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坦洪乡的农创客③|雷薛明:从一朵“花”到一味“药”

来源: 党政党建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5-27 10:45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在坦洪乡黄干山的梯田间,雷薛明拄着竹竿攀上陡坡。这里是他二次创业的起点。

1997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的雷薛明,很快就被一家台资企业聘用。在那里,他学到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并最终决定自己创业,亲自耕耘。雷薛明是武义县第一个尝试礼品小西瓜立架种植的人,他还率先引入了设施大棚栽培圣女果的技术,在金华地区的鲜切花产业中被誉为“百合大王”。

2017年他逆流回乡,兼任了村文书、报账员,在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多,也让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越发复杂,年轻人走出大山,一块块的土地被抛荒,不免让始终与土地打交道的他心痛,他想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2020年,他当选为村副主任后,以中药材种植为笔,开启了二次创业。在海拔300米至900米的不同等高线上,他试种了多种中药材,成功将5种中药材引种到坦洪乡的梯田上,绘制出了一幅“气候建模+轮作经济”的现代农业图景。 

从“一朵花”到“一味药”

“贝母也属于百合科,我从熟悉的领域开始种植。”阳春三月,雷薛明正在田地里用自制的工具将贝母冒出的一朵朵小黄花剪掉,“不能把太多的营养供应给花朵,而是要将营养更多地输送给种球。”他说2022年利用自己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开始在村里尝试种植贝母。起初,他只是小范围地试种了一些品种,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他逐渐发现中药材种植的巨大潜力。

“中药材种植不仅可以为村民带来额外的收入,还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雷薛明表示,“而且,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一直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

然而,中药材种植并非易事。雷薛明遭遇了诸多困难,而土地问题尤为棘手。坦洪乡地处山区,土地碎片化严重,很多土地都抛荒了十几年。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雷薛明挨家挨户地走访农户,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中药材种植的好处和前景。与此同时,坦洪乡党委、政府也帮助他开始寻找土地,雷薛明一点点地开荒拓土,逐渐扩大了中药材的种植规模。

除了土地问题,雷薛明还面临着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挑战。通过不懈地学习与实践,雷薛明逐步精通了中药材的种植技艺与管理之道。同时,他还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找到最适合坦洪乡中药材种植的模式,科班出身的雷薛明开始了属于他的对比建模试验。他将不同的中药材品种种植在不同的海拔和土壤条件下,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和产量数据。

“传统作物效益低,但山区的气候多样性藏着金钥匙。”在海拔梯度试验中,雷薛明发现:350米坡地的温湿度适合贝母及药食百合生长,600米处的冷凉气候与元胡形成了显著的共生效应,而800米以上的小气候则成为白术的最佳生长环境,对于三叶青则在不同海拔生长影响不大,关键是需要设施大棚栽培及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三叶青品种……

从“单季”到“双季”

经过3年试验,他成功筛选出浙贝母、药食百合、粉防己、三叶青等5个适生品种,推动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从零增至200亩,连片抛荒地复耕率高达90%。

“贝母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活化土壤磷元素,毛豆的根瘤菌又为土壤固氮。”他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不同组合的投入产出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15亩核心试验田里,雷薛明还解开一道独特的“时间方程”:头年10月种贝母元胡,次年5月采收后立即轮作毛豆,这种“药-豆”两季轮作模式,使亩均年收益单一毛豆种植从3000元跃升至药豆轮作收益1.2万元,土地利用率提升100%。

“抛荒10年的‘死地’活了,光挖贝母每天就能有140元,土地流转出去又是一笔收益,如果轮作起来,效益还能翻番。”村民祝英兰说。

雷薛明的创新远不止此,他通过“基础工资+土地流转+集体分红”的分配机制,让邻村留守人员组成的采收队,人均月增收达到3600元以上,熟练员工甚至可以达到4500至6000元。村集体也从中获得约8%的分红,更带动了周边3个村发展中药材产业。

在产业发展中,他注重向内开荒兴产业,向外积极主动和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省农科院等部门单位对接,找政策、谋发展。同时,及时和胡庆余堂下属采购单位签订订单农业合同,保证中药材的销售渠道。“农业需要永远比市场快半步。”他指着村里新引进的连翘种植区说,这些春季开花的灌木既可作为蜜源植物,又能与规划中的文旅研学基地形成互动。

当山风掠过坦洪的梯田,这位和土地始终打交道的“农创客”的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用五年时间构建“种植分级管理+云端追溯+文旅增值”的立体产业链,让每座荒山都成为生物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