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文化|“靛青”何以让山下鲍青出于蓝

来源: 党政党建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4-07 11:01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在武义山下鲍村,古桥、古民居、靛青池可以说是村中三宝。作为游客,古桥、古民居我都一一探访过,唯独靛青池没有真正走近过。

上巳过后,春光明媚。听着淙淙的溪水声,沿金溪东拾级而上,靛青池就坐落在村口200多米的山坳中。“你下半年来,就可以坐在这里喝靛青咖啡了!”同行的大溪口乡党委书记徐进告诉我,为推进山下鲍下一步整体开发,乡政府已完成了靛青池附近土地政策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围绕靛青池这个“宝贝”,做好文化挖掘的文章。

据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时年仅17岁的少年涂国文由入福建进入浙江,来到山下鲍开垦山场。旧《宜平县志》载:“光绪初年(1875)农家兼种靛,出产为邑之大宗,至光绪末年,洋靛进口,土靛价落,几若过问无人。”据编撰于2001年的《武义县农业志》介绍,抗战前靛青多在柳城、桃溪、桐琴、新宅等山区乡村种植。宣平所种之靛青为大菁叶,称为山蓝、大青,属于爵床科植物。该植物叶子含有靛,靛经氧化后,就成为蓝色的染料靛青。

“利用靛青印染织物,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用靛青所染之布,颜色总称为靛蓝。其色细分,又可分为老蓝、毛蓝、水蓝,介于三者之间者称天蓝。”武义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雷国强老师介绍,山下鲍地处“婺处古道”咽喉之地,种植提炼靛青等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成为宣平重要的种植生产靛青的山村之一。也正因为种植、生产靛青推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山下鲍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如今,山下鲍靛青池驳坎采用卵石叠砌,目前保留着10口清代使用至民国的靛青塘。每口靛青塘直径有3.5米,深约1米。

如何变废为宝,依托文化乡建,使昔日的富裕村在共同富裕的当下再现辉煌?摆在了这一届乡政府面前。“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发掘文化底蕴,走文艺路线。”徐进说,武义靛青印染的核心历史遗存集中体现在山下鲍村的清代靛青塘,这一遗址被梁思成写入《中国建筑史》,印证了当地传统染料生产工艺的重要地位。为了提升山下鲍品质,靛青历史文化的挖掘是今后的重头戏,乡里将持续推动山下鲍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计划整合靛青塘等历史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通过研学基地、文化体验等形式活化传统工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也期待着千年古村山下鲍的再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