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72300260131XN/2022-241197 | 发布机构: | 县统计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03-02 15:26 |
2021年,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局部疫情散发多发、极端天气频出异常,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求变”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共同富裕建设迈上新步伐,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好于省市领先态势,多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趋优”良性运行,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2021年我县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据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313.25 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总量跨上新台阶。同比增长10.6%,高于国家(8.1%)、省(8.5%)、市(9.8%)水平,位列全市第2,自2014年以来首次进入第2位,在全省92个县市区中位列第9。两年平均增长7.1%,好于疫情前水平,位列全市第2。GDP增速为各5年计划开局年份中第4高点,实现较好开局。
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22.2%、15.0%、12.8%,增势较好,特别是一季度,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增幅的最高点;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8%、7.3%、7.8%,实力增强。2021年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进中趋缓走势,主要受上年基数抬升影响,整体看,势强行稳,经济基本盘稳固。
分产业看,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依次为16.12亿元、157.96亿元、139.17亿元,依次增长4.1%、11.8%、10.2%,分别位列全市第2、4、3位,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5.7、4.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依次增长3.8%、7.0%、7.7%,均好于疫情前水平,分别位列全市第2、3、2位。
二、2021年我县经济运行主要亮点
(一)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省全市
市统计局和市调查队近日公布的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4项位列全市前三,除GDP指标领跑全省全市外,居民三项收入增幅全部稳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农村可支配收入,跃至全省第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于全省第4。农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等重点指标均取得较好成绩。我县经济运行总体水平好于预期。
(二)城乡收入比11连降,共同富裕特征有效彰显
居民收入跑赢GDP。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14元,增长11.4%,位列全市第3;两年平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02元,增长11.0%,位列全市第2;两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8元,增长12.8%,位列省市双第1;两年平均增长10.0%。
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自2010年始,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2021年城乡收入比为2.09,比上年缩小0.03,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多增加300元左右。城乡收入比连续11年呈缩小态势。
低收入群体增收好。2021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870元,增长14.8%,和浙江省持平,达到全年峰值。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依次增长10.6%、14.1%、13.4%。两年平均增长15.0%。
推动共同富裕发展的主要标志性指标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发展迈入新格局
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8.73亿元,同比增长12.5 %,高于GDP增速1.9个百分点,2014年来首次回归2位数增长。两年平均增长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8%,较20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3.2%,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
2021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4.07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增长16.9%,为近十年最高。全年产值达702.81亿元,首次突破700亿元,继2020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后,一年内向前跨出两大步。12月产值70.27亿元,首次突破70亿元。全年产值亿元企业165家,较上年增加34家,取得明显突破。小升规企业160余家,取得历史性突破。利润24.05亿元,为史上之最。工业投资24.70亿元,增长54.3%,创2005年以来新高,居全市第2位。研发投入增长52.2%,为“十三五”来之最。
(四)服务业稳定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
服务业恢复面逐步扩展,至年底已7成余好于疫情前水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44.3%,较前三季度提升0.6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57亿元,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12.5%。营业收入增长60.3%,位列全市第2,工资总额增长40.0%(全年核算采用三季度数据),位列全市首位。
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高于同期3.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好于三产水平;占营利性服务业比重从一季度的20.5%提升至24.2%,发展势头较好。
(五)农业稳中有升,结构逐步优化,粮食再获丰收
202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6亿元,增长4.3%,高于2020年0.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2,高于第3位1.5个百分点。
受十多个创新菇光伏大棚陆续投产和新兴菇业种植户增加带动,食用菌增势较好,全年干鲜混合4269吨,增长33.7%;油料面积3.13万亩,增长4.8%;茶叶总产量1.50万吨,增长4.0%,特色产业优势彰显。占主导地位的生猪养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累计出栏22.4万头,增长10.4%。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23万亩,比上年增长1642亩;粮食总产量5.87万吨,比上年增长298吨;亩产实现412千克/亩,已连续2年突破400千克/亩,位列全市第二。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99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1.5%、7.1%。
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9527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12%,低于3.5%的控制目标。为“十三五”以来的最低值。
2021年社会领域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总额为上年的近4倍。其中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为上年的近4倍、3倍、7倍。
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较上年增长261.2%,饮料类、日用品类均实现较好增长。
(七)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外贸量稳质升稳固。
2021年全县新增个体户8510户,较上年增长22.4%;新增私营企业2606户,较上年增长5.4%;在册个体户31352 户,较上年增长29.2%;在册私营企业15895户,较上年增长18.6%。
1-10月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4.44亿元,增长17.6%,其中外贸出口额232.88亿元,增长17.6%。货物进出口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扩大17.3%,进出口量稳质升基础稳固。
(八)金融赋能强劲,财政支撑较好。
金融系统贷款余额531.58亿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82.57亿元,增量和增速再创新高。存贷比82.2%,高于上年4.6个百分点,实现3连增。
2021年财政总收入49.27亿元,同比增长10.2%,两年平均增长5.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6亿元,同比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6.9%,占比84.5%。
三、2021年我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021年,虽然我县经济稳中趋好,飞跃赶超,“十四五”强势开局,但同时要看到我县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高质量发展承压,发展活力尚待激发
(1)从生产端看,“三新”经济发展落后。2021年新产品产值率31.8%,低于金华市12.2个百分点,位列全市最末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金华市43.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位列全市第7位。高新、战兴、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低于全市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在全市排名处于较后梯队。2021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85.9亿元,同比下降0.5%,与金华市10.1%的涨幅差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附加值低,新模式发展还需着力。
(2)从效益端看,速度质量不同步。1-11月我县规上工业户均营业收入0.95亿元,比金华市低0.14亿元,相当于浙江省的53.5%。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低于企业数占比0.6个百分点,相应占金华比重低1.6个百分点。2021年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13.80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9%,增幅逐季度放缓。成本费用利润率3.7%,与疫情影响下的同期持平。营业收入增长26.4%,但营业利润率只有3.2%,仅比疫情影响下的同期高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较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薄弱,多小散现象凸显,转型难度较大。
(3)从产业端看,传统制造业拖后腿严重。2021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9%,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传统制造业较去年同期新增平均用工人数5977人,对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5%,但劳动生产率低于全部规上工业0.76万元/人,就业贡献与劳效提升并不同步。
(二)消费低位运行,内循环主体作用不强
从上游看,2021年规上工业国内销售产值增速低于金华市4.3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比重低于金华市9.3个百分点,居于倒数第2位。从下游看,202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低于居民收入水平,自上半年始一直处于全市后三区间;两年平均增长3.6%,远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零售业增加值4季度当季出现负增长(-15.0%)。就业扩大、收入增加对消费恢复的支撑作用不足。从潜力看,12月末,全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646.3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住户存款占58.7%。住户贷款中用于消费的贷款仅占43.9%。尚有可挖潜空间。
(三)投资持续低迷,发展后劲不足
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转至个位数增长,并持续低位运行,年底完成78.47亿元,同比增长3.4%,位列全市末位,与省、市两位数增长趋势差距悬殊。两年平均下降2.1%,与省(8.1%)、市(9.9%)增长趋势相反。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1%,相应的国家占比为47.6%,差距较大。本年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比重只有14.1%。5000万以上、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已连续6个月均呈下降状态。虽然工业投资增速位列全市第2,但总量偏小,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31.5%。
四、对策和建议
2022年在整体经济面临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收缩三重压力的大背景下,如何基于全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保证全年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实现“扛旗争先、跨越赶超”,对此我们建议:
(一)抢抓政策机遇期,以政策的“实效”推进发展的“稳进”。一要对标对表中央、省市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以实效性为导向,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二要利用好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针对26县“一县一策”的优惠性政策,尽可能争取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
(二)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挖掘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一要向技术创新要高附加值。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依托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在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二要向管理创新要劳动生产率。依托亩均税收、工业增加值率、利润率等指标,差别化提供资源要素,引导企业科学管理,提高“机器换人”成效,提高现有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要素消耗的逐步脱钩,逐步向去劳动密集型跨越。三要向制度创新要市场活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与运行机制基础上,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
(三)补齐消费短板,打造“新消费高地”。一要坚持短期刺激和长期政策支持相结合,更为精准操作,在防疫与促进消费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内外需“齐步走”。二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新型消费,挖掘消费热点,推动消费方式由生存、传统、物质转向发展、现代、服务。三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挖潜更多质量好、规模大的优质电商入统,鼓励企业通过网络促销带动实地消费。
(四)数智融合,使产业从规模庞大向内涵精深转变。一要围绕数字化改革工程,以数字化赋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二要特别关注规上工业中“三合一”企业的发展动态,必要时适当政策倾斜。三要建议相关单位参考企业增加值率和碳效码(后续逐步完善)制定考核方案,特别是对土地、环境等能源和资源要求比较高的传统劳动类密集型企业,倒逼其在产品性能、市场等层面实现突破,向特色化、差异化转变。
(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稳妥推进“扩中提低”工商户试点。2022年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共同富裕不是“单项富”,是速度和质量的“双丰收”。我县一方面要加大就业财政支持力度,鼓励返乡入乡创业;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减轻居民生育养育负担;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帮助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强化对接合作,合力助推我县“扩中提低”工商户试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