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批青年人才扎根武义,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他们将网络变成“新赛道”,拿科技当成“新农具”,把服务干成“新农活”,正解锁着我县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武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共青团武义县委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创”出幸福来》,一起见证“新农人”如何“创”出幸福来,“创”出致富路。今天关注武义青年农创客华一帆和盛海妮,看这两个00后如何在荷田里创青春。
杭州的写字楼里,也曾有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华一帆和盛海妮,他们像很多都市白领一样,过着“996”的生活,偶尔在出租屋里拍摄产品,悄悄运营着一家小小的网店。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2024年悄然转动。
一场意外,改变人生轨迹
2024年夏天,华一帆和盛海妮在某电商平台上架了自家种植的宣莲,没想到意外获得大批流量,订单量激增。这让华一帆看到了商机,刚毕业的他一边上班,一边谋划着回乡创业。而彼时的盛海妮,刚刚适应杭州的工作节奏,正计划着在城市扎根。
然而,今年4月的一场车祸打乱了所有计划。盛海妮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出院后仍需长期休养。
“那时候是脑损伤,我只要脑子一动,就会旋转,会晕。”说起那段经历,盛海妮仍心有余悸。2个月后,又是宣莲上市的日子,华一帆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我刚刚转正,结果就出了车祸,后来公司催我回去上班,我的身体根本吃不消。”盛海妮最终决定辞职,回到男友的老家,一边休养,一边辅助他创业。
从都市到荷田,线上渠道拓市场
回到乡村后,盛海妮发现,这里的生活与杭州截然不同。“一个人在这边人生地不熟,有时候也会觉得格格不入。”回忆起创业初期,盛海妮不禁潸然泪下。线上运营、内容策划、电商平台对接,和华一帆一起拍摄短视频.......仍在休养期的她,全身心投入到荷田创业。
华一帆的父亲华栋是一个有着30年宣莲种植经验的老莲农,也是武义县宣平宣莲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华一帆作为“莲二代”,从小耳濡目染,见证了父亲如何将几亩荷塘发展成近1500亩的产业联盟,并带领266户莲农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此次华一帆的返乡助力,原本只是想分担父亲的压力,没想到他们的加入,为这个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气象。
他们在视频号、小红书上分享莲子科普、养生食谱等内容,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农产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线上售卖水果莲子、莲子脆零食、宣莲百合燕窝羹等产品,拓展武义宣莲的消费市场。
从0到1,创业初显成效
尽管电商平台带来了自然流量,但创业的艰辛远超预期。“我们每天都在想选题、拍视频、剪辑,还要做设计、客服,脑子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盛海妮坦言,“关键是我们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休息天,再加上我这个放弃型人格,经常会泪崩。”
而相比于盛海妮的感性,华一帆则显得理性很多。
“渠道搭建完成以后,线上自然流量也能出十几单。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但是我觉得应该坚持下去,至少我们已经从0做到1了。”
在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华一帆在白板上写下“不能轻易说放弃”几个字,既是对自己的激励,也是给女友的“定心丸”。
“这是我们刚回来时种植的有机荷田。”站在荷花盛开的荷塘边,华一帆指着眼前的荷田骄傲地说。未来,他们计划将传统宣莲升级为有机种植,并进一步开发成高附加值的食品产品,在做大做强这一地方特色产业的同时,传承父辈积累的种植经验,用创新的方式讲述宣莲的新故事。
“00后裸辞回乡种宣莲,你见过吗?”广告学出身的盛海妮,对策划拍摄短视频很有一套,在视频里,这两个平时内向的“社恐”达人,就像解除了封印似的,瞬间变身活力四射的“戏精”本精,甚至在暴雨如注的荷塘里,甘之如饴。或许,这就是新农人的青春热血——他们用创意和热情,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扛起了新时代年轻农人的责任。
(转载自掌上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