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双减加持下非遗文化进入中小学的建议》的建议(意见)收悉。现答复如下:
陶一美等5位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双减加持下非遗文化进入中小学的建议(意见)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县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和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还有一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武义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项目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大力推广学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大力发展非遗文化成为学校特色。一、往年工作开展情况1.非遗项目进校园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深挖教育资源,开设拓展课程,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学校办学特色。如:武义县实验中学依托非遗项目婺州窑开设“陶冶育美·成器成人”区域非遗资源校本化的大美育五圈课程;武义县邵宅小学积极探寻非遗文化项目婺州窑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古竹中心小学聘请非遗农耕竹编传承人为学生传承竹编工艺,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传授黑陶烧制这项“非遗”传统技艺,让非遗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履坦小学从2008年开始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学校立足课程建设,开设空竹社团,传承空竹非遗文化;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依托非遗项目昆曲的传承开展教学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学生收获颇丰;武义县柳城小学引进非遗项目龙灯和畲歌,将非遗项目与课后服务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等等。2.利用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活动。在学校内积极创建特色非遗传承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开设特色课程。如:武义县邵宅小学创建了“金华市优秀非遗传承基地”和“婺州窑制作技艺传承教学基地”,武义县桃溪小学创建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利用校外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如:依托八婺非遗研学基地,婺州窑非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开展一系列特殊的文化教育活动。3.开展非遗相关比赛活动。武义县教育局联合武义县文广旅体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婺风遗韵.少年非遗说”比赛,内容涉及昆曲、婺剧、婺州窑、龙灯等多个非遗项目,增加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后续工作开展计划1.持续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武义县教育局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精神,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拓展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将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希望非遗相关机构能够提供合适、高效的课程,促进学校与校外非遗项目传承的对接。2.有序推进非遗研学活动。各校外非遗研学基地加强非遗课程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非遗活动项目,提供优质研学环境,为各中小学的研学活动增加内涵,增加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夯实后备人才培养。武义县教育局将联合人力社保局、文广旅体局等部门,开设非遗项目相关的社会人才培训,为年轻人参与提供学习条件,提高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感谢你们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多提宝贵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