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加快有机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意见)收悉。现答复如下:
陈良武等6位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有机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药材是武义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是富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2022年武义县中药材(含莲子)面积2.83万亩,产量0.269万吨,一产产值3.52亿元,涉及从业药农2.1万余人,全产业链产值达19.5亿元。中药材有机认证、种植面积3407.5亩,以壶山街道、柳城畲族镇、泉溪镇、新宅镇、王宅镇、白姆乡、大溪口乡等重点区域,发展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有机产品认证。全县认证企业23家,认证产品数43个,产量1100余吨,主要产品有灵芝、铁皮石斛、覆盆子、宣莲(莲子)、西红花、三叶青、黄精、绞股蓝等。为进一步做好道地、有机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我县重点将在以下方面发力:一、做好规划布局,发展特色基地。近几年,我县先后编制、出台了《武义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武义县有机中药材产业专项规划》(2022-2026),提出了基地建设要打造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一核三带多节点产业格局”。在品种布局上一方面要做强以灵芝、铁皮石斛为重点的“武七味”品种,另一方面要适度鼓励发展适宜小农户种植的短线中药材品种如浙八味中药材浙贝母、元胡、白芍、白术、覆盆子等,在重点乡镇、村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础药农。在种植模式上一是推广粮药轮作模式,利用粮食生产的空闲季节,种植生长期短的冬季元胡、浙贝母等中药材,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广林下种药模式,利用我县广阔的林地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种植黄精、三叶青、重楼等喜阴中药材;三是推广间作套种模式,利用覆盆子、杭白芍等多年生中药材行间距,套种大豆、玉米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四是推广工厂化生产模式,鼓励科技型企业开展试点,提高生产效率。二、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2022年我县出台了《武义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若干政策》,并制定各项政策实施细则,对中药材基地建设(包括林下种植基地)、品牌建设、产品营销、有机农业等方面都予以大力支持。对种植密度达到要求的新种植灵芝、铁皮石斛、黄精、三叶青、杭菊、药用姜等“武七味”品种和林下容器示范栽培的中药材品种进行补助,品种连片种植面积10亩以上,分别给予灵芝、铁皮石斛、黄精、三叶青2000元/亩,杭菊、药用姜1000元/亩的补助;林下容器示范栽培中药材连片面积10亩以上,每亩补助6000元;为推进“武义—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供应区”药源基地建设,对新种植白芍、白术、浙贝母、覆盆子等品种,种植密度达要求的,给予1000-2000元/亩的补助;同时鼓励发展“中药材-粮食”轮作模式,对单个农业主体一年内在农田内种植草本中药材10亩以上,并与粮食作物进行轮作的,对中药材种植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补助面积以实际药、粮轮作后的验收面积为准。单个项目最高补助资金均不超过20万元,同一种植项目(基地)不能享受重复补助。另外在有机农业发展、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也安排支持予以支持。三、强化科技服务,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依托上级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发挥县中药材协会的桥梁作用,组织企业和专业人员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和各类技术培训。二是抓好品牌建设,推动自有品牌和公用品牌两翼齐飞,一方面做强做大企业专属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三无一全” 基地建设,争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另一方面推动公用品牌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专门的品牌运行管理机构,加强“武七味”品牌建设和维护管理,推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健全技术共享服务体系,完善集种子种苗、技术推广、生态种植、采收加工、质量监管“五位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品种创新、良种繁育”为重点,打造好种质资源圃及繁育基地。通过建设各种技术服务平台,助推我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感谢您对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多提宝贵建议意见。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