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武义县新宅镇新宅村迎来了筹备已久的农副产品销售结对仪式。在首批文化特派员王文昊的精心策划与推动下,这场仪式不仅为新宅镇的菇农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香菇销售渠道,更为整个村庄的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作为我们文化特派员队伍中唯一一名00后特派员,我想给新宅村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和不一样的发展。我在武义‘种’文化、文化‘种’出金豆子,是我们的口号,带着这个设想,我希望新宅村的文化之花与经济之花同时绽放,这也是我这些天以来一直在筹备这场结对仪式的一个目的。”
王文昊,泉溪镇文化站文化员,此次作为武义首批文化特派员,来到了新宅镇新宅村。带着对乡村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王文昊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这片土地的声音,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与历史记忆。
王文昊发现,新宅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素有“云上菇镇、养生新宅”的美誉。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却面临着常住人口稀少、人口老龄化严重、文化特色缺失以及文旅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而作为新宅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的香菇,却因传统的销售模式限制了其美好的市场前景。
“我与武义县宣平宣莲专业合作社、莲童土特产经营部负责人华一帆从小就认识,一直很清楚他家做的是农产品产业,并且做得挺好。当我入驻到新宅村当文化特派员之后,我就找了他,我们在这次敲定农副产品销售结对仪式之前,就一直在线上线下的沟通,策划也是改了又改。”
在王文昊看来,新宅村的香菇,不能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它可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可以是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的双重载体。要想让新宅村的香菇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农副产品销售结对仪式”无疑是一把撒向新宅村的文化经济种子。
在筹备新宅村农副产品销售结对仪式的过程中,王文昊可谓是绞尽脑汁,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资源,最终敲定方案。“目前正是旺产香菇时期,王特派员到我们村了解情况以后,积极为我们村拓展香菇的销路,通过他的努力,武义县宣平宣莲专业合作社与我们村进行了销售结对,这对我们村的菇农有很大的帮助。”新宅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勇由衷地说。
结对仪式上,新宅村两委干部,新宅村香菇协会相关负责人、新宅村香菇种植大户,武义县宣平宣莲专业合作社、莲童土特产经营部负责人,就新宅村香菇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销售渠道的拓展、产业链的延伸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随着结对仪式的继续进行,与会人员在对香菇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之后便举行了结对授牌仪式和签署香菇销售授权书,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合作社也是产供销一体的,在线下我们有自己的门店,还有合作的高校、企业等,线上渠道也比较多,这一次我们跟新宅村结对,主要还是想帮助大部分的散户,帮助他们拓宽销路,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武义莲童土特产经营部负责人华一帆介绍说。
与会人员在新宅村今年刚成立的武义厚花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之时,新宅镇香菇协会会长米少龙对公司新开发的朵上云岭品牌,和正在建设的烘干加工厂及未来的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我们现在香菇的年产量60多万斤,但是我们除了传统的收购模式,基本上没有线上的销路,现在线上销路做上去的话,我们村整体的香菇价值就会提高很多。”新宅村香菇种植大户说。
新宅村农副产品销售结对仪式的圆满举行对于新宅村的香菇产业发展历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新宅镇菇农们在未来将拥有更加宽广的香菇产业发展。对于文化特派员来说,这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以文兴业的生动故事,更是自己在推动整个村庄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今年王文昊已借助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开展了“喜迎中秋·艺韵新宅”“送戏下乡展演”等主题文艺汇演两场,并完成了一个“非遗品牌”的工作目标,成功申报注册了武义县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宅村迎陈相公。随后又完成村歌《小河》的第一版作词作曲和录制工作。
“打造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多样化文化品牌,编创村歌村舞,依托古建筑群提升文化阵地,串联起整条研旅路线,用新时代自媒体的形式,融合当地的农副产品和特色非遗打造新宅的文旅IP。”这就是文化特派员王文昊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