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省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20年来,累计有省、市、县18家单位共计298人次的科技特派员来到武义,带着新思路、新技术,奔走在武义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出谋划策、带领他们走向共富之路。省农科院植微所副研究员、科技特派员郑许松就是其中之一。
深秋的荷塘虽无荷花,但枝干依旧挺拔,荷叶或绿、或黄、或青黄相接,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而看似安静的莲田深处还隐藏着一群“贵客”。在柳城畲族镇江下村夏露家庭农场的莲田边,郑许松为农场负责人钟新龙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这次11月底省政府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整个浙江省特派员指导的基地的产品一起展销,我们的甲鱼挑最漂亮的,包装也好一点,争取在这次展销会上一炮打响!”听到这个好消息,钟新龙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省级平台去展销,那真是太好了!”
2018年10月底,扎根柳城畲族镇15年的我省首批科技特派员金梅松因病去世,郑许松接过金梅松的“接力棒”来到柳城畲族镇。一到柳城,郑许松便深入农户、下莲田,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当时柳城一带不少莲田因为病虫害高发,莲子减产,收益持续下降,而线虫是罪魁祸首。“腐败病就是所谓的莲瘟病,我们发现其实是线虫危害造成的。线虫寄生在根部,常规的方法很难防治,化学防治是拿它没办法的,我们用生物防治的方式,莲田里养鱼,结果很快就见效了。”
经过试验,郑许松制定了不施化肥农药的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发动农户在宣莲田里养殖甲鱼。2019年,在省农科院和县科技局支持下,江下村建立了莲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钟新龙在40多亩莲田里投放了5000多只中华鳖。除了甲鱼,莲田里还套养鲢鱼、草鱼、鲫鱼和小龙虾,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这些鱼虾不仅能为宣莲除草、除虫控病,还是供甲鱼捕食的活饵料,而甲鱼等产生的排泄物也成了莲子的天然肥料,提高了宣莲品质。
经过两年多的绿色养殖,钟新龙莲田里出产的甲鱼品质、口感俱佳,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卖到了一斤200多元的高价,在单一种植莲子亩产效益3000元左右的基础上,可以额外增收7000元左右。“第一批甲鱼基本上已经卖光了。今年我又买了5000只甲鱼苗,投放进去以后起码要养五年,我每年都投放一些,这样我年年都有甲鱼可以销售。”
下派到柳城五年来,郑许松总是奔波在田间地头,将“莲鳖共养”的技术手把手地教给钟新龙等农户,还指导他们在莲田边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采用生物诱捕杀虫的方式来控制宣莲的害虫;指导他们利用当地豆腐产业的副产品豆腐渣养殖蛋白昆虫黑水虻,为甲鱼提供补充饵料。如今钟新龙在郑许松的精心指导下也成了半个专家,对莲鳖综合种养模式下的莲子种植技术、甲鱼养殖技术都已经驾轻就熟、对怎么养出高品质的仿野生甲鱼甚至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去年5月,钟新龙还尝试在15亩莲田投放泥鳅苗,现在田里都是待售的商品泥鳅,每亩田至少增加两千多元收益。“我们老百姓如果没有技术也不敢放手去做。有专家的技术支持,盈利就没多大问题了。”
有了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支撑,还有农户成功的示范,更多的莲农开始在莲田里实行“莲鳖共养”。2021年,柳城畲族镇全塘口村试点探索“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全溪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开辟了50亩示范性“莲—鱼—鳖”试验田,基地出产的莲子和中华鳖在去年12月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据全塘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显友介绍,在“莲鳖共养”的过程中,郑许松不仅全程给予技术辅导,还指导他们设计注册了商标、外包装和广告文案,在销售上也尽己所能帮忙线上线下齐吆喝。今年全塘口村仅甲鱼销售额就达到了16万多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突破一百万元。
“莲鳖共养”有了看得见的效益,但郑许松并没有就此满足,为了降低种苗成本,稳定种苗质量,提高养殖效益,郑许松又开始指导农户作出了甲鱼苗繁殖及苗种培育的规划:“种苗最好是自己养出来,成本降低,甲鱼的品质也好。”另外,对没有实行“莲渔”模式的莲田如何解决连作障碍问题,郑许松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更简单同时又高效的技术,比如水旱轮作,莲种一季,下一季种蔬菜。芋艿经济效益高,一亩田也有1万多块钱的收益,农民就会有积极性。”
努力使科技力量在绿水青山生根发芽,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乡村振兴,这是郑许松这些科技特派员们的使命和梦想。“在这里待了几年之后,我心里越来越踏实。我不仅能在室内做科研,也能跑到田里来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把产业建立起来了,为乡村共富奉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