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齐聚 时隔32年 武义赵宅再现“宋韵”民俗盛景

来源: 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3-12 16:18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二月二,武义县桐琴镇赵宅村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民俗盛宴——“二月二龙抬头”迎花灯活动。

夜幕初降,村内早已人声鼎沸,龙灯游曳,盏盏花灯如繁星坠地,这一场传统文化的深情回归,吸引了周边2万多名群众前来共襄盛举。

傍晚六时许,随着响亮的锣鼓声划破天际,赵宅村非遗花灯巡游正式拉开帷幕。一条由140余桥花灯组成的近300米的“彩龙”昂首腾空,点点霓虹灯光似“金鳞”闪烁,龙首双目炯炯,在数百名村民的合力舞动下,蜿蜒穿行于街巷之间。龙身所过之处,灯火闪耀、锣鼓齐鸣,火树银花映照着村民与游客的笑脸,欢呼声此起彼伏。

巡游队伍中,除了气势磅礴的龙灯,还有造型各异的梅花灯、生肖灯等非遗花灯,每一盏均由村民亲手手工扎制,竹骨纸面、彩绘细腻,尽显古朴韵味。

队伍后方,腰鼓队、双狮戏球踏着欢快的节拍载歌载舞,由百余名孩童组成的手持花灯方阵紧随龙尾,空气中弥漫着糖画、烤薯的香甜气息,与不远处夜市摊位的烟火气交织成一片热闹的市井图景。

“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需要通过这些形式来表现的,我们赵宅也是。在我出生前,村里举办过迎花灯活动,我的父母就觉得非常地印象深刻,会跟我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东西。”早早等候在现场的赵女士说道,“今天的花灯里面我最喜欢哪吒造型,非常有新意,对于现场我也觉得很震撼,有这么多人能来参加这个活动,应该是20多年没有见到过的一个盛景。”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节点,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为武义县省级非遗花灯花轿发源地,赵宅村的迎花灯习俗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至今村中老一辈手艺人坚持用竹篾、纸纱等传统材料扎灯,一盏龙灯从骨架搭建到彩绘需耗时月余,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期许。

“舞龙灯不仅是祈福,更是让年轻人记住根脉。”赵宅村非遗传承人赵师傅一边调整龙灯姿态,一边感慨道。时隔32年,“宋韵花灯”再次在赵宅村绽放,少不了县级文化特派员林琳的牵线搭桥。林琳在走访调查赵宅村期间,发现该村为赵匡胤后人聚集地,其花灯制作技艺受皇室审美影响有别于其他地区花灯,多为动物灯、人物灯,工艺也更为精美,故为“宋韵花灯”。

“其实这个活动已经停了二三十年了,我去年来到这里,就想着能不能为这个村子留下一些东西,所以选择了‘二月二迎花灯’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也是村民凝聚力、团结一心的象征,同时也是祈祷村子风调雨顺,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林琳表示,5个月的筹备虽然不易,但是今天看到活动成功举办,盛景重现,心里由衷地高兴。

近年来,桐琴镇精心策划了非遗课堂,邀请老人们向孩子们传授扎灯技艺,让年轻一辈记住传统节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此次活动前,桐琴镇也邀请了县里的专家为优质的花灯进行评选,活动后将对优秀作品进行回收,陈列至非遗展览馆展示。

赵宅村的花灯盛会不仅是民俗的狂欢,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戏台上,青衣水袖翻飞,唱腔婉转,台下是一片热闹的烟火气。馄饨摊的老板娘手脚麻利地往滚水里下着馄饨,蒸腾的热气模糊了戏台上的灯光。边上赵宅夜市摊位林立,村民自制的麻糍、烤鱼、炸鸡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赵宅村村干部介绍,自2022年整治夜市、提档升级后,村集体年收入连年上升,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超1500万元,实现了“文化富民”双赢。

夜幕渐深,龙灯巡游回到文化礼堂,游客们久久驻足,用镜头记录下这传承千年的璀璨瞬间,而赵宅村的灯火,正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