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23X6/2024-259906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9-12-16 10:10 |
今年是农业农村局成立元年,在职责拓展、人员加强、任务增加的新形势下,全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前三季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4亿元,可比增长1.9%,农业增加值11.7亿元,可比增长2.2%,位居全市第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5万亩,粮食总产5.45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茶园面积10.7万亩,产量1.66万吨,同比下降7.04%;全年产值10.82亿元,同比增1.63%。
一、特色工作亮点纷呈
6项入选国家级示范创建。成功入选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工信部茶产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为浙江省唯一试验区。白姆乡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名单。我县被授予“中国有机抹茶之乡”称号。“武阳春雨”正式纳入“全国名特新优农产品名录”,估值达18.8亿元。
4项工作居全省前列。“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工作”获省政府正项激励。入选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县建设,全省20家,金华市仅我县和磐安。连续两年获省农机购置补贴绩效考评优秀。桐琴蜜梨获评“2019浙江省十佳梨”,继2003年后再次蝉联全省十佳,并顺利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省级鉴评。
6个重要会议在我县举办。中国有机抹茶发展论坛;全省农业科技进乡村暨百名处长联村谋振兴活动启动仪式;全省植保工作会议现场;全省食用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培训会;全市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现场会均在我县举行。“浙产名药”产业发展大会永久性会址落户武义。
4项工作获上级肯定。《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问题及对策》和《调研发现我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态势不容乐观》被省委办公厅录用,《武义县多方联动做活益农信息社成效明显》一文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用。我局主笔与科技局联合撰写的《我省茶企集中上马抹茶生产项目需关注三大风险》被浙江政务信息第788期采用。
二、争先进位完成情况
前三季度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71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全市高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完成年初制定对标天台勇赶超任务。前三季度我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8273元,同比增长13.2%,未达到年初制定对标天台增幅15%目标。因省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核减了样本库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0%的单户,造成增幅数据下降较大,未达到对标指标。
三、重点工作齐头并进
(一)多方筹措资金助推产业升级。2019年度我局争取财政支农资金3.4亿元,其中农业产业方面1.75亿元,农村方面1.65亿元。一是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累计向上争取了现代农业园区、国家产业强镇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基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设施设备购置等补助。目前“一区一镇”建设已完成园区项目省级绩效评价,20个园区项目中14个项目已完成建设,完成投资6991万元。白姆乡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柳城镇特色农业强镇以90.8分通过省级验收。二是积极申报争取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并公示,预计将获得省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
(二)产业兴旺走“三产”融合之路。“农业+创建”夯基础,一是全面开展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县创建,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稳步推进八大项目实施。二是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存量认定和试点新增协同推进,认定标准地存量2.95万亩,增量0.4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87万亩。三是完成省级农业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茶叶)初验材料,上报市级核审,我县茶园茶叶生产、运输、加工机械化率达70%,茶叶采摘、修剪机械化率达98%。四是韶华珍珠养殖省级示范场和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部级示范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农业+节会”展形象,通过举办原汁原味的乡村节会活动,促使美丽田园向节庆化提升,做到群众搭台、好戏连台,展示美丽乡村新形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举办第二届农民丰收节,协办第十三届温泉节暨第十届国际养生博览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展第十二届金华华东农交会以及2019浙江农业博览会等省市展会,展示农业农村农企风采。“农业+科技”升级产业,一是强化智力支持,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武义,引进新品种“湘两优900”杂交稻130亩,亩产达800公斤。建立金华首家省级“茶叶首席专家工作站”。组建8个农业专业干部团队,吸纳农业优秀干部和乡土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产业带头人307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61人次。二是提升装备水平,开展“双百共富”试验示范工程,研发建成全省首条日产2万筒香菇菌棒的智能化生产线。引进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可自动插秧,一天能插种水稻20多亩。更新农机装备1000台,完成机插4.5万亩,飞防2500亩。新增碾(抹)茶标准化生产线13条,共建成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12条,碾(抹)茶生产流水线25条,新建梨膏生产线2条,培育建立蚕桑原种繁育基地1个。“农业+服务”促提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干部下基层送科技送服务,截至目前累计走访103个村,助力农户120多户,销售产品50多个,销售额近千万。认真开展“三服务”工作,累计完成市县级交办问题97个。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创建“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益农社参与”政企社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开展便民服务,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实现“只进一个门,能办百件事”。
(三)生态优先夯实绿色发展之路。一是持续抓好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创建,完成12个省、市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申报,培育新型农业绿色经营主体50个。二是持续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新增县级有机产品认证企业6家,有机产品11个,目前全县有机认证面积稳定在5.3万亩。“三品一标”认证比率达65.25%,农产品标准化实施程度达70.18%。三是持续抓好2019年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成年产商品有机肥3000吨的全县第一家有机肥加工车间,建成“水肥一体化”农牧对接500亩,建成“有机肥+配方肥”示范8098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55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5.2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2%,减少化肥使用130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面积10.5万亩次,农药减量4.5吨。四是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百场示范、百场提升”,完成示范养殖场建设130家,提升养殖场动物防疫设施建设100家,新增省级美丽牧场5家、省级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5家。通过市级认定“五园”创建单位6家。五是巩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完成县级定量抽检任务374批次,协助完成市级抽检124批次,省部级抽检205批次,其中省级主要农产品抽检83批次,合格率100%,新增二维码追溯实施单位31家,全县规模主体农产品追溯覆盖率达100%。开展农业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293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942份,共检查全县投入品经营店204家次、农业生产主体18家次,立案查处问题10期,办结9起,责令整改11起,涉案金额5.11万元。开展渔业执法,接警130多起,出动执法人员256人次,没收电鱼工具14套。
(四)多措并举打造“净”“颜”乡村。一是聚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扎实推进2个产业带建设:武义江履坦段古村落文化产业带、小白溪茭道段乡村旅游产业带。扎实推进3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郭上村古建修复、古道修复、立面改造项目基本完成;范村完成十古线公路边农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南入口改造工程,古建修复完成工程量的83%;坛头村古建修复项目进场施工,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两路两侧”民居立面整治工作,今年完成4000余户。新上报省级美丽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4个。二是聚力改造空心村20万平方米。印发《武义县空心村改造工作流程修订版》,组建专班,目前白洋街道、壶山街道、柳城镇等11乡镇(街道)26个村(点)确定空心村改造区域面积20.2万平方米。三是聚焦农村垃圾分类。上报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2个。建成太阳能垃圾堆肥房403座、有机垃圾机器处理站2座,覆盖所有行政村,配备分类垃圾桶23.7万只、分类垃圾车610辆、保洁员(分拣员)1006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开展和终端设施建设全覆盖,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优秀村创建81个,建制村覆盖率达到65%。
(五)精准帮扶开拓小康新路。一是增强“消薄”合力动力,推进物业联建共享,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项目9个,已完成8个。建立“武义-海宁”山海协作“飞地”消薄项目,一期落地80亩,吸收120个薄弱村投资入股。村集体总收入达到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数258个,已100%完成。二是促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五个统一”融合,第一批通过“完全融合模式”验收的新村77个,涉调村202个。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带动低收入农户增能增收。三是全面推进“三资”规范化管理,推行非现金结算制度,实现对村级财务管理全程留痕可追溯,开展业务培训550人次。四是完成2019年度扶贫产业项目,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448万,完成低收入农户认定排查、相关数据动态调整及低收入农户健康补充保险,安排参保资金186.2万元,参保率100%。开展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范村”创建及申报认定工作,完成温泉度假区红豆村等20个村的创建并上报市局。
我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四不”专项整治工作,找问题、明差距、治顽症、抓铁律、提正气、优服务,进一步提升机关工作效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虽然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全市前列,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但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不高,农业产业链较短,资源优势还未全面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乏力。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经营村庄”的理念,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长效管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方面明显不足,且资金投入过度依靠财政支出,后续发展乏力。
三是26县发展实绩考核有待提升。26县发展实绩考核仍是我县短板,还应加强部门协调,攻坚克难,奋起直追,赶超天台。
四是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农旅、茶旅融合层次低,基础薄弱、支撑力不够、人才就地转化能力不强、投资不足。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多以观光为主,对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不够,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乡村旅游后劲乏力。
四、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局将坚持创新引领,紧扣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三大主题,从现代农业建设中挖掘新动能、从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激发新动能、从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强新动能,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有机优势,加大品牌宣传。一是持续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发挥“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这两个国家级示范区优势,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十百千万亿”工程,突出有机发展优势,力争到2021年,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达到10个以上,有机认证产品数量达到200个以上,有机农业从业人员达到1000名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有机农业产业链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二是打响中国有机抹茶之乡。以中国有机抹茶之乡为引领,加大宣传力度,抢占有机抹茶产业发展先机,与国内抹茶市场错位发展。调研出台有机抹茶生产、加工、营销扶持政策,延长抹茶应用产业链,推进抹茶企业与食品、日化品企业联姻,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将有机抹茶打造成武义的新名片。三是加大品牌宣传,提升有机产品市场影响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的主旋律。助推“武阳春雨”品牌走出去,加大在长三角区域宣传布点,抓好“武义宣莲”、“桐琴蜜梨”等地方特色品牌产销衔接,不断提升武义农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
(二)持续扶持培育重点优势产业,积极引导数字农业发展。一是全力推进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培育扶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重点优势主导产业,主攻“智慧乡村、数字田园”,通过政策完善、任务分解、机制创建、责任细化,全面推进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工作,力争2020年完成建设任务的60%,总投资达1.3亿元。在数字农业建设机制、数字技术开发应用和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全面提升武义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水平。二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全过程无人作业。以国家工信部茶产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为载体,通过加快基础茶机装备推广、薄弱环节茶机提升、加工机械装备水平提升,稳步推进茶叶生产环节和运输加工环节机械化率,力争到2022年,茶园高效植保、修剪、茶园运输、采摘、加工环节机械化率≥80%,核心区茶机基本满足茶叶产业全产业链机械化发展需求。三是集成推广“双百共富”运行模式。结合省重点研发计划“香菇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开展香菇菌棒质量评价体系、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精准控制出菇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相关创新技术,建立完善香菇工厂化生产与农户有机衔接的“双百共富”运行模式,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聚焦招商引资提升畜牧产业。成功招引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俞源乡建立年产1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项目规划利用园地700余亩,总投资2亿元。招引嵊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规划利用园地600亩,总投资1.5亿元,规划在茭道镇建立标准化现代禽业示范园,保障肉类产品供应。五是深化益农社信息服务。依托技术和信息优势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注重构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在打通农产品销路、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集体经济、服务主体和农民多方共赢。
(三)统筹谋划“全域整治”,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以“绿色农业”为导向,打造“全域整治+智慧农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引导激励土地经营权有序连片流转,对接招引产业匹配、效益突出的农业大项目。以创成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为载体,不断推进数字监管、机器换人等智慧监管方式,打造智能化生产样板。二是以“美丽经济”为风尚,打造“全域整治+扶贫富民”。抱团发展扶贫产业基地,试点实施部分省级帮扶重点村与武义创新食用菌公司组建奔小康产业园。加快推进武义—海宁“飞地”消薄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3亿元,重点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省八大万亿产业项目,打造跨地“飞地经济”新模式,着力将效益最大化,实现两地经济协调发展。三是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打造“全域整治+服务集合”。高效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升级版和白姆乡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两大平台建设,谋划集聚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网络服务体系,健全多利益联结机制,聚力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融合格局,使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四是以“美丽宜居”为要义,打造“全域整治+城乡融合”。用好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这个大平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26县发展实绩考核等工作,加强部门协作,谋划我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加大“两进两回”工作力度,依托人才乡贤,着力项目推进,精准化管理,全力打通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下乡”通道,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争取到2020年底,乡村振兴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取得良好实效,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县城乡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规范党建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开展亮点工作,结合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品牌创建。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纲,以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目标,力争打造一支有活力、肯担当、接地气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以打造党建品牌为抓手,严格落实责任,引领作风建设,实现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