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3ZF050000/2020-191730 | 发布机构: | 县经济商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10-27 08:49 |
近年来,面对“土地资源紧张”这个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难题,我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布局、规划引导、源头控制、集中清理等方式,努力提高用地效率。今年以来,我县以“建设用地赋能机制改革”为抓手,通过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认真做好工业用地容积率“四改”文章,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推动工业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承压前行、难中求进、稳中向好。我县工业用地“四改”经验被列入全省投资典型案例,推动各地互学互鉴。
工业用地容积率“上限改下限”
为提升工业用地使用效能,我县出台建设用地赋能机制改革方案,取消工业用地容积率上限,明确凡是挂牌出让的工业用地,建筑项目容积率从以往的不超过2.0改为不低于2.0,大幅提升省定不低于0.4至1.2的容积率要求。
根据拟出让地块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容量,科学设置“标准地”经济技术、规划、能耗、环境等指标,对新出让国有建设用地实施精准赋能。为此,我县构建了出让申请、集体会审、土地出让、项目审查、竣工验收、达产复核“六步走”流程,多部门联合保障“标准地”赋能机制运行。
做好建设用地赋能机制改革,关键要科学合理设置好改革标准,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指标、一套标准流程、一套监管制度”,确保刚性执法和柔性管理相结合,让改革能落地、赋能得实效。在科学指标设立中,工业、住宅、商服用地赋能改革牵头单位要建立健全协商交流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和配合单位的协商交流,确保指标制定更科学更有效;在标准流程制定中,要以各类标准地通用标准为门槛,以做地主体、招商部门和意向主体的会商谈判为基础,通过会审委员会的把关监督和县级层面的上会决策,确保政府“标准地”赋能机制有效运行;在监管制度健全中,要以加强承诺兑现为关键,探索违约违规的刚性执法举措,强化企业项目投资主体的信用承诺和法律责任,同时缩短做地主体做地时限和投资主体建设时限,最大限度减少时间损耗和财务成本。在保障措施方面,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商会商、督促落实机制,在做好一级市场赋能改革的同时,规范调整二级市场,确保不囤地、不炒地,促进市场正常运行,使有限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今年以来,全县通过用地赋能方案会审工业用地7宗,挂牌2宗,面积达114.31亩,实现工业用地100%标准出让,确保每块地带着最优标准入市。
鼓励企业厂房建设 “低层改高层”
对已出让的工业用地,我县通过奖励政策推动企业建设高(多)层厂房、拆旧建新,引导企业“向空间要土地”,提高建筑项目容积率。我县规定,对改建、扩建为4层及以上的厂房(不包括办公、宿舍、综合楼等),予以100元/平方米的奖励。去年以来,全县已完成旧厂区改造99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91万平方米。
按照“土地集约、功能集成、要素集中”的理念,我县高标准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鼓励新建的小微企业园提高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设“垂直工厂”和“空中园区”,加快形成一批规范化、集约化、绿色化的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小微企业园6家、在建6家、拟建3家,推动500余家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亩均评价推动企业 “被动改主动”
“以前我们村旁边的电镀园区经常可以看见工业废水和废气乱排现象。从去年开始,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泉溪镇上湖村村民徐女士说。位于泉溪镇的泉湖电镀园区,近年来不断深化低、散、乱、污企业整治,从园区外立面到污水管网设施,再到企业内部环境,经过整改和优化,这片“化工科技园”实现了到生态经济园的跨越。“无论从远处看,还是身临其境,整片园区以‘绿’为背景,给人一种舒适感。”外来务工人员杨先生说。
泉湖电镀园区的“脱胎换骨”正是我县通过整治低、散、乱、污企业,改善环境,倒逼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以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为抓手,我县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企业主动提高用地容积率,加快转型升级。一方面,对新进项目、新供项目,签订投资建设协议,严格准入标准,规定新出让工业类项目亩均税收最低20万元以上,亩均增加值最低标准至少上浮50%,相当于对亩均准入门槛提升2倍以上。同时,通过“低散乱污”整治专班、“云企服”整治平台等,对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的ABCD四档企业实施差别化奖惩。
截至8月,已整治“低散乱污”企业650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家、淘汰铝壳中频炉4只。据了解,为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修改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评价细分到11个行业类别。目前已完成全县规上企业和3亩以上工业企业初步评价。
引导工业企业用地 “空地改厂房”
过去,有部分企业热衷于修建“花园式厂区”,出现用地结构失调、投资强度过低、重复建设和闲置现象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县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合理确定土地供应量,避免贪多求大、占多建少。同时,规定工业项目建设要严格控制厂区绿化率。对于调整绿化面积,改建、新设厂房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引导企业在集约利用土地和加强内部环境建设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曾经是“花园式工厂”标杆企业,占地20.2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仅为7.66万平方米。自2019年以来,企业对绿化面积进行改造,现已建成一栋二层厂房,建筑面积7470平方米;拟建一栋四层厂房,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通过改建,企业增加2.85万平方米的生产使用面积,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亩均效益。
(记者 王超亚 通讯员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