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鲍建武就扛着锄头来到自己林地,为去年刚刚下种的油茶树除草翻耕……如果要给鲍建武贴上一个标签,那一定是——“闲不住的人”。
鲍建武,武义县坦洪乡赵村党支部书记,连任5届武义县人大代表,7届村党支部书记。60岁那年,他下定决心停掉自己的小企业,将厂房转租,为自己减负,感受惬意的退休生活。然而,回到家乡的他转眼间重建起了武义县月川榨油厂。如今两年过去,他的榨油厂从为村民加工2万公斤油茶籽飙升到4万公斤,鲍建武说:“山茶油加工活虽然辛苦,但能为乡里乡亲做点事,能再现坦洪乡百年油茶的名气,累点也值。”
60岁时的他,有了个新身份“农创客”
“他想干的事情,都会拼尽全力。”在乡亲们眼中,鲍建武是坦洪乡里的能人。80年代高中毕业后在村务过农,担任过村文书,村党支部书记,后来到乡工办还担任了乡办企业负责人,并将其转型为武义县延福调味品厂。他曾是乡里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也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了许多当地百姓急需解决的难题。 就这样,鲍建武在各种身份中转换了40年。60岁时,他决定卸下企业的重担,回乡享受惬意的田园生活,可却没有如愿。 “乡领导和我说,能不能把之前闲置的榨油厂恢复起来,重振坦洪山茶油的辉煌。”鲍建武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坦洪乡有几家乡办企业,后来随着体制改革,这些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纷纷外迁,鲍建武也是其中之一。2006年他的企业从坦洪乡迁出,原来的老厂房只留下一台老式的榨油机。
据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坦洪乡的茶油可是过年时走亲访友的“紧俏货”。当时的坦洪不仅有上万亩油茶,而且每个油茶园里都有不少百年古树,让这里的茶油飘香四方。然而,随着企业的迁移,越来越多的乡里人也走出了大山,到外面闯荡,油茶园也日渐凋落。2023年,坦洪乡对油茶种植规模进行了摸底调研,发现仅有6000余亩茶园。被称为食用油中液体黄金的茶油,却无法给村民带来实在的效益,这让坦洪乡党委、政府干部感到五味杂陈。如何帮助村民恢复油茶园昔日的生机,让茶油再次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油”?为此,坦洪乡党委、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重建榨油厂是关键的一环。在坦洪乡有场地、有设备的鲍建武就这样走进了坦洪乡党委、政府的视线。“他们说我就是坦洪乡的‘农创客’,我们一起帮乡亲们把茶油做大,而且还有强村公司托底,你就干吧!”面对乡领导的提议,鲍建武心动了。他知道,重振坦洪山茶油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天性爱折腾,闲不住,也想试试。
62岁时的他,已看到油茶飘香千里
妻子笑着说:“你平日要忙活村务,还要作为人大代表走访调研,如果重新创业做榨油厂,相当于你这企业的担子没有卸下来。”乡里的“三顾茅庐”,妻子的无心玩笑,让鲍建武摇摆了好一阵子。他感慨道:“想当年,小小的坦洪乡就有5家榨油厂,如今村民们却要将茶籽运到外地加工。若能自己办起加工点,就能为那些年长的村民省去不少辛劳。更何况还有乡里的强村公司负责包销,这对村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于是,他下定决心:“干!”
“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朋友劝他不必购置新设备,先用旧的将就一下,看看情况再说。鲍建武在翻新榨油厂后,还是决定投资10余万元,引进两台新式榨油设备。“我不仅要传承传统工艺,更要引进新技术,让茶油的品质更上一层楼,产量也大幅提升。”有了榨油厂,原材料自然不能少。在乡里的引导鼓励下,鲍建武带头在自家油茶园补种了400余棵油茶树。“现在很多荒废的油茶园都有村民回来复种了,曾经草高过油茶的现象在不断改善。”鲍建武说,在鼓励村民种植油茶的同时,为了提高出油率,乡镇政府统一规定了采摘时间,即在霜降前3天全乡统一采摘。以往,大家生怕被偷采,都争先恐后地提前采摘,结果50公斤的茶籽只能榨出7.5公斤的茶油。而如今,按照统一时间采摘,同样的茶籽可榨出12.5公斤的茶油,按照市场价120元每公斤计算,收益增加了近50%。“现在种植油茶比以前划算多了,不仅出油率高,而且销售也有保障。”上坦村村民鲍远明说,以前都是通过亲戚朋友帮忙销售,销售渠道狭窄,现在有了好的现象,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会来到坦洪,现场收购茶油,实在没有销路还能通过强村公司托底,让他们安心种植油茶。
“一年更比一年好。”鲍建武告诉记者,2023年榨油厂加工了2万公斤茶籽,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量竟然翻了一番,达到了4万公斤。强村公司也非常给力,通过百镇共建、山海协作、邮政代销点等多种渠道,不断为村民们拓宽销售路径。他自己也利用曾经的销售渠道,积极外销。在他看来,坦洪百年茶油的繁荣景象,已经初现了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