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72300260131XN/2024-269187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7-29 17:21

武义县“土、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简析

来源: 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4-07-29 17:21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立足“土”、形成“特”、体现“优”,近年来,武义县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产业,聚力打造茶叶、水果、药材、食用菌等多条特色优势产业链,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一、“土、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武义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日渐雄厚,产业体系特色鲜明。一片片茶叶带动一方增收致富路、一颗颗水果撑起百千农户钱袋子、一朵朵菌菇施展乡村振兴大“磨”力......武义的“土、特、优”农业产业可谓争相竟放,各展头角。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食用菌产量1141.8吨,增长9.9%;茶叶产量7810.6吨,增长9.6%;园林水果产量7446.3吨,增长4.1%;中草药材产量1214.0吨,增长30.3%2023年,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71.6%,在全县农业生产发展中起晴雨表作用。

 

 

2023年武义县特色农业产业情况表

指标名称

面积(亩)

产量(吨)

产值(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茶叶

107995

14305

61256

22.4 

园林水果

30592

33640

26537

9.7 

蔬菜

102482

138465

55372

20.3 

食用菌

3205

15128

5.5 

粮食

116755

59658

24860

9.1 

宣莲

8764

377

3970

1.5 

药材

11424

2732

8554

3.1 

近年来,武义县在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有粮食生产功能区12.08万亩,实施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面积0.567万亩;茶园面积10.8万亩,有6万多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等活动,是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市首位。武义是“中国有机国药之乡”,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达1200余种,是灵芝、铁皮石斛的原产地之一;2023年全县中药材面积1.14万亩,产量0.2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3.5%17.2%;寿仙谷药业、万寿康等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从业药农超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3年全县年栽培香菇、秀珍菇等食用菌1730万棒,产量3205吨,产值1.51亿元,涉及从业人员约4000人,人均年收入3.8万余元。全县“贡品”宣莲种植面积8763.5亩,同比增长3.1%,总产量376.8吨。全县果园面积3.06万亩,产量3.36万吨,其中梨园9011亩,产量1.51万吨;柑橘园7825亩,产量1.0万吨;武义“桐琴蜜梨”是浙江省十大名梨之一,以“真定如拳大,灵关爽口清。甘香朱密冷,脆破玉霜鸣。”闻名。

二、“土、特、优”农业产业存在问题

1.部分农产品经济效益欠佳,生产动能不足。近年来,茶叶、水果等受外来农产品冲击、市场价格低迷、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产品竞争力有所下滑,农户的种植经济效益欠佳,在产品的升级、更新换代、管理等方面投入不够,在市场中竞争力和活力不足。

2.专业营销策划人才短缺,影响特色农产品销售。从走访种植户情况看,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我县农产品质量有保障,大约有60%左右的受访对象认为销售环节存障碍是生产经营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其中,产品宣传效果不好是影响销售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物流不畅。线上销售模式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虽然有部分运营人员,但多数专业技能偏低,缺乏既懂农业农村工作又懂电子商务发展的营销熟手和农村电商带头人。

3.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农产品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仍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武义县特色农产品大都停留在销售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层次,二次加工同样面临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特色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抵御风险能力也深受市场的影响。在走访中问及加工环节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大部分调查对象反映产品附加值不高、多元化开发力度不足、缺少先进的加工技术等。例如在园林水果成熟期,由于冷链设施配套不足,果品包装、保鲜、贮运、加工和销售等产后配套设施缺乏,满足不了收获期大批量果品贮运、保鲜等商品化处理需求。

三、“土、特、优”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2023年,武义县入选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牢牢把握这个契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县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土、特、优”农业发展整体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进一步推进全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武阳春雨”、“武养拾光”等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1.推动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提高土、特、优”农产品质量。建议成立“土、特、优”协会,鼓励企业参与“土、特、优”标准体系建设,将“土、特、优”聚集协同发展,形成统一种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运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提供技术指导,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强化“土特产”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高质量的数据查询检索、信息追溯等全过程监管制度体系。 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振兴,在“土”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优”字上谋出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农情的农业产业致富路。

2.加强农技、电商等人才培养或引进力度。一是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送技术上门服务等活动,提前谋划布局,积极为“土、特、优”农产品育种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农村电商技能培训,以网络直播技能为载体,开办直播电商创业全流程学习班,帮助种植户快速入门爆款短视频策划制作、产品供应链整合、直播间数据分析,提高直播电商创业的实战能力,更好更有效得将我县的“土、特、优”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3.推动“土、特、优”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文旅体商同频共振。根据茶叶、药材、食用菌、宣莲、水果、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状况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土、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通从生产地到市场销售端的中间环节,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等购物平台推进线上销售,努力拓宽“土、特、优”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同时,结合当下旅游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深层次化转变,讲好“土、特、优”故事,深挖土特产蕴含的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培养“土、特、优商业思维”,开发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探索与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