲产品,创新研究以荷花作为原材料提取精油等,实现单一宣莲产品到多元化“莲产品”的发展,打响武义宣莲品牌。为进一步打开莲子销路、提高宣莲产业知名度,以直播为抓手,发展线上销售,在天猫、拼多多、抖音、小红书等电商平台销售试水荷花、莲蓬鲜切、水果莲蓬和宣莲子莲等产品,实现“赏花经济”向“卖花经济”跨越,莲农收入渠道不断扩宽。
武义作为“中国宣莲之乡”,种植宣莲面积稳定在8000亩,“武义宣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乡雨宣莲”、“汤记宣莲”等品牌深受游客喜爱,宣莲年产值达6000万元。拥有1000多个荷花品种的十里荷花景区,被评定为AAA级国家旅游景区、“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多彩浙江——最美赏花胜地”等诸多荣誉,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省级重要湿地公园”等称号。以荷花湿地公园为龙头,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真正实现了生态农业与旅游、文创进一步融合,从赏荷花、收莲子、收荷叶,到莲蓬、荷花、莲藕售卖、制售荷花宴,形成“产、供、销、加工”一条龙,让小荷花变成大产业,用宣莲制作的冰糖宣莲入选了“百县千碗”美食名录。莲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莲经济”已经成为武义农民增收最重要的优势拳头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助推器”。通过生态产品的转化和助推,农文旅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两山”理论实践的标杆。
案例五:有机农业创建赋能绿色转化
作为全国第一个有机茶之乡,20多年间武义持续发力做强产业,探索有机发展绿色转化路径。2021年1月,武义成功入选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2021年4月23日,在中国有机茶之乡武义,召开了2021年中国有机茶生产贸易合作会议。参会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的地方茶产业主管领导、有机茶生产企业等共计260多人。当天,武义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授予“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仅此一家。全县有机产业蓬勃发展,现有有机生产经营主体93家,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6家,有机生产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2020年有机全产业链产值达8.15亿元,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双提升,成为绿色生态助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一是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00年武义县成立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致力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2008年为做强做大有机产业,编制实施《武义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优势对茶叶、畜禽、大米和蔬菜、经济特产四大产业模块有机产品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2018年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修编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有机农业全域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加大产业资金支撑。2017以来,武义县以3亿“两山”资金带动农业投入13亿,每年安排2000万专项资金扶持有机农业发展,邀请有机农业专家,组织辖区内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有机产品生产主体进行有机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着力提高从业者生产管理水平。出台产业政策培育寿仙谷、更香等农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县级有机农业示范乡镇2个、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1个,有机认证产品数达200个。
三是产研合作,加强产品创新竞争力。依托浙江大学等专家团科研力量,制定出供销合作行业标准《武阳春雨茶》,制定发布金华市地方标准《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联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中国有机抹茶发展论坛”,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发展。与省农科院共同承担实施国家、省级食用菌科技项目20多项,选育新品种2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四是宣传展销,着力提升品牌形象。建立武义有机产品展销中心,发展“互联网+”的新型营销模式,建立“武义供销一家”网上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有机生态理念、展示有机产品品质,提升有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国际茶博会,举办中国国际(武义)养生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会暨武阳春雨茶文化节、武义有机产品品尝推介会等活动。
通过有机产业的发展,武义县不断发展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大力研发推广药养、茶养、食养等独具武义特色的系列产品,推动产业链向有机农业、有机国药等全产业链发展。农旅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拓宽有机产品销售渠道。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在武义县建设、联结有机、无公害茶园30000多亩,带动县域33000多户山区农户生产就业,年户均增收约2000元。2023年全县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5万余亩,有机茶产值1.2亿元。截至2023年底带动6万余茶农增收。
案例六:百年“寿仙谷”走实乡村振兴“致富路”
寿仙谷药号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于1997年在武义成立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药材的道地性,在武义白姆乡源口水库大坝脚下建立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基地水质优良,灌溉便利,四面青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极其优异,是4800亩七大标准化栽培基地之一。基地和产品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中国四重有机产品认证,通过了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在这片生态净土之上,寿仙谷人精心培育着“仙草”铁皮石斛、赤灵芝、西红花等珍稀名贵中药材,以及杭白菊、三叶青、绞股蓝、红豆杉等道地药材。
一是创新技术发展,精心打造有机国药品牌。独家种源,源头质量突出。建立繁育技术平台实现可持续育种,选育九大自主知识产权优质种源,灵芝育种有效成分含量高,铁皮石斛育种石斛多糖含量远超《中国药典》25%的标准,从源头为标准化种植提供了保障。运用道地药材与现代栽培技术相结合,建立标准化产业示范栽培基地,栽培1700余种药材,栽培中经筛选、改良、训化和培育的优良品种,采用独创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智能化系统实现种植全过程追溯,保证道地种植、质量纯正。创新的“破壁”“去壁”技术,提升有效成分含量8倍以上。
二是践行“无废”理念,助推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有机农业循环产业链系统”,形成“灵芝-铁皮石斛-西红花-中药炮制-家禽饲料-有机肥”全方位全链条的农业循环系统,真正实现了从源头到末端的循环利用。注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建成全球唯一一条达到高精度装量要求的五列STICK自动化粉剂生产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药渣用于基地堆肥,实现固废减量。赋能药品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在育种、栽培、深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构建智慧控制、智能生产、质量管控、数字管理、联动服务等五大场景,使灵芝生产过程透明化,源头控制污染。
三是“龙头”带动,壮大产业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武义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以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为中心,海兴药业、万寿康生物、汇美中药材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大溪口、西联等南部山区连片种植基地初现雏形,共同组成了熠熠生辉的全产业链“金字塔”。现已形成以寿仙谷医药为龙头,其他企业为骨干的集育种、栽培、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及临床研究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并承担制定了灵芝IS0国际标准。灵芝、宣莲、黄精、杭菊、姜、三叶青、铁皮石斛这“武七味”地道中药材,香飘大江南北,“灵芝孢子粉”“铁皮石斛汁”等新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是荒山变“金山”,走出乡村共富路。白姆乡依托“寿仙谷”国药产业发展种植基地,结合本地山林土地资源,致力于打造以中药材种植、研发、销售为体系的“国药小镇”。通过将山林流转用于中药材种植,走出了富民强村的第一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全村村民参与出让山林行动,中草药材可为村集体增收,村民可以每年获得分红,同时也带动了留村劳动人口就业增收,有效实现了山林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白姆乡的中药材种植,促使这片山林“华丽变身”。
五是“研学+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新业态。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作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和浙江省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依托着百年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主动承担起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及实践教育,开展中医药主题研学。基地为坚持“传承、创新、健康、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相结合,积极开辟科普观光路线与相关研学课程,建成中医药文化馆、灵芝、铁皮石斛等智能化全产业链种植区、灵芝、石斛种质资源库和百草园科普观光区、教学展示区,不断丰富研学内容,深化启蒙精神内涵,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寿仙谷药业凭借有机铁皮石斛、赤灵芝、藏红花等名贵药材生产,蜚声国内外,被誉为“中国第一有机国药基地”。武义灵芝、武义铁皮石斛属新浙八味、武七味之一,武义灵芝曾获“中国灵芝十大品牌”荣誉称号,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奖。武义灵芝-铁皮石斛栽培系统入选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一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2022年武义铁皮石斛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铁皮石斛、灵芝获生态原产地产品,铁皮石斛、灵芝获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四重有机产品认证,白菊花、绞股兰、西红花、水稻获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主要种植面积5067亩,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村企联动方式,即企业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及产品回收,促进中药材产业实现了数字化成果共享,让更多农户赶上“数字快车”奔共富方式,共带动农户9949户,带动农民就业1.5万人。同时,寿仙谷有机国药健康园的研学发展,吸引游客12.6万人次,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民宿产业收入超3000万元。
案例七:“双碳”先行示范,“碳”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作为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武义紧紧围绕“中国温泉名城、东方养生胜地”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绿色崛起为要求,聚焦聚力低碳产业、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交通培育、综合循环利用、碳汇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大力推进低碳重点项目实施,低碳试点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向低碳要效益,为绿色发展添动能,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一是示范引领,树立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武义县围绕“再造一个武义工业”发展目标,以减污降碳作为工业再发展的基础,源头做减法、节能做加法,政策引领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标杆企业,扩大全县绿色发展空间和容量。加快实现八大细分行业等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做大做强新材料、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园,规划67.4公顷面积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培育创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加大宣传力度,放大寿仙谷药业等成熟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多渠道把绿色低碳工厂的好经验、新成效向上推、向外推,争取更多企业加入,助力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二是逐绿而行,助推绿色低碳交通转型。武义以“绿色转型、美丽富民”为导向,以智慧停车项目、公共自行车项目及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工作为抓手,高质量推进“绿色交通圈”建设,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交通出行项目得以实施,“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秩序不断改善。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理念,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快“共享单车”引进步伐,在城区引进“共享单车”以弥补公共自行车布点不完善的缺陷,实现点对点绿色出行服务,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完善“绿色交通圈”建设。
三是低碳改革,深耕绿色低碳金融支持。武义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融资对接,加强政银企互动。以绿色金融为牵引,共推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绿色金融实施、监测、考评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加大清洁能源产业支持,积极给予配套的专项信贷产品,为碳减排项目储备和加快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凝聚绿色金融系统性合力,强化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人才保障力度,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加快绿色转型、创新发展。
四是创新发展,解锁绿色低碳亮点项目。充分挖掘森林碳汇潜力。武义积极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森林碳汇研究,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模式,建立上黄碳汇林试验基地,弥补我国森林碳汇研究及监测数据的不足。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观测站——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监测落户武义,实现对区域空气质量、大气结构、温室气体排放等进行综合性高精度监测,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关键实验平台和基础研究数据,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全县允许依规定在设施农业上建设农光互补、菌光互补项目,推进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工业园区及企业厂房、居民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县域内桃溪镇4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王宅镇10万千瓦茶光互补、新宅镇2.5万千瓦菌光互补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将实现“双碳”目标行动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相融合,构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生态价值实现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体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武义聚力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以“碳”引擎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越迈越宽阔。浙江省发改委组织相关专家对首批省级低碳试点开展了中期评估中,武义县获评优秀等级。聚焦工业低碳转型,打造“绿色低碳企业”新标杆,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居全市首位,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4家,成功引进高聚光纤、国际数字贸易港等重大产业项目,涌现了张氏包装、嘉益保温、伟明环保、盘升科技、沪江线业和创新食用菌等绿色转型示范标杆企业,成功创建6家绿色工厂。聚焦光伏产业发展,发挥绿色能源新优势,武义成功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以节能小切口助力“双碳”大战略,公共机构屋顶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落地见效,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发电量30.07万瓦时,自用22.92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91.85吨,减少SO2排放量约8.89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4.45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95.39吨。柳城畲族镇入选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柳城畲族镇上黄村、新宅镇大莱村、桃溪镇章岸村入选低(零)碳村(社区)试点,是金华唯一一个具备村、乡、县三级试点的地区。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积极扩宽“两山”转化通道,探索“两山”转化武义模式,积极推动“两山”转化在武义的生动实践,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武义力量。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全面推动全县生态产业发展,积极扩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的有效转化。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充分结合武义“两山”转化基础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两山”转化重点方向,全方位统筹“两山”重点任务以及重点工程推进,稳步推进“两山”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具有武义特色的“两山”转化典型模式。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两山”转化机制效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健全“两山”基地建设机制保障,创新机制保障对“两山”转化的成效提升,探索“两山”转化体制机制领域的先行示范。
富民惠民,共建共享。以全民共享共建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两山”基地建设积极性。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优势,将乡村振兴发展与“两山”转化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宽转化通道,提升富民效益,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两山”基地建设美好格局。
(三)总体目标
打造半城山水的浙中生态大屏障。充分发挥大花园核心区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一屏、三廊、四源、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格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以“仙霞—括苍天然山脉屏障”为依托,构建武义江、熟溪和宣平溪三大生态廊道,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源口水库、清溪口水库和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基础,推动形成中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节点,推动浙中全域美丽花园县建设,努力成为金义乃至长三角的生态后花园。
打造泉韵千年的长三角温泉康养名城。武义县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依托温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态资源的转化,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以“温泉康养”为武义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深化打造武义“温泉康养”金名片,进一步深化全域旅游,高品质推动生态康养业发展,加快康养产业向有机农业、有机国药、健康运动等的延伸,全面打响“五养武义”品牌,书写“五养武义”在长三角地区的生动实践。
打造美丽富民的山区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生态富民潜力,依托温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态资源的转化,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重点推进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现代化建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山区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寻找新路径、增添新动力。
(四)建设指标
结合“两山指数”评估指标及武义特色指标,设置“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具体见下表2。
表2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
目标 | 任务 | 序号 | 指标 | 2023年 | 2028年 | 责任部门 |
构筑绿水青山 | 环境质量 | 1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4.8% | >90%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
3 |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 100% | 100%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
4 |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
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100% | >95% | 县农业农村局 | ||
构筑绿水青山 | 环境质量 | 6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100% | >95%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生态状况 | 7 | 林草覆盖率 | 67.78% | 稳定提高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生态状况 | 8 | 物种丰富度 | 调查中 | 稳定提高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县农业农村局 | |
9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372.14平方公里 | 不减少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10 |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 核算中 | 稳定提高 | 县发改局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推动“两山”转化 | 民生福祉 | 11 |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 8.12% | 稳定提高 | 县发改局 |
生态经济 | 12 |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45.36% | 稳定提高 | 县农业农村局 | |
13 |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4.78% | 稳定提高 | 县经济商务局 | ||
14 |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 50.32%(2022年) | 稳定提高 | 县文广旅体局 | ||
生态补偿 | 15 |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 1.89% | 稳定提高 | 县财政局 | |
社会效益 | 16 |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 中国温泉之城、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 | 获得 | 县文广旅体局 | |
17 |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 90.65 | >95%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
建立长效机制 | 制度创新 | 18 |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 未建立 | 建立实施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 |
19 |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 已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县发改局 | ||
建立长效机制 | 资金保障 | 20 |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 1.37% | >3% | 县财政局 |
特色指标 | 特色产业 | 21 | 中药材产业链产值 | 21亿元 | 稳定提高 | 县农业农村局 |
22 | 茶产业产值 | 12.57亿元 | 稳定提高 | 县农业农村局 |
五、重点任务
(一)保护修复护美绿水青山,执笔刻画武川山水生态底色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加强对大红岩国家风景名胜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熟溪省级湿地公园和十里荷花省级湿地公园、源口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片区实行特殊保护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布局,结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保护等的分布,加大对重点片区空间布局和开发建设的引导和管控。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围绕“一屏、三廊、四源、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县域重要生态空间,严格实行保护政策,牢筑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的刚性和约束性,落实三类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在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化管控要求。将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守牢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正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推进森林空间管控,推动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到2028年,森林覆盖率稳定提高。按“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方式,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深化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构建集约高效绿色的美丽国土空间。持续推进武义江、熟溪、宣平溪等重要河道的河湖岸线保护与修复,以退耕还湿,逐步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开展履坦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武义县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监管的实施方案》,整合大红岩国家风景名胜区、牛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熟溪省级湿地公园和十里荷花省级湿地公园等,完善构建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全面铺开全域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物资源调查,健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库。以本底调查数据为核心,科学分析武义生物多样性情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监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支撑。严格落实《武义县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监管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管工作。围绕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布局全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监测点。
2.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全力推进工业企业废气治理。持续推进大气环境综合管控,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炉窑、柴油货车、扬尘和露天焚烧等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开展木质家具、烧结砖、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推进门业、保温杯等金属制品行业涂装工序低VOCs 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全面提升行业污染治理水平。强化道路扬尘监控与治理,加强建筑施工工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工矿企业堆场等扬尘治理,加大各类工地扬尘污染问题管控力度,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到2028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高标准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建立“污水零直排区”长效运维机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进一步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完善建立印染、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深入推进重点河流、湖库、水源地、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形成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和问题排口“一口一策”。实施幸福河湖工程,2025年基本完成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任务,2027年全面完成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推进全流域河道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严格落实河湖生态缓冲带管理,对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实施优先保护,深入推进河湖健康评估以及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强化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管控,推进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排查整治,加强疑似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滚动推进受污染耕地周边工矿污染源排查,形成污染源清单,科学推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以及治理修复。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到2028年,初步建立符合土壤污染防治实际的本土化技术体系。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体系。加快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建设。紧盯源头减量环节,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积极推动“绿色工厂”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培育固体废物高效利用示范企业。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监管,逐步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的信息化闭环式监管。
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能。实施VOCs和NOx协同减排,探索建立以VOCs减排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体系。推动PM2.5和O3“双减双控”,常态化开展O3和PM2.5源清单、源解析工作。以工业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为抓手,推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持续推动清洁能源替代,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建设,持续推进“菌光互补”建设,谋划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及山区旅游和风电融合建设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绿色低碳化。严格落实《武义县碳排放区域协调方案》,激活减污降碳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体制。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技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及应用绿色低碳技术,鼓励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标杆企业。
(二)生态环境赋能生态产业,加快构建“五养武义”转化路径
气养——深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加强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核心,发挥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利用良好的森林空气资源,打造武义天然氧吧。持续深化壶山省级森林公园、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森林康养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利用森林空气资源延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以森林康养带动丰富全域“康养+”产业,撬动全域发展,打造山水武义重构“城市之肺”。到2028年,森林康养旅游人次达到37万人次。
水养——加快“中国温泉康养名城”建设。依托“温泉名城,康养武义”的金名片,深度挖掘武义温泉历史文化内涵,做好“温泉+萤石”文章,建设高端旅游度假休闲酒店和系列特色温泉旅游产品,打造形成集生态、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大型温泉文旅综合体,为武义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提升以温泉康养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温泉+”产业发展提速工作,逐步构建温泉康养、运动休闲、历史文化、酒店民宿、生态旅游五大特色产业,以温泉康养助推全域旅游发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一流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努力打造成为展示武义“温泉康养名城”的重要窗口。到2028年,“温泉+”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基本形成以“温泉”为核心的全域康养产业体系,“温泉+”旅游总收入达到3020万元。
药养——推动特色中药产业发展。以武义县大健康产业园为核心,推动有机生态产业带、林下仿生产业带和宣莲(荷花)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核三带多节点产业格局。加强本地道地药材保护,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道地种质资源有序开发,打造道地资源保护利用样板地。积极培育中药新业态,鼓励开展武义特色中药材品种种植,积极推动中药材公用品牌“武七味”培育工作,逐步建设武义道地药材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武七味”公用品牌影响力。推动中药材生态有机种植、标准规范加工、集约合规经营,持续扩大以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头引领作用,依托浙江寿仙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联合体,推动灵芝育繁推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农旅结合的新型科创园建设,建设灵芝数字化菌种场、数字设施化大棚等,逐步形成农旅产业带,带动农民、农创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到2028年,累计培育5家中药材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9亿元。
食养——推动有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武义涉茶资源丰富的特点,推动茶产业、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全面实施智慧农业云平台信息化管理,积极推动全产业链智慧化种植与管理,争当数字农业示范前沿。加快推进茶产业集中连片标准生产基地建设,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和经营全产业链于一体的茶产业基地,推动种植及生产的智能化转型,扩宽茶产业增收渠道,推动超6万茶农增收致富,到2028年,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加强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及推广,开展“菌-粮轮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示范,推进“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不断推动食用菌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型,加快释放工厂化香菇菌棒生产产能,推动扶持主产乡镇建立规范化料棒生产线超20条。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以及认证,到2028年全县绿色食品认证数超50家,成功打造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家,创建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颁证面积1.68万亩,打造特色农业培育武义样板。
体养——丰富体育产业业态。立足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定位,以实施“文旅富县”战略为核心,通过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体育产业市场。积极推动体育休闲项目落地,健全体育休闲项目功能性,健全包括会员射击、国防教育培训和党政培训等功能,提升体育休闲项目吸引力。推动包括中国武义射击运动营地等体育场地建设,作为承接重大体育赛事的重要载体,到2028年,承接多项重大体育赛事,延伸体育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体养”武义发展。推动体育元素进景区,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以“体育+旅游”丰富全域旅游内涵,做大户外休闲经济,初步构建多点开花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产业总规模实现大幅增长。
(三)文化资源承载发展内涵,奋力奏响“两山”文化品牌乐章
挖掘保护生态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武义县特有的古村落文化、隐逸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生态基因,开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普查,梳理生态文化脉络,总结提炼生态文化核心价值,构建武义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体系,建立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库等。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价值的传承,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统筹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加大古城保护建设力度,以保护古城历史建筑、街巷机理为关键,推动古城的合理利用开发。加强郭洞、俞源等古村落以及婺学发源地明招寺、俞源村古建筑群、延福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深度挖掘非遗背后历史人文底蕴,探索武义非遗与现代元素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古村落、古建筑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最大程度发挥非遗资源社会效益。进一步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效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现状,为红色旅游发展赋能。
深入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武义红色文化、明招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畲乡文化等深厚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文化宣传推广,讲好武义故事,将文化内涵融入文旅建设中,包括文艺作品、旅游产品等,充分彰显武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旅体验以及独特的养生资源。以武义历史文化传承为载体,培育发展节会经济,打响武义温泉节、畲族三月三、圆梦节等节庆活动品牌,打造涵盖文化体验、体育赛事、自然生态、康体养生多板块综合性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节会的带动作用,加快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发展壮大。
(四)体制机制护航转化道路,深度激发县域发展绿色动能
深入实施武义县碳排放区域协调机制。为进一步落实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持久战,制定出台武义县碳排放区域协调方案,建立科学的二氧化碳排放分领域核算方法,逐步摸清各乡镇(街道)碳排放底数,科学分配碳排放指标。通过区域碳排放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武义县碳排放管理和考核。以全域碳排放协调为核心,以林业碳汇资源为载体,推动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全县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碳排放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武义绿色低碳发展。
探索推进“两山合作社”试点推进机制落地。根据《武义县“两山合作社”试点实施方案》,成立武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两山”转化工作专业运营平台开展工作,通过行使资源汇总、生态资产保护收储、资源评估、资产整合提质、招商引资、产业对接导入、市场交易和全过程风险控制等功能,全盘高效利用全县自然资源资产,逐步推动全县生态资源价值变现,实现生态富民、惠民、利民。以“两山合作社”试点整合转化武义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资源资产开发运营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持续深化绿色奖补创新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以往财力分配“北多南少”的局面,围绕生态做文章的新体制促成“保护生态—获得奖补”的良性循环,以绿色奖补补充乡镇基本公用支出不足。完善构建“基础补偿+激励考核”的指标模式和“一般性补助+专项补助”的分配办法。基于武义南北乡镇发展不均现状,激励考核则按生态环境质量、经济收入水平、绿色发展、其他事项等四方面结果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武义县实际情况,选取空气质量、出境水质和绿化造林面积,以及村集体收入等指标作为分配因素,以进一步改善环境空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居民人均经济收入水平、人口聚集迁移数等指标纳入机制考核,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形成完善的奖补激励机制。发挥机制的牵引作用,加快闲置林田流转,解决土地抛荒和农民务工的问题,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为各乡镇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工作机制。严格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对武义县域内江河湖泊、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重点国有林区等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全民所有单项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以及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启动非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实现全县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完善构建武义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体系建设机制。进一步构建武义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系统架构图,围绕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重点领域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力支撑的“1311”工作体系,明确清晰的共富发展定位。以“武川共富”攻坚行动为抓手,持续形成一批具有武义辨识度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深入实施“一县一策”“一县一业”,加快武义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努力打造行业技术领先、集群效益显著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乡村全民振兴,打造“强村富民”品牌。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建共富的强大合力,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山区县样板。
全面构建县域生态警务机制。稳步推进“生态警长”“生态共治”“生态义警”三支队伍建设,以高标准执法落实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完善生态警务运行机制,推进“生态警务+”载体建设,发挥基层生态治理作用,将生态治理融入社区警务职能范围,推动茭道镇和柳城镇2个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工作,推动实现县域社区警务室100%落实“生态警务”职能。探索建设“生态警务驿站”,以武义县坛头湿地公园为试点,打通精准管理“最后一米”,打造集生态警务、景区文化、生态修复等于一体的坛头生态警务驿站,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以生态警务全面护美绿水青山,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协同共治成效提升,打造武义县生态修复成果展示宣教中心,全方面展示武义特色生态警务建设成效。
(五)形成的典型转化模式
模式一:护美绿水青山,续写武川山水生态底色的保护模式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优势。以“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推进森林质量提升,高标准推进“美丽廊道”建设。持续推进生数字赋能态环境治理,以数字赋能河湖治理以及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治理武义样板,为生态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模式二:扮靓生态颜值,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活力的转化模式
立足武义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以大花园示范县为目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依托温泉、森林河湖、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态资源的转化,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发展。以“温泉康养”为武义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深化打造武义“温泉康养”金名片,进一步深化全域旅游,高品质推动生态康养业发展,加快康养产业向有机农业、有机国药、健康运动等的延伸,全面打响“五养武义”品牌,书写“五养武义”在长三角地区的生动实践。
模式三:厚植生态优势,唱响生态农业共富乐章的转化模式
发挥武义涉茶资源丰富、有机特色明显、产业龙头集聚、产品品类健全等优势,以“一区两带”空间格局为重点,大力开展茶园生产能力、茶叶加工水平提升工作,努力提升茶叶生产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构建现代茶业体系。依托武义中药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武义道地药材,打造形成集中药资源多形态保护、中药材多模式种植、中药产品多层次制造、中药产业多业态融合于一体的武义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模式四:拓宽共富路径,打响武义特色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
大力实施武义生态品牌发展战略,以浙江名牌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抓,积极引导武义龙头企业推动武义农业品牌发展。以生态产品赋能品牌发展,进一步推动武义宣莲、武阳春雨、桐琴蜜梨、武义铁皮石斛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加快探索具有武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整合提升“武阳春雨”“宣平小吃”等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武义农产品品牌形象矩阵,强化品牌推广运营,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将武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农业形象高地。
模式五:深化机制改革,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保障模式
武义县以体制机制护航绿色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绿色奖补、碳排放区域协调等机制,逐步完善共同富裕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县域生态警务机制,以体制机制建设护航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打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稳步提高,生态产业保障力度更加强劲,形成创新、有效、完善的“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为绿色共富添砖加瓦。
六、工程项目
针对武义县“两山”建设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提出相关具体工程项目,包括“护美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类项目、“点绿成金”共富生态产业发展类项目,具体如下:
表3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工程表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责任单位 | 项目性质 | 建设内容 | 建设年限 | 资金投入 (万元) |
1 | “护美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类 |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续建 | 对全县重点公益林实施封山育林或封山护林,加强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及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抚育、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健康森林建设等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完成2500公顷。实施熟溪湿地公园、武义十里荷花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 | 2021-2025 | 22000 |
2 | 幸福河湖工程 | 县水务局 | 续建 | 武义江流域、宣平溪流域、菊溪流域等重要中小河流堤防生态化改造,水景观节点、亲水平台、水文化点建设等 | 2021-2025 | 17700 | |
3 | 生态清洁型水流域建设工程 | 县水务局 | 续建 | 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进行治理,治理面积14.59km2。 | 2021-2025 | 700 | |
4 | 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 | 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续建 | 开展武义全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武义县域内动物资源,广泛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科学开展普查与重点调查,健全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全域物种的分布特征。 | 2022-2025 | 250 | |
5 | “点绿成金”共富生态产业转化类 | 气养——武义县康养产业基础配套建设项目壶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 武城集团 | 续建 | 高标准推动壶山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对壶山森林公园南入口广场环壶山绿道,徐邦宪墓地配套,壶山顶观景平台(烟雨楼)、党史展馆、壶山观景亭廊、温泉广场、与原有绿道衔接、发射塔迁建等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武义县康养产业基础配套设施。 | 2023-2026 | 18000 |
6 | 水养——森-泉-养文旅综合体 | 度假区 | 续建 | 充分挖掘武义特色旅游资源,做好“温泉+萤石”文章,以“森林温泉”为基本理念,建设高端旅游度假休闲酒店和系列特色温泉旅游产品,打造成集生态、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大型温泉文旅综合体示范项目。 | 2022-2027 | 18400 | |
7 | “点绿成金”共富生态产业转化类 | 水养——温泉管道提升改造工程(大田乡段) | 县文广旅体局、武交集团、大田乡 | 续建 | 为提升武义县温泉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在大田乡段新建温泉给水管道,实现沿线民宿等单位温泉入户。 | 2024-2025 | 450 |
8 | 药养——“菌稻轮作”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县农业农村局、白姆乡 | 续建 | 依托浙江寿仙谷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联合体,建成灵芝育繁推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农旅结合的新型科创园,新建灵芝数字化菌种场,建设数字设施化大棚,逐步形成农旅产业带,带动农民、农创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格局。建设新老浙八味农旅融合科创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中药材初加工生产线及冷链仓库建设,新增灵芝、铁皮石斛、绞股蓝、杭白菊、浙贝母、温郁金等新老浙八味的清洗、切制、低温干燥一体化全自动初加工两条生产线,高水平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 2023-2025 | 4500 | |
9 | 食养——"菌光互补“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县农业农村局、县武发集团 | 续建 | 建设规模12万平方米及上端头村5500平方工业厂房,计划建设环境数字控制出菇大棚120个、数字化保鲜冷库35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分拣中心与食用菌烘干车间20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8兆瓦“菌光互补”光伏电站、示范基地供配电、园区办公场所及产业工人配套生活设施、给排水、消防、弱电设施、道路、菇棚地面、园区绿化、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 2023-2025 | 8600 | |
10 | 体养——中国武义射击运动营地项目 | 度假区 | 续建 | 推动武义射击运动营地建设,积极推动体育休闲项目落地,推动完善包括会员射击、国防教育培训和党政培训等功能,以场馆建设带动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加快武义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体养武义发展。 | 2023-2025 | 1500 |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武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主管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两山”基地建设部署、管理工作,建立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落实、跟踪推进工作,统筹推进“两山”各项重点任务与重大项目,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推进的“两山”基地建设推进局面。
(二)落实目标责任
健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动态跟踪任务及项目推进情况,定期形成工作总结报告。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两山”基地建设推进会,各部门定期汇报任务推进情况,对各项重点任务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及时解决推进存在问题。各部门做好“两山”基地建设推进计划,定期开展内部考核,将“两山”相关工作任务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进一步落实责任考核制。
(三)严格监督考核
细化分解“两山”转化重点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压实各实施主体责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实行分级分类考核,从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任务完成、突出矛盾解决等方面开展考评,建立考评档案。完善建立“两山”基地建设全过程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两山”基地建设会议,对重点任务推进情况、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汇报总结,对存在问题主体加强监督管理,敦促问题及时解决,完善监督考核结果反馈。
(四)加强资金保障
全面建立重点项目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两山”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夯实项目实施基础,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资金在“两山”转化涉及重点方向以及重点项目的倾斜,以资金保障进一步撬动“两山”转化成效突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山”基地建设。以资金保障进一步提升“两山”转化效能。
(五)加大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渠道对“两山”基地建设进展和成效进行宣传推广。开设“两山”基地专栏,系统介绍武义“两山”转化历程以及亮点工作。定期公开“两山”基地建设阶段性成果,提升全民对“两山”基地建设的了解。开设公众互动渠道,包括“两山”基地建设热点知识、亮点成效、问题发现等模块,提升全民参与“两山”基地建设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监委,
县法院,县检察院,各群众团体。
武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1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