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后陶,上春山——我们的乡野充满希望

来源: 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5-09 10:01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江南莺唤色,水墨着春妆。4月12日,俞源乡后陶村文化礼堂里热闹非凡,一场以“去后陶,上春山”为主题的汉字水墨研学活动在这里开展。孩子们手持画笔勾勒春意,通过趣味手作体验,让传统文化在孩童指尖焕发新生。

“大家看这个‘春’字,它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是春天这个时节草木生长,种子从泥土里长出来,字根符号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最早期的文字——甲骨文。”在村文化礼堂内,指导老师手持纸扇,以“春”字为引,进行示范创作,将汉字与春色融合,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水墨与汉字结合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抽象性和线性、想象力、创造力、趣味性、思维训练相互关联,艺术创作别开生面。画完纸扇,孩子们用陶瓷颜料在素坯杯子上创作。孩子们自由发挥,有人写字、有人作画,个个神情专注。指导老师则不时走到同学们身边进行指导,使得画面更加灵妙。

“我们团队在俞源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入驻俞源乡。通过研学等活动,打造文化IP,把流量导入乡村,激活乡村经济,让村民和村集体切实受益。我们希望在流量的加持下,像后陶这类南部山区村落的业态会出现新的变化,就像今年本村人刚开张的家庭式麦饼小店在活动当天也能有不错的销售额,重要的不是小店当日的利润,而是让村民们看到了后陶村的变化和新生的希望。”后陶艺术研学基地负责人许忠文介绍。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乡村大地上书写振兴故事。据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善琏汉字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汉字水墨项目组、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中心、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机构联合研发的“汉字水墨与陶瓷、诗词、微景观”等相关研学课程是后陶研学基地的主要课程,同时也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