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6-01 09:37
信息来源:县教育局
访问次数:
武义一中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坐落于誉为“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武义县城。学校在挽救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在新世纪的征程中腾飞,成为武义优秀学子筑梦的摇篮。
一、百年名校守初心
在明招文化滋养下的武义县最高学府——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下称“武义一中”)创办于1919年,建校已103年。九迁校址,十三易名,虽历百年沧桑,不改教育强国初衷。
孔庙兴学,文脉不绝。武义一中兴学于孔庙,可追溯至1919年创办于孔庙的武义县立师范讲习所,为县域第一所中等学堂。1938年,武义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下称“战时补校”)在县城孔庙兴办。1940年战时补校改名为武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武义简师”),以“勇毅朴诚”为校训,以“醒狮”为校标,寓意明确:强国之本,在启民智;开启民智,首在师资。
流亡办学,教育救国。1941年日军飞机侵扰武义县城,武义简师开始流亡办学之路。1945年5月,武义光复。武义简师四易校名,1956年改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一初级中学。
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 (下称“明招中学”)是武义一中的另一前身。明招中学是与绍兴私立稽山中学武义分部(简称“稽武分部”)合校办学而来的。1941年稽山中学流亡办学迁至武义。1942年5月,武义沦陷,同年10月,开办稽武分部。1946年7月,明招中学开办于县城头巷,明招中学的教务与稽武分部统一安排,一校两牌,经费独立核算。1956年明招中学改为公立,改校名为浙江省武义第二初级中学。
两校合一,调整转型。1958 年1月,浙江省武义第一初级中学、浙江省武义第二初级中学合并为浙江省武义中学。同年5月,因宣平并入武义,学校改名为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中学,同年开办高中部,9月1日开学。后多次更名,1972年5月,恢复现校名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
改革发展,创新精进。1981年5月,武义一中被省教育厅定为省重点中学。1991年,学校被评为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7月,学校与初中部脱钩,成为高级中学。1996年高考成绩突出,李艳荣获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同年,学校获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8年11月,学校搬迁至熟溪北路88号,同年12月举行校庆。2002年6月,学校被评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16年12月,武义一中与杭州学军中学签约合作办学。
2018年9月,学校搬迁至新城校区。同年12月,举行校庆。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省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2人,省教坛新秀2人,各级荣誉获得者占85%以上;现有45个班级,学生1901人。
二、明招文化铸校魂
武义一中的办学理念是“传承明招文化,实施实才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是基于传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东晋以来,武义逐渐形成了儒道佛交融的明招文化。这是以儒家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理学文化为核心,以道家致虚守静、道法自然的隐逸文化和佛家明心见性、万物平等的禅修文化为补充的传统文化。
武义一中萃取南宋大儒吕祖谦倡导的“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明招文化教育精髓,以“德才兼备、学做俱能、文理融通、身心两健”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既能修身齐家、更能利国利民的经世致用的实才。
武义一中前身之一明招中学,校名中就带有“明招”二字,娘胎中就带来明招印记。学校以后的办学中都延续了明招精神,历经百年风雨,逐渐形成办学特色,积淀为“爱、勤、严、实”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干、拼搏、服务、创新”的学校精神,凝成学校“传承明招文化,实施实才教育”这一办学理念。
“实才教育”的核心要义为:教师实干,学生实学,办学追求实效。教学生三年,为学生一生,为民族万年,实实在在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达到有用于社会之目的。继承实干传统,做好才字文章,让干部更有才能,让教师更有才干,让学生更有才气、才华,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品位校园、教师家园、成长乐园。
三、新城校区展宏图
2018年搬迁至新城莹乡路58号,新校园占地350亩,投资近五亿,徽派建筑、书院风格。
武义一中新校园是武义社会发展新的“文化地标”。一幢幢雕镂精湛、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具有雄浑、挺拔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和温馨。为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品位,展示学校独特魅力,武义一中在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命名上殚精竭虑,数典穷经,深度融合与传承明招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底蕴,重点突出“三实”校园品牌文化内核,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新城校区布局与武义学宫(孔庙)大体相类。现校园内共建四幢教学楼。高一高二教学楼分别取名“约礼楼”“博文楼”,与原孔庙“约礼斋”“博文斋”相呼应。“约礼”“博文”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显示传统文化及学校历史的赓续。“约礼楼”寄寓学校注重高一新生养成教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博文楼”寄寓高二学生要博学多闻、精进学业,以期厚积薄发。高三教学楼取名“明伦楼”,与原孔庙“明伦堂”相契合。“明伦”语出《孟子》:“人伦明于上。”隐喻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应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一幢独立的考试楼,取名为“大成楼”,同原孔庙大成殿。“大成”语出《孟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通过学校三年培养,一中学子才德兼备,从此扬帆远航。科技楼取名“躬行楼”。“躬行”语出《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 , 躬行君子 , 则吾未之有得。”意为学生学习光有书本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须学习科学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与吕祖谦主张的“明理躬行”的明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运动场取名“天健场”。“天健”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突显运动刚健之意。
食堂取名“明善厅”。“善”与“膳”谐音。这一方面与原孔庙食堂“明膳斋”相承续;另一方面,用“善”而非用“膳”,意为食堂并非仅是进食用膳之所,而是教育学生明善进德之地。学生用餐要谨记《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男生公寓取名“养正居”。“养正”语出《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一中培养的男生应具备纯正无邪的品质,应拥有“气度、力度、深度、风度”的阳刚之气。女生公寓取名“静雅居”,一中培养的女生应静雅娴淑、善解人意、秀外慧中。
武义一中壶山上街(孔庙)校区建有“半月池”,后学校搬迁至熟溪北路再至现在莹乡路,都重造“半月池”。因这是历届一中学子魂萦梦绕的情感纽带。悠悠壶山、潺潺熟溪也是一中人情感的寄托,因此在新校区中要有延续,留得住那份“乡愁”。
其他的道路、景观和广场的命名,也彰显学校教育理念及办学特色,继承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
四、实才教育出实招
“实才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施:
踏踏实实抓教育教学质量。抓实高一高二教学的基础上抓好高三教学质量。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探索与加强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教学班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着力研究新课标新高考情境下课程设置、教学组织、选考学考科学备考、校本课程合理开发等新问题。
围绕“实才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程开发质量。重点建设“生涯规划”、“武术体育”、“活动社团”三大特色课程群。
扎扎实实抓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学校从导向、精神、工作条件、学习机会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使教育教学精英脱颖而出。实施青年教师“新秀工程”,举办青年教师研修班(明招班),实施五年一届的“校十佳青年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助推青年教师加速成长。加强班主任专业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系列活动。
以信息素养提升为载体,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形势下教师激励问题,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实实在在为学生长远谋划。以学生发展为本,我校逐渐形成实才教育特色,主要表现为生涯规划、武术体育、空军招飞。
全省领先的生涯规划:武义一中生涯规划教育2007年试水,10年间开展了3项省级生涯规划课题研究,构建了22项省市县级生涯规划教育课题群,生涯教育成果30多项获省市级奖。其中,《十年实践: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先锋探索》获金华市第5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学科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金华市第6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师生参加浙江省生涯规划大赛均获一等奖、特等奖。2018年武义一中在全省首创“学科职业课程”,构建了50多门学科职业课程群,形成了3个系列80余门课程群。2020年出版了浙江省首部生涯规划精品校本课程《大学桥· 职业窗——学科教师手把手教你做生涯规划》。广东、江西、浙江等地30多所学校前来取经。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专题报道武义一中的生涯规划教育。2022年《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报道刊出了武义一中特色办学成果。
特色鲜明的武术体育:学校从2006年开始推行武术体育,形成了“男拳女舞”特色,男生修习“形意五行拳”,女生学跳健美操,并在运动会上比赛展示。校武术队2009年参加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第一名;2017年金华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金牌,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授予学校“全国武术教育改革实践基地”称号。大学新生体质监测成绩稳居全省前列,近几年在全省500多所高中均位于前20强。
全省领先的招飞工作:1998年以来学校培养了空军海军飞行学员25人。2010年输送了3名空军飞行员;2011年输送了3名空军飞行员,其中徐于豪、鲍一鸣2位同学被选拔到清华大学深造;2020年输送了4名飞行员;2022年输送了3名飞行员。学校被东部战区空军政治部七次评为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并获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生源基地、中国空军优质生源基地。成为实才教育特色的鲜明体现。
五、求真务实谱华章
建校以来,学校历经百年办学,培养出优秀初中高中毕业生4万余人,涌现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奇、中央美院教授考古学家汤池、清华大学博导张辉、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部队长徐汉军等知名校友。李艳获1996年高考浙江省文科状元。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荣获省文明单位、空军飞行学员优质生源基地、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全国武术教育改革实践基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学校明招文学社荣获全国百家优秀文学社称号。
教师实干、学生实学,实才教育在新时代建设 “品位校园、品质一中”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群体: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3人,省教坛新秀2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6人,特级教师培养人选3人,金华市名师7人,市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38人,县学科带头人47人,高级教师77人。铸就了高考的新辉煌:学校考入985、211全国双一流高校近六千人。2020年实现清北双突破,3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上特控线学生人数突破400大关,达到421人。2022年高考再续佳绩,1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上特控线学生人数高位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