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蝉鸣与童声在浙江金华武义县西联乡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交织。浙江大学“筑梦暖巢”实践团金华分队的21名队员,与当地孩子们相遇在群山叠翠间,一场以“暖巢筑梦启新程,扬帆金华暖童心”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正式开启。这支已坚守九年的队伍,以支教为纽带、调研为根基,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青春担当。
支教课程涵盖四大维度 多元课堂点燃求知火种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科学、美学、思想及体育四类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全方位成长的平台。
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动手实践时,他们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些正向反馈让队员们倍感欣慰,也更期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乡土深处叩问振兴之路
支教之余,队员们踏上家访之路。孩子们虽身处朴素环境,却难掩热情。交流中,邹涵外婆的叹息道出普遍现实:“能去更好的地方,就去更好的地方。”近二十户走访里,多数孩子向往城市机遇,留守老人虽不舍却总鼓励孙辈“走出去”——“故乡”正逐渐沦为记忆里的驿站。
为探寻乡村人才回流密码,实践团深度走访西联乡。浙大博士选调生胡棋昱扎根田间,推动粽叶加工产业链,将野生箬叶转化为“共富工坊”的致富密钥,他坦言:“偏远地区需以特色资源吸引青年。”
在湘华粽叶合作社,队员们见证了箬叶从采摘到加工的蜕变。这座“箬叶共富工坊”不仅提供家门口的岗位,更承载着培育乡土认同的使命——正如下山脱贫展示馆所昭示的:乡村振兴需立足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让年轻人看见家乡的潜力。
烟火日常凝结温情记忆
支教生活浸润着泥土气息:厨房灶台蒸腾的白雾中,队员轮流掌勺,端出一锅锅充满烟火气的集体饭菜;操场角落,师生嬉戏的笑语散落其间;音乐角飘出的琴声,与火鸡啼鸣、飞虫振翅共谱乡间交响。那张围坐吃饭的方桌,成了大家疲惫时最温暖的港湾。
“培育乡土认同从来不是空泛的号召,吸引人才终究要靠实在发展。”调研组成员田力语在笔记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实践团的深切感悟。
从七巧板到箬叶工坊,从舞蹈教室到青石村巷,浙大学子以知识为炬,以乡情为舟。当粽叶清香萦绕指尖,当童谣回荡在群山之间,这场实践已在孩子心间栽下“归巢”的种子——相信终有一天,远方游子会带着都市经验,反哺这片等待苏醒的土地。
蝉鸣再起时,定会有更多青年带着山外的故事而来,让这份爱与希望在西联乡的土地上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