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县泉溪镇上湖村,被称为人间仙草的鲜姜在这里广泛种植。进入5月后,每天至少2万斤鲜姜从这里发往省内各地,并且收购价格稳定,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抱团应对市场,姜农心里美了
“这段时间早上9点前,我除了拔姜根本顾不上其他。”早上7时许,记者来到上湖村,村民何国荣正和两个帮手在大棚里忙碌,“有人提前下了个大订单,我们得抓紧备货,昨晚太阳下山就开拔了。”
在大棚外是早已等候多时货车,当生姜清洗干净后便可过磅上车,当天仅他一户人家就销售了1500余公斤鲜姜。
记者了解到,何国荣是该村第一位种植鲜姜的农民,他2008年入行,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外地姜农都来登门求教“土专家”,如今何国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棚鲜姜种植户,并受邀给武义县姜农培训,在看到鲜姜的种植效益后,当地村民纷纷效仿,何国荣也倾囊相教。但曾因无序发展,以及对行情的把控不准的散户经营,常让好姜卖不出好价。为扭转这一局面,在何国荣的带领下,武义兴农生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当地姜农抱团发展,大家相互交流种植心得,根据市场行情稳定报价,目前当地大棚鲜姜种植规模已经达到530余亩,鲜姜致富这条路逐渐走入正轨。
“这里品质好,很受杭州市场的欢迎,我在这里收了8年了。”来自义乌的客商宋正龙,已经和这里的姜农很熟络了,他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曾在这里收购了2万公斤鲜姜,在他看来,销往省内市场因路途适宜,鲜姜从泥土中带来的鲜味被保留到餐桌,这是武义鲜姜的最大优势。
在高效益的带动下种植的积极性也在高涨,上湖村不仅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多家鲜姜种植大户还自购了自动化洗姜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为村里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工作3个小时,一小时15元,工作任务就是对生姜按个头品相进行分拣装箱。”村民蓝仙萍不仅种植了10余亩生姜,还开办了洗姜坊,从6点半洗姜坊营业,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品质逐年上升议价底气更足
“现在广西的鲜姜种植规模很大,但是我们区位、品质优势明显,只要合理报价就不愁销路。”何国荣说,去年是鲜姜生意最好的一年,凡是认真种植的农户都是“哈哈笑”。
对于今年的市场行情何国荣分析说,按平均一个大棚有2000公斤的收成,一个棚4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记者了解到,随着大棚鲜姜种植规模的扩大,也得到了泉溪镇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并成为浙江省蔬菜产业农业技术团队项目的示范基地。目前,该村在省、市县多级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应用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环境,并不断优化栽培方式和品种,产出的生姜经过各项蔬菜检测指标都优于参考值。
“一点都不愁卖,每天早上都有蔬菜收购商到村里定点收购。”上湖村妇联主席、鲜姜种植户何美湘说,从4月中旬开始,鲜姜陆续上市,尽管最初产量低,但是价格高达24元/公斤,如今鲜姜进入稳定供应器,价格也趋于平稳,大约在12-16元/公斤。
何国荣表示,鲜姜市场行情好,但是报价更要小心翼翼,他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更加重视养生,而鲜姜在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等方面的作用,这是鲜姜市场有了如此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广西、云南、山东等地都在加大种植面积;如何面对未来市场,何国荣表示,合作社也在进一步谋划姜产品的深加工,并且在策划打响当地鲜姜品牌,只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实现姜农长久的“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