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金溪桥畔,一簇簇汉服衣袂掠过青石板巷道,这就是千年古村山下鲍的“五一”文旅新图景。这座被梁思成写入《中国建筑史》的浙赣民居“活标本”,今年以新旧交融的姿态迎来客流高峰,假期首日游客即突破千人次。
走进“在山下”小院,主理人林晓峰正招呼服务员端上热气腾腾的平价大锅菜。“假期前三天每天预订七八桌,临时散客还要翻台三四次。”这座由老宅改造的复合空间,去年中秋一亮相便成网红打卡点,如今已是集咖啡轻食、山野火锅于一体的流量担当。为应对激增的客流,林晓峰临时调来数名村民帮厨,他们翻炒着现挖的春笋、现摘的野菜,灶台升腾的烟火气里飘着增收的喜悦。
另一边,金溪桥畔新开的旅拍馆门前排起长队,十余套古装服饰被抢租一空,游客身着马面裙、斜襟衫穿梭于古巷,与30余栋清代民国古建构成流动的“历史画卷”。人流中,摄影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翻晒笋干、售卖野菜的奶奶们当起了“模特”,石板路上的快门声与吆喝声编织出别样生机。
爆火的背后,藏着古村“细梳妆”的巧思。大溪口乡于节前拆除了6处不协调棚舍,实现百年涂氏宗祠与明清院落实现“移步换景”的无缝衔接,新建的旅游厕所外立面与古墙浑然一体。村口的临时停车场早已被江沪浙等地远来的客人挤满,高峰时段车队排出两三公里远,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举着喇叭努力疏导交通,确保游客来去顺畅。村民临时支起的梅干菜摊位成了另类“导览点”——“买完土货的游客常被奶奶们拉着指路,比导航还热情。”山下鲍村村干部笑着说道。
“‘五一’期间客流量突破1万人次,单3号一天就超过了3000人。”山下鲍村村干部告诉记者,“土蜂蜜、梅干菜等农特产品日均成交百余单,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除此之外,山间民宿供不应求,还有10余名青年农创客返乡“助阵”,“在山下”小院日均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
“今年‘五一’假期人气火爆,超过预期,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信心”,大溪口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山下鲍村还将实施瀑布咖啡、夜景亮化等项目,进一步丰富新的业态,提高游客体验感,让大家来了还想来。
这场文旅爆款的背后,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农旅融合的深度共鸣。当汉服衣袂拂过新修复的雕花窗棂,当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连片黑瓦白墙,千年古村正以独具辨识度的“山下鲍模式”,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