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72300260131XN/2021-223163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01-28 15:05

2020年我县农业产值增速创历史新高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1-28 15:05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2020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全力以赴做好主要农产品保供工作,积极推进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了良好支撑。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8亿元,增加值17.15 亿元,均同比增长3.6%,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增速创近5年来最高,位列全市第二(详见近五年农业产值增速情况表)。其中,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73、1.27、5.69、0.72和0.87亿元,分别增长3.6%、2.4%、4.1%、3.1%和7.4%。

近五年农业产值增速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农业产值

增速

全市增速

全市排名

2016

25.30

1.6

1.5

6

2017

24.65

2.7

1.4

2

2018

22.48

3.3

0.8

2

2019

24.02

2.1

2.2

4

2020

26.28

3.6

2.1

2

从季度看,2020年1、2、3、4季度的产值增速分别为增长3.3%、3.0%、3.3%、3.6%,增速均为3%以上,季度之间增长平且稳。

二、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持续推进粮食稳产保供,实现面积和产量双增长。

2020年,根据粮食监测,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06万亩,增长0.9%;产量5.84万吨,增长5.2%。其中稻谷产量5.06万吨、豆类0.45万吨、薯类0.17万吨,分别增长5.2%、21.6%、-10.5%。

(二)农业种植结构持续调整,新兴农业、规模农业优势凸显。                                

1.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大棚蔬菜、高温香菇等新兴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据统计,全县有设施农业(包括温室、大棚和中小棚)32656个,占地面积达1.7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2.52万亩,总产量3.75万吨。既稳定了我县的“菜篮子”,又让菜农增产增收。近年来,我县与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投资2000多万元共建“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研发推广了食用菌菌棒专业化规范化生产等一批新技术,建成全市首个单体面积最大“菌光互补”光伏电站;研发建立香菇周年化高效种植模式,一举突破香菇传统种植模式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产量质量不稳定的瓶颈制约。2020年,全县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3192吨,增长29.9%。

2.茶叶水果增产增收助推农业增速。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10.7万亩,采摘面积10.4万亩,比上年增长1.3%。全年茶叶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园林水果面积3.2万亩,产量3.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2.0%。

(三)林业、渔业经济总体平稳。

2020年全县林业、渔业生产稳中有增。林业产值1.28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0.72亿元,增长3.1%。

(四)畜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猪产能逐步恢复。

1.生猪产值占比居畜牧业产值首位。202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5.69亿元,其中生猪产值4.95亿元,占畜牧业比重高达87%,是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据全县279家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户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9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3万头,出栏20.28万头。

2.食草类动物存出栏均实现双增长。2020年,牛存栏1388头,出栏1524头,分别增长5.2%、24.1%。羊存栏0.51万只,出栏0.5万只,分别增长27.5%、2.0%。

3.家禽存、出栏呈一增一减态势,全年饲养量基本持平。2020年,全县家禽存栏45.97万只,增长1.4%;出栏115.49万只,下降0.6%。

三、当前我县农业生产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

1.生猪产能恢复仍需持续加力。一方面,由于新投产饲养的生猪短期内难以出栏,产能虽逐步在恢复,但要恢复到常年水平仍需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仍然严峻复杂,全国31个省份均报告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病毒已在国内定殖。监测显示,病毒污染面覆盖了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引发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

2.产业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一是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蔬菜、水果种植业基础薄弱,设施化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主要还是靠天吃饭;二是我县农业生产总体以散户为主,从业者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市场需求信息掌握不及时,容易造成供需不对称,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三是当前我县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业配套深加工企业偏少,产业链尚不完整,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强的后续保障,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3.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不竭动力。我县是山区县,机械化应用难度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弱妇孺,农民整体素质很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生产水平较高,规模化发展较好,绿色有机农业、创新型农业走在前列。为继续保持我县农业经济走在前列的好势头,笔者建议:

1.继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一要积极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稳定生猪生产。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做好污染源控制、疫情监测、养殖基地巡查等联防联控工作;切实把好检疫、调运和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按规定开展非洲猪瘟检测;不断宣传普及新的防控措施、养殖和运输规范等,提高养殖场户防范疫情能力。 二要狠抓生猪恢复生产,出台落实生猪养殖政策。重点协调落实好生猪养殖用地审批、政策性保险、金融贷款等问题,助力养殖户稳定和扩大养殖。

2.继续提升产业化水平,用好“创新引领”这把金钥匙,推进“科技兴农”。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强化行政助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壮大主导产业,优化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聚焦质量、有机、品牌,统筹谋划区域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推动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调优调好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等新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突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积极引进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在财政、信贷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各乡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资金列入预算,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予重点扶持。民间投入方面,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同时整合林业林权抵押担保等业务组建统一的农业担保公司,承担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特色产业基地抵押等担保业务,拓展民间融资渠道,二是加快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主体的实力,密切企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的联系,以将农户转化为工人、农户土地入股等方式,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劳动力拉回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