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防控餐饮环节米面制品突出风险,武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关口前移、靶向发力,在辖区内开展专项督导行动,将重心牢牢锁定在“原料溯源、加工制作、储存管理”这三大关键环节,以“严把关”构筑“安全根基”,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米袋子”“面袋子”的安全底线。
一是溯源锁链,严防“问题源头”流入后厨。紧盯“第一道防线”,将原料采购索证索票与溯源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后厨仓库、验收区域,对餐饮单位使用的各类米粉、面条、淀粉(如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粉丝、粉条等原料进行深入摸排。重点核查供货商资质是否合法有效、进货票据是否齐全真实、出厂检验报告是否合规、原料包装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是否存在使用过期、变质、霉变或来源不明原料的行为。特别针对湿米粉(如河粉、肠粉)、淀粉预拌粉等易腐败、风险高的原料,要求必须提供当批次合格证明,并清晰记录采购时间、数量及供应商信息,确保流入后厨的每一粒米、每一袋粉都安全可溯、来路清晰。
二是过程亮剑,紧盯“关键环节”规范操作。加工制作环节是风险易发、多发的核心地带,聚焦高风险点和易违规操作节点,要求核准湿米粉的储存条件(是否冷藏于0-8℃)、储存时间(是否超过限定保质期,如24小时或按包装标识),严防因温度失控或超期存放导致米酵菌酸毒素滋生,带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同时规范泡发操作,现场查看粉条、粉丝等干制品的泡发过程,看是否使用清洁容器、水质是否达标、浸泡时间与温度是否科学、是否存在浸泡过夜甚至更久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通过紧盯这些关键控制点,堵住滋生风险的加工漏洞,让操作暴露在监管的“聚光灯”下。
三是仓储固本,消除“环境隐患”保障品质。狠抓餐饮单位仓储环节,严格落实离地离墙存放要求,避免地面潮气和墙壁渗水污染。落实生熟分离,严格核准是否将生米面原料与熟制食品、即食食品分开存放,是否将清洁的工用具与污染源隔离,严防交叉污染风险。同时强化标识与效期管理,要求开封后的米面原料、泡发好的湿制品清晰标注开封/泡发时间及限用期限,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杜绝因管理混乱导致过期、变质食品被误用。通过强化仓储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为米面制品营造一个安全、洁净、有序的“栖身之所”,最大限度降低因储存不当引发的次生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