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创”出幸福来》系列(四)丨青农创客张徐慧:大棚里滋生“庄园梦”

来源: 农业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7 11:11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批青年人才扎根武义,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他们将网络变成“新赛道”,拿科技当成“新农具”,把服务干成“新农活”,正解锁着我县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武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共青团武义县委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创”出幸福来》,一起见证“新农人”如何“创”出幸福来,“创”出致富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年农创客“草莓王子”张徐慧的故事,看他如何在草莓大棚里“创”出属于自己的幸福路。

在王宅镇四八店村果莓邦家庭农场的草莓大棚里,一排排翠绿的草莓苗整齐排列,红艳欲滴的果实点缀其间,农场负责人张徐慧正弯腰采摘着成熟的草莓。虽然正值春天,但大棚内的温度早已接近30℃,豆粒大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

“敞开吃,随便吃,草莓管够!”见到访客,这位阳光大男孩热情地招呼道,脸上的笑容比棚外的春光还要灿烂。


从体育老师到“农创客”

2017年,张徐慧父亲在王宅镇四八店村流转了8亩土地,开始种植草莓。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张徐慧离开了教师岗位,从一名体育老师,变成了草莓大棚里的“新农人”,父亲的小学徒。这一切,都源自高中地理课里的一节“生态农业”课。2019年,父子俩的草莓种植面积从8亩扩张到16亩,张徐慧也从父亲的“小徒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棚主人”,如今,他已独自管理9个大棚。

清晨4:30,张徐慧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直到中午11:00,才得以暂时休息。“草莓要新鲜送出去,这样口感最好”。采摘完成后的张徐慧,还要亲自驾车将这些“甜蜜的果实”送到客户手中。这样的作息,张徐慧早已习以为常。


从“门外汉”到农场主

创业从来不易。去年一场红蜘蛛病害让张徐慧损失惨重,但这位“90后”新农人没有放弃,他通过多方学习,成功引入生物防治技术——“捕食螨”,该技术的核心是以虫治虫,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

“捕食螨的功效,就是可以吃那些红蜘蛛和螨类害虫的虫卵,这样我们就可以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既环保又高效。”说起这些农业技术,张徐慧如数家珍。

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张徐慧还大胆创新栽培模式——他用泥炭和椰糠加入木屑合成基质,将草莓架高进行无土栽培。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草莓的品质,也让采摘变得更加轻松。

“看,不用弯腰就能摘到草莓,农民的腰背可以得到解放!”


“草莓王子”的“庄园梦”

与很多传统农人的销售模式不同,张徐慧会把草莓大棚里的故事拍成短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客户分享,他给自己取名“90后草莓王子”。没有团队,没有太多的拍摄技巧,“贴脸开大”的真实感,反而让他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我不用在外面摆摊,客户同样络绎不绝。”张徐慧骄傲地说。

“我这个工作虽然累一点、苦一点,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张徐慧说,未来,他想把他的草莓园打造成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农业的红利。

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1点,张徐慧拎着满满两篮子的草莓走出大棚,目光坚定,信心满满。他,正用年轻人的态度,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含义,他用新思维、新手段,书写着属于他的田园诗篇。


(转载自掌上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