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义县西联乡箬叶种苗培育基地,棚内箬竹苗挺立如仪仗队,枝叶间悬挂的黄色标识牌尤为醒目。
“这株经过多次割叶后,叶片长度稳定在25厘米以上,还有这种施氮肥和没有施氮肥的差距不大……”该基地负责人指着试验牌上的数据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这里共有来自浙南、湘西、闽北的12个箬竹品种正在接受“立体考核”,有的被修剪成不同冠幅,有的经历着遮光率梯度测试,还有的根据添加不同肥料观测生长变化。这些标牌背后是浙江省林科院竹类研究所与西联乡共建的“箬竹种质资源圃”,目前通过1年的生长期观测,已经筛选出4个耐寒性、出叶率俱佳的优系品种,进行下一步重点培育。
西联乡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建设自己的箬竹育苗基地?
西联乡算了一笔账,该乡自建30亩育苗大棚,便可满足4000亩箬竹种植需要。根据今年的箬竹叶收购价格,4000亩人工种植箬竹林可带来4000万元毛收益。
这组数字背后,是多年调研的结果,该乡每年仅靠采摘野生箬竹叶,便可为村民带来至少500万元的收入,但这已是产量的极限。通过进一步调研,浙江作为全国粽子的主产地,本省粽叶供给量却不足5%;加上当地村民对箬竹叶价值的认知普遍较强以及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箬竹,人工种植难度较小。但是市场价18—25元一株的种苗,让村民望而却步。更让农户担心的是,引进的品种无法适应当地地理气候。为此,该乡联合浙江省农科院竹科所,共同建设箬叶种苗培育基地项目,帮助农民育好苗,并降低育苗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箬竹产业链,西联乡基地在申报过程中,引入箬叶收储大户祝湘华成立武义县湘华粽叶专业合作社,解决未来的销路问题。“这两年旺季的时候,日最高收购量可达15吨,其中西联乡仅占1/5,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祝湘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