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72300260123X6/2025-275016 发布机构: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5-01-23 09:45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5-01-23 09:45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2024年武义以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锚定力争“赶超进位、走在山区26县前列,力争省市乡村振兴工作考核优秀”目标,聚焦乡村“五大振兴”持续推进“五攻坚五比拼”行动,“三农”领域各项工作均有力推进。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1.91亿元,同比增长4.99%,排名全市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43元,增速8.6%,排名全市第1,山区海岛县第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8元,增速14.3%,排名山区海岛县第1;城乡居民收入比2.003,同比缩小0.084,缩小幅度全市第1

一、2024年“三农”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中有进。守好“饭碗田”。1-12月,全县完成420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673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完成43个农田水利维修项目建设。扛稳“米袋子”。1-12月,全县实现集中育秧280万盘,同比增17.8%,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3.2万亩;落实省级水稻千亩示范片5个,高产攻关方2个;建立稻百亩示范方20个,示范面积3500亩,完成水稻无人机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面积5.2万余亩。“菜篮子”。1-12月,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3万亩,产量13.9万吨;全县存栏生猪16.7759万头,累计出栏22.9765万头;存栏家禽27.5171万羽,累计出栏83.3928万羽;存栏牛羊7407头,累计出栏6201头。

(二)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目前15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5,开工率100%,其中2个项目已完成建设,9个项目投资完成率达80%以上拨付中央奖补资金3000万元,中央资金拨付率为100%。2024年共储备产业项目35个,共立项实施品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洁净车间及菌种接种车间建设等项目15个,其中新石湖村农业“标准地”提升改造项目等4个农业“标准地”建设项目均已完工,目前正在工程审价中;品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洁净车间及菌种接种车间项目等3个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建设项目进度达80%,其他项目正在按期推进中。“浙八味”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完成建设;菌粮轮作智能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设并投产;壶山茶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均持续有力推进。全产业链培优育强,编制《武义县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稳步提升药材种植面积,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12.58万亩,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57.29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5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27.95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3850万棒,全产业链产值17亿元,持续打造产业链强核,年内已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增量全市第一。深化推进大健康产业园建设目前项目二期已竣工验收,三期项目已顺利结顶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寿仙谷《灵芝高品质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寿仙谷食药用菌生物育种与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2023年第二批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清单,实现武义县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品牌活力持续激发,加强“武阳春雨”“武七味”“武养拾光”等区域公共品牌管理,获评全国中药材“三无一全”基地建设示范县“武七味”中药材公用品牌管理规范》《“武七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顺利组织举办“第二十届中国有机茶生产贸易合作会议暨机制茯茶国家标准样品发布会——武阳春雨30周年活动”,成功召开第四届中国“浙产名药”暨食药两用产业共创发展大会;“武阳春雨”茶品牌金华市区形象店实现开业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实施“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培育农创客217人,培育乡村CEO5完成现代“新农人”培育2706累计引进推广新品种64个,推广农业新技术37项,解决技术难题65个,开展技术服务453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优化人居环境。按照基层“减负”不“减责”的工作要求,高频次深入乡村一线,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调研检查,对问题点位以提醒单的形式予以交办提醒,限时落实整改回复,累计发放提醒单200余份,交办问题点位2000多个,基本完成整改。提升乡村风貌。稳步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指导第十一批、十二批18个村项目建设。出台《武义县未来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高质量推进我县未来乡村建设,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个省级未来乡村,5个市级未来乡村已完成建设,通过市级验收。

强化片区建设。按照省市部署,有序开展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选取后陈村、溪里村等26个村率先开展村道提升已全部完成基本完成武义县“五养时光”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和后陈村至花田美地洁美风貌带建设,完成三个和美乡村先行片区规划编制,三个片区平均完成投资率82.3%

(四)农村综合改革日益深化。深化推进“三清一促”专项行动印发《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累计梳理负债村经济合作社数217个债务总额51339.18万元;摸排2021年以来的村级工程项目1411个,农村集体资产对外承包合同3362份,村办强村公司56家。确定问题债务1808.83万元、问题工程105个、问题合同623个,强村公司问题数63个。目前,问题债务、问题合同、问题工程、强村公司问题整改率均已达到100%。持续规范村级“三资”管理。先后印发修订《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银行存款账户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强村公司运行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强村公司银行账户清查,规范强村公司运行监管。举办全县“三资”管理培训班,强化农村资产管理人员的政策、“三资”管理、工程财务、信息化技术等履职教育,进一步提升我县“三资”管理水平。

(五)强村富民动力深入激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截至12月底,全县乡镇(街道)共打造强村项目53个。其中17个项目已产生收益,合计1070.92万元;16个项目已完工,6个项目基本完成9个项目正在建设中2个项目正在前期准备阶段。截至12月底,全县289个村社总收入6.25亿元,同比增加7.03%经营性收入5.22亿元,同比增加16.91%。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且总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258个,占比100%;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235个,占比91.09%;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156个,占比60.47%。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74个,占比28.68%。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持续推进衔接资金产业项目分红截至12月底,衔接产业项目分红金额769.75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分红306.37万元;争取到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全市唯一。创新实施“一户一羽苗 共富‘山海鸡’”项目,目前,武义县已向24个村511户低收入农户发放鸡苗13680羽,目前已经为349名低收入农户销售土鸡6980羽,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全域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今年以来,已审批通过项目30个,已发放务工工资230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95.8万元。开发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333个,发放补助资金217.8133万元;在保持“帮户扶村、联乡带县”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个性化帮扶清单12项,制定印发《武义县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两项收入”攻坚行动方案》《武义县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实施细则》等“菜单式”助农惠农政策今年以来,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9200万余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资金奖补306.77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2125余人次。

问题短板

农林牧渔产值增速持续巩固。夏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水果等生产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预计增幅水平将低于往年同期同时畜牧业受前期市场持续低迷、非洲猪瘟疫情等一系列事件影响,导致生猪行业信心严重不足,整体产能不断压缩,致使我县种养殖业比重差距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失衡短时间内恐较难以改善,农林牧渔产值增长潜力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需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作为考核核心指标,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除得出,按功效系数法计算。上半年,我县缩小幅度得分全市第2,但存量得0分排名末位,综合两项得分后仅排名8。农户内生动力不足、南北区域差距较大等因素导致我县存量过低,并且收入倍差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反比,目前在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双目标导向下,短时间难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指标排名进位。

)现代农业产业化仍需向纵深发展。一是全产业链拓展仍旧不足。全县目前除了中药材和茶叶的全产业链有所拓展之外,其余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和深加工程度均有欠缺,许多农产品的优势基本停留在原材料的生产上,销售环节较为薄弱,深加工能力欠缺,全产业链价值挖掘不够。二是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现有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经营层次较低、经营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单一农户仍然是经营的主要参与主体。除中药材和茶叶外依旧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缺少生产性服务业经营主体。三是区域品牌运营不畅。目前“武阳春雨”等区域品牌运营效果不够好,品牌价值挖掘不够深,品牌授权管理规范不足。尚需进一步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切实提升武义农产品价值增值能力。

(四)乡村产业规模和经营理念仍需接续提升。武义现有乡村产业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因乡村经营理念落后,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产业功能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层级单一等原因导致特色不显、产品雷同、内容泛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各类乡村产业横向合作少、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低,联农带富机制不完善,无法起到拉动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火车头作用,对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和农户增收的作用不强。此外,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不少,特别一些园区村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欠佳等问题日渐突出,与南部山区村的颜值形成反差。全县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治理先进等全面发展能起到引领示范的村总体数量不多,能以点带面片区化协调发展的更少。

2025年“三农”工作思路

2025年,我们将锚定“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县城承载能力更强、乡村发展活力更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更高,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具有山区韵味、武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形态,奋力交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武义答卷。具体就是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稳产保供提质增效。扛稳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重任,严格保护12.0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推进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既定任务目标。扎实推进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深入谋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持续推动0.6万亩高标准农田储备区认定,力争将项目区内多田套合率提高到92.75%。持续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保供能力,扩面推广轮作共生模式,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全力调整改善全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综合保供水平,夯实全年农林牧渔增长基础。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和产业平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重点推进壶山茶产业园、品高改造提升等深加工、精加工项目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振兴“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发挥武义铁皮石斛、武阳春雨、武义宣莲、桐琴蜜梨等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重点推进宣莲等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建设,推进“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力争茶产业、中药材、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35亿元、20亿元以上,农林牧渔产值增幅4%以上。整合武义优势“土特产”、工匠大师等资源,打造“武养拾光”十大好物,多部门联动开展技能培训、专场推介会等,打响知名度,提升附加值。

三是推动和美乡村组团共富。聚力打造“两区一带”,建设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实施各类项目8个,总投资9448.9万元,完成后陈、溪里2个片区建设,有序推进马府下片区建设,确保1个先行片区通过市级验收。支持重点提升片区建设,实施联农带农帮扶项目2个以上,完成“五养时光”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三大行动”,完成上坦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溪里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项目完成60%以上,云溪、东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启动建设。全年完成农房改造1500栋、管线序化村5个、村道提升村39个,建成上坦村、杨岸村等2个省级未来乡村。推动乡村文明善治,全域深化“浙江有礼·武义尚义”县域文明实践品牌。扎实推进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理论宣讲、体育活动“四进”活动,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管用育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后陈经验”,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治理武义样本。

四是推进农民进城青年入乡。推进青年入乡创客下乡,建设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1个,推进“新农人”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建设,建成 “浙农英才”工作站,新增“浙农英才”1人,累计培育农创客215人,新农人2500人以上。擦亮“乐享武义”共富市集市集品牌,分类推进乡村型、社区型、街区型、景区型共富市集建设。推进共富市集与共富工坊贯通融合,打造区域引领型“共富市集”10个以上,策划举办10场以上特色市集活动,带动500余人就业。

五是深化实施扩中提低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开展“百团援助、千企鼎助”共建共富行动,优化“强弱联手”“南北结合”抱团发展模式,年内谋划实施强村项目50个以上,有效盘活闲置资源,促进集体经济提质增量,保持总收入30万元、经营性收入15万元行政村全覆盖,经济强村占比突破60%。深化帮扶提标促增收行动,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竞争性项目资金,对农业产业类项目政府补助部分,试点开展联农带农“折股量化”分红,实施“折股量化”分红项目45个,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8个以上,开发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300个以上,助力实现村兴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