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品种 建温室 深山粽叶产业年产值1000万

来源: 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5-07-21 09:02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箬叶,又名粽叶,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在西联乡,曾经不起眼的箬叶,如今正成为撬动一方致富的“金钥匙”。通过引进品种、科学种植、建设加工链,这片深山的绿叶焕发新生机,产业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未来三年更瞄准4000万元目标。一场从“靠天吃饭”的采摘到现代化“粽叶经济”的转型,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走进西联乡壶源村的湘华粽叶专业合作社,浓郁的箬叶清香弥漫。十几位村民手法娴熟,将成堆的箬叶按大小、厚度、长度精细分拣,捆扎整齐后送入恒温烘干炉。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里日加工能力约6000斤,每年6至10月的生产旺季能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在家门口干,一天一百来块钱,方便又划算!”正在分拣的村民郑伟建道出了许多务工村民的心声。

西联乡山区野生箬叶资源丰富,过去仅靠采摘,一年就能为全乡农户带来约500万元收入。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稳定收益,乡里两年前引进了收储大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箬叶共富工坊”,彻底解决了销路难题,让村民的箬叶在家门口就能变现。“本地箬叶长度、韧性、香味都更胜一筹,很受欢迎。”合作社负责人祝湘华说,“一年能收本地鲜叶150吨左右,加工后销往嘉兴、杭州、绍兴、安徽、山东等地,销路完全不用愁。”

然而,依赖野生资源存在明显瓶颈,产量有限、分布零散、采摘效率低、质量不稳定。为突破困局,西联乡近年来大力探索箬叶的人工规模化种植。

在壶源村的箬叶种苗培育基地,23个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从浙南、湘西、闽北等地精选引进的12个箬叶品种,正经历着严格的“本地化”考验。经过一年试种观察,依据叶片品质和根系发育情况,已筛选出4个最适应西联水土的优良品种。

“种箬叶是个精细活,技术是关键。”基地工作人员邹勇平指着大棚解释道,“箬叶既喜阳又喜阴,需要适度光照保证叶片品质,但湿度控制更要精准。箬叶是竹科植物,根系吸水能力有讲究。水多了排不出去会烂根,水少了又旱死。”科学的抚育带来了更高品质的产出,市场价值也随之提升。

基地的创新不止于此。通过利用箬叶根茎进行自培种苗,成活率达到了70%,有效降低了扩种成本。这些优质种苗正被源源不断地移栽到山间地头。

据了解,箬叶种植三年可成林,第四年进入稳定采摘期,并能持续丰产10年以上。基地本身年均就能产生20万元的收益。此外,目前西联乡已成功抚育人工箬叶1000亩。按照计划,三年后当这些箬叶成林,按当前鲜叶每斤4-6元的价格计算,预计全乡箬叶产值将跃升至4000万元。

“产业升级的步伐不会停歇。”武义县西联乡社会事务办公室陶洪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箬叶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深化种苗基地建设,目标是形成4000亩的人工种植规模。同时,构建‘农户集中采摘、分站上门收购、总站统一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管理模式,让箬叶真正成为强村富民、支撑西联乡振兴的‘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