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66X0/2025-276224 | 发布机构: | 俞源乡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3-20 15:33 |
《武义县俞源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5年2月19日获金华市人民政府(金政函〔2025〕7号)批准,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武义县俞源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俞源乡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乡域规划范围为俞源乡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总面积63.3平方千米,包括俞源村、下杨村、吴宅村、凡岭脚村、后陶村、刘秀村、阳畈村、钟丛村8个行政村。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战略定位:俞源乡功能定位为人文荟萃历史名镇、田园康养农业小镇、风景秀美生态美镇。产业导向为:发展康养休闲和生态文旅产业。
规划目标:至2025年,全面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战略,以历史文脉为抓手,诠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演绎璀璨的俞源风情文化,持续擦亮俞源文化名片,提升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程度,生态水平保持稳定,依托村庄特色开展农旅融合发展实践;至2035年,历史人文保护、康养农业产业、生态保护成效凸显,自然山水风景、有机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特色有机结合,文化旅游和农产品牌优势显著,逐步打通农林产品销售推广渠道;展望至2050年,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养型美丽城镇,发挥“俞源太极星象村”的文化品牌效能,全面转型绿色发展,全域美丽城乡空间全面建成。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筑牢国土空间底线。到2035年,俞源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0.77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0.747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756.09公顷;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2.78公顷。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守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上位总规,俞源乡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生态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重点生态地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重要实践区,应合理保护与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控制农业生产与城镇开发规模;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主要涵盖富集特色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的地区,该区应保护生态资源,适当放宽文旅点状用地指标供给,提升地区可达性。主要职能分工为以“太极星象文化”为特色,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的文旅型乡镇。
确立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乡域空间形成“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一心”指位于俞源乡集镇区的俞源乡生活和旅游的服务核心;“一轴”指沿235国道的城镇发展轴线;四区分别是生态农业保育区、茶田旅游观光区、高山生态休闲区、大红岩旅游示范区。
四、用途分区规划
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俞源乡国土空间共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共五类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和综合服务区;乡村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和林业发展区。
五、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集镇区为核心建设镇街级公共服务设施平台,针对性补足乡村和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打造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4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由历史文化名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组成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由国家级、省级、金华市级和武义县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同时加强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山水环境、历史景观的保护。
塑造特色城乡风貌。保护俞源乡山水格局,保持山体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优化河湖水系布局,统筹重点河湖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城镇特色景观风貌塑造以“一轴双心”为重点,双心指行政服务核心和文化服务核心,塑造标志性的商业、文化空间和休闲场所;一轴指沿宋俞线的城镇发展轴,以商住混合功能为主,沿线建筑展现古风古韵风貌,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打造聚人气、烟火气的商业休闲氛围。
六、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对接区域级交通通道和综合运输通道建设,衔接县域交通网,构建内外畅达、集约高效、安全便捷、区域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污水、环卫、能源、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国防动员设施布局,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七、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优先保护农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稳定其它用地为导向。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及布局,以挖掘存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为原则,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
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打造森林生态网络,优化森林资源布局,推进全域绿化建设;贯通河网水系,强化区域水生态保护,管制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河网地带资源,重视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
八、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数字化管理。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基础和依据,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建立规划定期体检评估和修改机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符合规定确需修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保障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全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