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3330723MB0R7977XA/2024-269430 | 发布机构: | 武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8-06 15:37 |
“八山半水分半田”
27名“乡村供销员”双向奔赴
1.5万户山区农户
天台县素以“山水神秀”闻名,“八山半水分半田”。偏远山区常住近7万人口,可耕种面积达10万亩,由于分布散、路途远、总量少,生意人都不愿涉足,导致信息不通、物流不畅,“大山特产出不去,农民所需进不来”成了山区流通的致命伤。天台县供销社在“供富大篷车”运行中创新建立“乡村供销员”队伍,填补了偏远山区接轨市场的“流通空白”,“双向奔赴”成了偏远村庄与市场主体的“双向奔富”。
天台县认定了27名“乡村供销员”。近三年来,他们为山区送服务1.2万余次。这条贯穿供需两端的双向服务流通链条已覆盖全县偏远山区农户近1.5万户,累计收购偏远山区农产品2700吨,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总增收约6000万元,成功把偏僻山村的区位劣势扭转为生态优势,让偏远山区与市场主体同频共振。
今年2月份,“乡村供销员”助力偏远山区共富模式进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经验培育“榜单”。深处大山、有着深刻为农服务情怀的供销员说:“这既是一次鼓舞人心的鞭策,更是一份不容闪失的责任。”他们风雨兼程,奔跑在如毛细血管般交织的城乡路网上。大山里的村民说:“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地里的农产品没人要,也不用跑老远的路到集市上购买日常用品,真是省心多了、便捷多了。我们也离不开乡村供销员了。”
“村间田野连着城”
农产品及时“走出去”,
大宗商品频繁“进村来”
4月9日天蒙蒙亮,雨后的山区还云雾缭绕,石梁镇华峰片区的“乡村供销员”徐丽娟早已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收集农产品信息,汇总市场主体需求,安排对接时间地点……村民凌晨两三点下地采收,徐丽娟五点就守在共富驿站,到了约定的收货时间,她一边忙着收集村民家里的农产品,一边耐心地和村民讲解农产品的采摘及保存,避免磕碰和损害。
徐丽娟从2021年下半年被认定为供销员,所负责的片区有三个行政村,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辐射338户村民共1700余人。针对大部分偏远山区农户少与外界接触,接收市场信息滞后;农产品收购方不熟悉本地情况,无法及时获得产销信息等问题,徐丽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扁担精神”,一头系着山区村间田野,一头连着城区市场,既承载了农民的期盼,也点亮了城市的餐桌。蔡岭脚村村民项亨陆每天带着自家种的菜找到徐丽娟,徐丽娟也不嫌他数量多少,按质论价,他因此每天有了几十元的收入,收成好的时候,一天能变现2万元,脸上笑容明显多了。
“花生17斤”“毛芋130斤”……雷峰乡崔岙片区供销员张仁会依次称重、记账、付钱,还给村民送去前一天订购的电风扇、蚊帐等物品。在做好农产品收购进城工作的同时,“乡村供销员”还协助对接日用消费品代购派发工作,不仅带动偏远山区农产品“走出去”,还完善了农村日用消费品服务,改变了山区群众“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购物模式。
运维靠“大脑中枢”
142个驿站日均2万个包裹
“奔跑”在共富路上
“乡村供销员”依托“供富大篷车”平台,能不能将“流动市场”建到每个偏僻山村,并畅通农资及技术指导服务进村渠道?天台在全省率先建成“供富大篷车”运维中心,协调全县6个职能部门、13个乡镇(街道)以及农资协会等服务主体,以中农批物流园为依托,联结农产品专业市场、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运营中心、大农场展厅和农产品配送公司,“一县一仓配、一乡一中心、一村一站点”的县域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渐完善。
为了更有效地带动“乡村供销员”对接农户与龙头企业,运维中心建立了统筹协调、信息收集、流通运输、入库检测、汇总上报等五项机制,首创“农产品供销流转单”,由供销员汇总农产品供产信息,大篷车填报物流信息,收购方反入库抽检结果。“单随货走、一单通用。”供销员张仁会说,这不是普通的单子,它直接影响他的工作绩效,各环节也是靠它来实现节省运输、人工费用,并实现农产品从收购到入库到不合格品处理的闭环管理。
日复一日,农产品供销流转单上的数字不断刷新,一批批农资、一个个农技被带到田间地头,142个供销共富驿站日均有2万多个包裹被送上自动分拣设备,偏僻山村的土特产“奔跑”在纵横交错、快速运转的共富带上,成就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龙溪乡寒山村姜农叶良标再也不用盯着根腐的生姜发愁,农技专家第一时间上门对症下药;雷峰乡黄家塘村的村口小店摇身变成了供销共富驿站,在旺季外销农产品约400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