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专题专栏 >> 武义县政协 >> 走进委员 >> 委员动态

【政协之声】徐成斌:坛头 许你浮生半日闲

来源: 联络科     发布时间: 2024-06-21 10:09    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编者按:

武义,这座坐落在浙江省中部的小城,不仅有着秀美的山水,更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近年来,武义不断丰富完善“工业强县、科创兴县、文旅富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确立“都市范山水韵现代化活力新武义”目标愿景,以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发展传奇。

政协委员们的身影活跃在这片热土上,见证了武义发展的坚实步伐。今天,让我们跟随武义县政协委员徐成斌,走进履坦镇坛头村。

导览委员:徐成斌  浙江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6月的坛头,是夏日繁盛的绿野。远方山山错落,眼下是盈盈碧波。小巷纵横,古道幽深,灰与绿在这里融合。

徐成斌和坛头的故事始于2017年,初见坛头,徐成斌便被这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和湿地上摇曳的芦苇所吸引。许是文人心里都有一个隐居田园的梦想,彼时的徐成斌便觉得,属于他的“田园”,找到了。他向村里租下了光裕堂、西间里、奶婆厅等10余幢古建筑,创办了浙江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入驻坛头的第一家企业,并先后开发了民宿、餐饮、研学、会务、艺术展览、文化休闲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坛头村持续推进艺术乡建工作,在徐成斌的牵线下,一批又一批文化能人与艺术家入驻坛头,打造了融合文学、美术、民间文艺、民宿和餐饮等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园。艺术家们依托坛头村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环境,挖掘特色文化,投身乡村文化事业与产业,用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整个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特色村、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

重现历史 更是传承历史

坛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景定年间,朱氏祖先从丽水库川迁移至此地建立村落,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该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是孝文化和古建筑文化。村中保留着台门、西里间、奶婆厅等精美的古建筑,展现了传统村落的格局和风貌。

古时,坛头是婺州窑陶瓷生产地与集散地之一,村西即为古窑街,村民大多以制陶烧窑谋生,鼎盛时附近有九条龙窑,人称“九窑朝朱”,繁华一时。后因制陶业衰落,窑场大多废弃。而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金生的入驻,让这璀璨的窑火又旺了起来。在陈金生创办的婺瓷展示馆,上千件各式各样的婺瓷藏品高低错落摆放有致。柔和的灯光下,有的瓷器粗犷古朴,有的瓷釉温润沉静。沿着精心设置的导览路线一路走去,婺瓷的前世今生在眼前铺陈开来。在非遗研学工厂,参观者还可以亲身体验拉坯、古法烧窑。

在武义老画家朱志强的民俗画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上百幅武义民俗画,大到古县城全貌、过年过节重大祭祀,小到农民耕田插秧、儿童玩陀螺跳格子、架叠在树上的稻草蓬,全方位展示了武义旧时的风物、礼仪与习俗。每每有人参观,总少不了一句“这里满满都是儿时的记忆”。

来到驻村诗人雪鹰创建的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只见整堵外墙挂满了原木刻写的中国诗人写坛头诗句选,蔚为壮观。陈列馆现收藏有艾青、臧克家、北岛、舒婷、顾城、杨克、徐敬亚、王小妮、罗振亚、沈泽宜、沈苇、马启代、李不嫁、宫白云等1000余位当代诗人的诗集、手稿与书画。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吸引着全国各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纷纷慕名来坛头拜访或开展诗歌创作研讨活动。

小巷深处,还有王唯工笔画艺术馆、骨与朵藏诗阁、善水堂读画轩、缘莱文学驿站等多家乡村艺术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驻留坛头,推进乡村文艺人才从“外援式”向“内生式”转变。

逃离生活 也是寻找生活

坛头的迷人之处,或许正是这里不仅仅是文人聚集地,更有随处可见的生活气息。

潘午潭边总有钓友悠闲垂钓,长长短短垂下的柳枝,将阳光打碎落在岸边成了斑斓的装饰。湖间小船摇啊摇啊,孩子的笑声随着碧波荡漾。湿地公园的草坪上游人如织,铺上一块垫子,摆上水果零食,借这美景拍一组照片记录下生活碎片,又或者,什么也不干,静坐,发呆,看这人来人往,总之,这里的时光从不会是浪费。

  松树林里成片的高大笔直的树木让坛头多了一份神秘,却也不乏年轻人在这里举办一场“森系”婚礼,在山水间起誓,让风、让树、让花鸟鱼虫见证,谁又能质疑这一刻的浪漫呢。

  田庐咖啡馆、益昇奶茶店早已融入这古村,找一个角落,点上一杯喜爱的茶饮,看一本书,逗逗不时窜到脚边的猫,刷一下午手机也无妨,自己喜欢,那便是一段好时光。

若时间充裕,再到村落各处走走,你会发现坛头村的居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大多以农耕为生,你可以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前摇着蒲扇,孩子们在巷弄间追逐嬉戏,妇女们围在房前屋后忙碌着,男人们则在田间劳作。一到傍晚,高高低低的烟囱上白烟缓缓飘远,空气里不断传来饭菜香。这样简单而纯粹的生活节奏,谁又能不向往。

  行程结束,徐成斌说,所谓 “守望田庐” ,无非是田不荒芜、庐不漏雨,山清水秀,晴耕雨读,如此归隐田庐,才是美事一桩!

如此“田庐”,如此坛头,于你,于我,已是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