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批青年人才扎根武义,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他们将网络变成“新赛道”,拿科技当成“新农具”,把服务干成“新农活”,正解锁着我县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武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共青团武义县委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创”出幸福来》,一起见证“新农人”如何“创”出幸福来,“创”出致富路。今天的关注是一个舞动山乡幸福的姑娘,蓝晓燕。
在武义畲乡的云霭间,
蓝晓燕的故事如一首蜿蜒的山歌,
从童蒙的梦想一路唱响,
化作乡村振兴的风铃。
十年前,她还只是个痴迷跳舞的少女,听着母亲哼唱的古老哀歌——那是山间的非遗泪花,她却把泪水编织成彩虹。如今,她不再是孤独的传承者,而是“农创客”蓝晓燕:舞动畲族文化的薪火,让千张笑脸在民族的华彩中绽放。
她的脚步,始于山水的深情。蓝晓燕自小浸润在畲族歌声中,外婆和母亲的低回哀歌是山村的灵魂之语。但她的心更向往舞蹈的韵律:听老人讲述传奇,她用脚尖把故事编排成飞舞的诗行。“那不只是跳舞,是让历史在血脉里流淌!”回忆起初衷,蓝晓燕眼中闪烁星火。2010年代,外出经商归来,蓝晓燕选择了农家乐——开起“宣平豆腐庄”,嫩滑豆腐是山乡的舌尖记忆。但这远不够:她要让文化成为饭碗。2017年,蓝晓燕创办了“畲田山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400平方米的阵地里,种子发芽了。“初创艰辛啊!”蓝晓燕轻叹:舞队的道具、服装、路费压肩,但艰辛浇出创新花蕊。
现如今,蓝晓燕在坛头的畲族馆,一步一个景,琳琅满目的物件流淌着山哈鲜活的血液。民族福娃、饰品、服装等一系列产品或是憨态可掬,或是古朴,无一不释放着民族的风华。蓝晓燕推出的这些产品,通过电商、朋友圈、视频号成为了传播的翅膀。十年间,这些文创订单如溪流汇海:上千人跟随着蓝晓燕学做香包,研学项目席卷校园,赶野猪、竹竿舞的游戏声唤醒了童心,一堂课三四百人笑闹的场面,是幸福最生动的注解。
幸福在共创中蔓延,蓝晓燕的“畲族婚嫁体验”是山乡的金牌名片。“每次来都扮演不同角色!”一位游客八次踏足,带回新朋友共享喜悦。这背后,是蓝晓燕将传承化为互动:游客是主角,她是隐形的导演,教游客们唱畲歌、舞彩袖、尝长桌宴——每场婚嫁都成文化盛宴,回头率高如春笋生长。在“文化进校园”中,蓝晓燕点燃了孩子的梦想:从熟溪小学到新宅小学,蓝晓燕教学生们做布偶娃娃,非遗不再是尘封的书页,而是课桌上的跳动玩伴。“我要的不止畲族,”蓝晓燕目光如炬,“戏曲、苗族、布依族的纹样,都在我针线里绣成诗篇。民族的大花园,等我为每朵花谱新曲!”
蓝晓燕的创业路,是田园与舞台的协奏曲。她用豆腐庄的烟火养活了文创的梦想,研学的足迹遍及城镇,研学项目中赶野猪的奔跑、摇锅的欢闹,已是乡村孩童的集体记忆;香包带动千余名妇女学艺,钱袋满了,心也甜了。正如她所说:“文化不只是唱给山听的歌,更是种在心里的幸福。”
未来,蓝晓燕将裁一片星光,铺向各民族的长河。蓝晓燕——这个农创客的名字,已化身畲山蝶变的图腾。她舞动着,从哀歌的哀伤到婚嫁的欢笑,十年磨一针一戏,绣出乡愁的华裳。幸福不会停步,下一个十年,她誓言要把苗族头饰、戏曲脸谱也带进生活,让文化的雨露滋养每一寸土壤。因为在她心中,山乡的幸福画卷早已徐徐展开——舞不息,创不止,千山万水皆是歌。
(转载自掌上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