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723002601555Y/2025-276144 发布机构: 泉溪镇
文号: 公开日期: 2025-03-18 14:13

武义县泉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来源: 泉溪镇     发布时间: 2025-03-18 14:13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武义县泉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2月19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7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武义县泉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泉溪镇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泉溪镇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89.40平方千米,包括泉东村、泉北村、泉一村、泉二村、泉三村、白革村、车苏村、巩宅村、江山村、金溪村、兰芝村、刘宅村、麻田村、茆阁村、上湖村、盛夏村、下源村、项店村、阳丰村、瑶村、金园村、王山头村、王源村等23个行政村。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创新宜业的现代化工业重镇。

规划目标:至2025年,加快泉溪镇建设永武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镇区集聚。加强工业平台的建设,加强居住品质的提升,传承和彰显地方文化。至2035年,高水平打造县域北部智造创新高地,持续推动电动工具、汽摩配件、金属门业、餐厨容器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让传统产业“不传统”,激发企业新动能、增强发展活力,助力创新宜业的现代化工业重镇全面建成。展望至2050年,高水平建成创新宜业的现代化工业重镇,深化构建城乡共生、社会公平、空间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全方面、全领域、全要素的全面融合,打造兼具历史韵味和山水活力的武义县农旅融合城乡融合休闲地。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泉溪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32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91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589.97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77.80公顷。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10461717-813F-4ee5-BE5C-DE523999C0FC.png

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上位总规,泉溪镇主体功能定位为城市化潜力发展区,该区是城镇发展的次级区域,与城市化优势发展区关系紧密,引导人口和经济适度集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分配,强调特色化发展,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镇域空间形成“一心四片、十字双轴”的总体格局。一心:以镇区作为全镇的核心,统筹镇域城乡发展。四片:在镇域范围内形成居住商贸区、创新制造区、现代农业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四大片区。双轴:永武二线城镇发展轴、泉深线城镇发展轴。

四、用途分区规划

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泉溪镇国土空间共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五类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和绿地休闲区;乡村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和林业发展区。

EADB84DF-A297-48a5-A296-4DEE2F16717D.png

五、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镇区为核心建设镇街级公共服务设施平台,针对性补足乡村和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打造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3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由历史文化名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组成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由国家级、省级、金华市级和武义县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优化泉溪镇山水景观特征,保持山体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优化河湖水系布局,统筹重点河湖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全面推进泉溪镇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形成全域大美的城乡风貌,彰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打造“一心四区”的镇域特色魅力空间。一心:以泉溪镇为依托打造的镇区人文魅力中心。四区:分别是依托区域资源特色,自北向南形成的农业功能区、城乡融合区、工业生产区、山林保育区。

六、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绿色智慧、开放融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一普一市域、两高速一快速两省道”的对外交通体系和“两横、五纵、多支线”的城镇村道路格局。

65AEC577-1594-4f3c-BE9F-3A1A9D58A813.png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污水、环卫、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国防动员设施布局,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七、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优先保护农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稳定其它用地为导向。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以挖掘存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为原则,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打造森林生态网络,优化森林资源布局,推进全域绿化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分级体系,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水位调控为主;贯通河网水系,强化区域水生态保护,管制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河网地带资源,重视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

八、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数字化管理。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符合规定确需修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