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柳城的年轻人②|碧波莲叶间 90后种莲人书写10年新农章

来源: 柳城畲族镇     发布时间: 2025-06-30 15:46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清风携着泥土的气息,又一次拂过荷塘的田埂。这气息,是潘晓露童年记忆的底色,也萦绕在她此刻指尖饱满的莲蓬间。

时光倒回2015年,那时的她,还在异乡为自己的小事业打拼。然而,一个偶然的消息搅动了她的心绪:家乡的宣莲种植技艺正面临断代危机。“现在种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基本都是老人在坚持。宣莲是我们的金字招牌,一定要想办法传承下去。”这位从小吃着宣莲长大的90后姑娘,为此辗转难眠。

萌生了守护家乡味道的念头后,她与丈夫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成为了全镇最年轻的种莲人。次年,夫妻俩创办云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惊喜的创业历程。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我们当时就是两个‘愣头青’,凭着一腔热血就扎进了荷塘。”回忆创业起步时的窘境,潘晓露笑着摇了摇头。首年承包的30余亩有机荷塘里,杂草长得比莲蓬还高,平均每亩地就要花费3天时间来清理。更棘手的是招工难,村民们对这对年轻夫妻的创业项目持观望态度,担心他们坚持不下去,谁也不愿轻易加入。而莲子加工又是个精细活,从剥皮到通心全靠手工,找不到帮手的困境让潘晓露倍感压力。为了掌握传统烘干工艺,她走遍十里八乡,拜访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农户,这才发现看似简单的烘制过程处处暗藏门道——莲子的数量、莲子摆放的疏密程度、烘箱温度和时间长短都会影响烘制效果。最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完全复制前一次的烘制参数,成品质量仍会天差地别。潘晓露说:“用烘箱就像照顾孩子,要时常关注,随时调整温度。”首年亩产200多斤干莲子的好收成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但销售环节又给了她当头一棒,凌晨4点起床扛着麻袋前往莲子市场销售,却因缺乏销售经验无人问津,还常常需要反复挑选分级。

然而,转机也在风雨后悄然出现。2018年,首位农户被他们的坚持打动,加入了云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这份信任如同种子破土,在贫瘠的土地上萌发出希望的嫩芽。随着规模稳步扩大,如今合作社已整合了300亩荷塘,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年产优质干莲子20-30吨,按批发价计算,年销售额约200万元。每年的7-10月采莲旺季,合作社里有二三十位员工忙碌不停,不仅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辛勤耕耘得到回报,汗水浇灌的硕果开始闪耀。合作社倾力打造的品牌“婺州莲舍”接连斩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重量级荣誉,成功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并屡次在浙江省农博会上荣获优质奖。这片荷塘,也悄然孕育着更丰富的可能:十里荷、水果莲、花莲等30余个品种在此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