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731U/2025-276180 | 发布机构: | 县府办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3-19 10:54 |
《武义县三港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2月19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7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武义县三港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三港乡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乡域规划范围为三港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47.73平方千米,包括三港村、洪潭村、周源村、石浦村、章湾村、曳坑村、曳源村7个行政村。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三港乡功能定位为特色农业小镇,生态康养美镇。产业导向为:发展康养休闲和生态文旅产业。
规划目标:至2025年,生态水平保持稳定,高山居民点搬迁集聚工作逐步完成,依托村庄特色开展农旅融合发展实践;至2035年,生态和农业保护成效凸显,自然山水风景、有机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特色有机结合,绿色能源逐步发展,休闲旅游和农产品牌优势显著,逐步打通农林产品销售推广渠道;展望至2050年,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养型美丽城镇,发挥农耕文化精品村品牌效能,全面转型绿色发展,全域美丽城乡空间全面建成。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三港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0.351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0.341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72.25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8.80公顷。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上位总规,三港乡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生态地区。该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域,是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主要职能分工为以豆腐文化、曳岭古道为特色,发展康养休闲和生态文旅的生态型乡镇。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乡域空间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一心”指位于三港乡集镇区的三港乡生活和旅游的服务核心;“两轴”指沿县道的乡域发展轴线;“三区”指森林生态保育区、生态农业保护区、特色农业提升区。
四、用途分区规划
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三港乡国土空间共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四类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和绿地休闲区;乡村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和林业发展区。
五、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集镇区为核心建设镇街级公共服务设施平台,针对性补足乡村和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打造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3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三港乡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保护建筑的日常管理维护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审批提供依据,科学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要求,有系统有层次地保护三港乡的历史文化遗产。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保护三港乡山水格局,保持山体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优化河湖水系布局,统筹重点河湖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重点提升三港乡集镇区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形成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休闲场所。城镇特色景观风貌塑造以“一轴双心”为重点,双心指行政服务核心和公共服务核心,塑造标志性的商业、文化空间和休闲场所;一轴指沿沿宣平溪的城镇发展轴,以商住混合功能为主,沿线建筑色彩整体色调简洁明快,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打造聚人气、烟火气的生活和商业休闲氛围。
六、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对接区域级交通通道和综合运输通道建设,衔接县域交通网,构建内外畅达、集约高效、安全便捷、区域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形成“一横两纵”路网框架,“一横”是三港桥(次干道)。“两纵”分别为山赤线(主干道)、郑三线(次干道)。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污水、环卫、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国防动员设施布局,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七、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优先保护农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稳定其它用地为导向。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以挖掘存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为原则,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打造森林生态网络,优化森林资源布局,推进全域绿化建设;维护湿地生态,打造湿地公园特色景观;贯通河网水系,强化区域水生态保护,管制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河网地带资源,重视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矿山企业和谐发展。有序推进绿色矿山生产建设。
八、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数字化管理。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评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可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符合规定确需修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