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义县总工会!
武义总工会
武义工匠--钟奇君
发布日期: 2018- 12- 28 14:01 浏览次数:

潜心金缮工艺、古琴斫制的85后小伙

 钟奇君,男,1987年7月出生,金缮修复师、古琴斫制师,第二届武义工匠。2013年传统漆画系列获2013年首届金华市旅游商品纪念品征集研发一等奖;2014年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第九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金奖、2014年浙江旅游商品大赛优秀奖;2015年浙江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第七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金奖。

 金缮,顾名思义就是以金修缮,用天然大漆粘合开裂或者破损的陶器、瓷器、玉器等器物,然后在接缝处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它是中国古代漆艺的延续,同时也是文物修复的其中一个分支。

 钟奇君最开始接触金缮,是十八岁那年在一本日本漆艺书籍上。里面登出的一件金缮展品,从视觉上带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从没想过,原本破损的瓷器,可以如涅槃般获得重生,并且修复得如此美丽。

 出于好奇,钟奇君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却发现周围根本找不出一个会金缮的人。武义没有,金华也没有。自己即便想学都无从学起。查阅相关资料后才得知,原来金缮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在日本乃至欧洲的许多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偏偏国内却对它了解得很少,处于半盲的状态。

 深感惋惜之余,钟奇君也下了决心,一定要这门工艺学好。他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达到像书中那件展品所彰显出来的高度。

 钟奇君是大田乡宏阁村人,其父便是一位从事漆艺创作的老匠人。受家庭环境影响,他有着扎实的漆艺功底,这对他学习金缮帮助极大。“金缮修复,需要对原器型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否则修复的痕迹会影响到器物原有的神韵。与别人相比,我的积累多些,自然领会得也快。”

 此外,初学者刚接触大漆时,容易引起过敏症状,用老一辈的话讲就是被大漆“咬”了。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才会渐渐产生抗体。而钟奇君从小接触漆器和瓷器,却没有这样的烦恼,可以立马上手。“有句流传的行话是这么说的,大漆从来不会咬传承人。”

 金缮的入门其实不难,要学深学精却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譬如刚开始,钟奇君总会把器物修复得过于华丽,后来才逐渐认识到,节制其实更可贵。

 自18岁起学习,如今他已步入30岁。这么多年下来,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数不清的实验。“开始都是自己买新的器皿进行实验”为此,他已经不记得摔了多少器皿,补了多少器皿。他说手里头终于能有一些好的作品了,自己感到很骄傲。

 从事金缮修复,须有一颗惜物心,这是钟奇君多年来的体会。

 “在古代,瓷器、玉器这些东西非常少有,破损之后,人们舍不得扔,于是想方设法进行修补。这是金缮产生的原因。而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它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工艺。”钟奇君告诉记者。“金缮的美学理念在于直面残缺,不掩饰、不逃避;金是最贵重的金属,用它来修补,已经超出了实用的范畴,表露出来的是一种决心,那就是全力以赴面对不完满的事物,展现碎裂后的美感。”

 钟奇君说,修复的过程,指尖仿佛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分量,以及易碎之物自身的尊严。当拿到一件破损的器物时,钟奇君从不会贸然动手修复。他要反复地观察与思考,倘若暂时没有灵感,干脆就放一边,过上半个月再来看。

 有一次,他受人委托修复一只宋朝的香炉。炉子的三个角都已缺失,顶端也有破损。前期准备工作,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查阅历史文献,在充分了解炉子的结构、内涵之后,才开始制作模具。

 “金缮修复没有固定的标准,风格可以多变,但要尊重原有的器型。修复的部分不能太突出,与器物本身的气质相违和,同时也不能乏味。要在局限的范围内,融入自己的想法。”

 经过几个月时间,香炉终于修复成功。修复部分呈现出半月的形状,环抱着缺口,收尾处圆润柔和,犹如写书法一般。不仅帮助香炉重新站立了起来,而且也很好地与原器物融为一体,不夺人目光。

 钟奇君说,由于损坏,这只香炉原来的价格大概只有5000元左右,修复成功后,有人拿出15万想要买,香炉的主人却都不愿意卖。

 金缮修复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对气温、干湿度等要求也特别高。正因如此,修复一件器物通常需要个把月时间,期间需一遍遍打磨。工艺师的酬劳则按数量来计算,少则2000,多则上万。

 眼下,金缮工艺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主要原因是会的人太少,而且只局限在一些小圈子里,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作为民族工艺中的一件瑰宝,却面临如此境地,这让钟奇君觉得十分可惜。好在近几年里,媒体的报道多了起来,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未来,人们对这块应该会越来越重视。

 钟奇君说,现在有很多从陕西、江西等地方过来的年轻人找到他,表示想要学习金缮工艺。这很好。“不过,金缮入门容易,要真正学精则需要时间的沉淀,希望他们能有足够的耐心。”

 18岁时,钟奇君开始正式学习漆艺,同时也走上了古琴斫制这条道路。所谓古法斫琴,是指采用唐代传统方式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古法斫琴完全沿用唐代时期古琴的纯手工制作技艺,每张琴经过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定音等几十道传统工序,历时两年多方能完成。至今为止,钟奇君已经做了上百张古琴。“做琴做了十几年,慢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是一些工厂里的机器可以替代的。”钟奇君说。

 古琴的价格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钟奇君表示,由于每一张琴都是纯手工制作,耗神耗力,且选料讲究,所以相较于工厂里流水线上出来的古琴,古法斫制的琴价格要昂贵一些。“比如说这块木头,是西安一个庙在翻修的时候拆下来的梁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木头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再加上我们的加工,所以价格就不像大家在网上看到的那么便宜。”

 经常有人问:“收徒弟吗?”钟奇君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古琴感兴趣,也愿意学习古法斫琴技艺。但是古法斫琴不是每个人都能学能做的。做一名合格的斫琴师必须经过四大关,分别是传统文化关、古琴艺术关、工艺美术馆以及身体关。斫琴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承受住制琴过程中的种种考验。除了体力要好外,斫琴师还不能对生漆过敏。如今愿意吃苦、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钟奇君想要一脉相承,把好的东西流传下去。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历来被文人雅士们视为修养与身份的象征。然而在钟奇君看来,古琴并不只是一种象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古琴发出的这种流转舒缓、宽阔苍凉的声音更能让人的内心沉淀下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