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723002601571L/2025-276142 发布机构: 桃溪镇
文号: 公开日期: 2025-03-18 12:15

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来源: 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3-18 12:15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武义县桃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2月19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7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武义县桃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桃溪镇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镇域规划范围为桃溪镇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106.85平方千米,包括16个行政村。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延福茶养圣地、温泉养生福地、桑蚕畲乡小镇。

规划目标:至2025年,“延福茶养”品牌初见成效,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2035年,全面建成武义县高品质延福茶养圣地、温泉养生福地、桑蚕畲乡小镇。城乡形态风貌品质跃升,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居民享有极高的生活品质。展望至2050年,桃溪镇将建成金义都市区知名的文化养生目的地,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典范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桃溪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95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9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619.63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XX公顷。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落实金华市对武义县桃溪镇重点生态地区及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该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域,是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同时,该区主要涵盖富集特色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的地区,应保护生态资源,适当放宽文旅点状用地指标供给,提升地区可达性。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系统构建“一心双轴四片区”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一心指一个综合服务核心,作为镇域重点发展片区,人口、用地等各类要素集聚,同时为桃溪镇全域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撑。双轴指G235的城镇发展轴和桃白线的镇村发展轴。四片区指四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延福茶养片区、畲乡风情片区、温泉养生片区、生态保护片区。

 

用途分区规划

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桃溪镇国土空间共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五类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和绿地休闲区;乡村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和林业发展区。

 

 

、城乡空间品质

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生活圈体系,将城乡生活圈作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5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由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组成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由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同时加强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山水环境、历史景观的保护。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保护桃溪镇山水格局,保持山体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优化河湖水系布局,统筹重点河湖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城镇特色景观风貌塑造以“双心双轴两廊”为重点,双心为行政服务核心、旅游服务核心;两轴分别是沿G235的城镇发展轴、沿桃白线-兴华街的城镇生活轴两廊为沿桃溪(东、西)的生态景观廊道,以与自然交织的开放空间为主。根据桃溪镇村庄分类,进行差异化的乡村风貌管控,着重对武川传统民居空间特色与文化进行保护。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1高速+1国道+2县道+14乡道”的区域交通体系。镇区形成“一纵三横一环”的城镇道路格局。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建设,推进雨水、污水、环卫、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震、地质灾害、台风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国防动员设施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优先保护农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稳定其它用地为导向。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以挖掘存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为原则,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打造森林生态网络,优化森林资源布局,推进全域绿化建设;贯通河网水系,强化区域水生态保护,管制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河网地带资源,重视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序推进绿色矿山生产建设。

 

、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数字化管理。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符合规定确需修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