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72300260131XN/2024-250669 | 发布机构: | 县统计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2-19 08:59 |
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县经济承压向稳,能耗稳定增长,节能效率持续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节能水平有所回升。
一、工业用能的主要情况
(一)规上工业用能和用电量正增长。2023年全年我县规上工业企业用能65.5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1%,用电15.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
(二)规上工业节能水平排名全市第六名。2023年,我县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单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降低率为-2.5%,较前三季度提升1.6个百分点。
全市各县市规上工业能耗降低率情况表
2023年12月 | 全市 | 婺城 | 开发区 | 金东 | 武义 | 浦江 | 磐安 | 兰溪 | 义乌 | 东阳 | 永康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1.2 | 22.5 | -8.2 | -8.3 | -2.5 | 0.4 | 0.6 | 4.9 | -6.5 | -10.5 | 1.2 |
(三)各片区间能效不平衡。今年以来,王宅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高于全县水平,节能水平最好,其他片区均有下降;片区间降低率两极分化严重,极差值为17.7个百分点。
地区 | 等价能耗增速(%) | 单耗降低率(%) |
开发区 | 2.4 | -0.8 |
桐琴镇 | 3.0 | -3.8 |
泉溪镇 | 10.5 | -7.8 |
履坦镇 | 13.3 | -15.2 |
王宅镇 | 2.7 | 2.5 |
茭道镇 | 16.4 | -2.6 |
(四)主要能源占比稳定。电力消费量为15.31亿千瓦时,占全县规上企业用能的比重为66.6%;使用天然气的规上企业共计281家,消费量为1.24亿立方米,占全部规上企业用能的比重为21.8%;一般烟煤消费量为4.55万吨,占全部规上企业用能的比重为5%;热力消费量为96.18万百万千焦,占全部规上企业用能的比重为5%;。
(五)工业企业发电量有所增长。我县规上企业共计发电量2.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从企业发电方式看,以火力发电为主(伟明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量),火力发电量占比达71.4%,光伏发电占比13.5%,水力发电占比15.1%,占比保持稳定。
(六)八大高耗能行业用能略微下降。我县全年规上工业八大高耗能行业用能14.6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用能是正增长的,其余行业均呈下降趋势。
指标 | 总量(吨标准煤) | 增速(%) |
纺织业 | 19480.82 | -17.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6652.54 | -17.3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83.13 | 17.5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44194.5 | -4.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00 | 0.0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2787.74 | 15.1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0037.62 | -3.9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3061.35 | 3.4 |
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提高
规上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4.80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投入合计9.36万吨标准煤,火力发电效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供热效率同比提升30.2个百分点。
指标 | 本期加工转换效率(%) | 上年同期加工转换效率(%) | 同比增减(%) |
火力发电(伟明) | 29.2 | 29.0 | 0.2 |
供热(沪江线业) | 94.0 | 63.71 | 30.3 |
供热(阳升热力) | 91.1 | 90.9 | 0.2 |
三、工业重复用水率大幅度上升
今年以来我县规上工业企业取水量5423.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1.4%;重复用水量4389.58万立方米,去年同期重复用水量仅为428.99万立方米,重复用水率为77.7%,与去年的25.9%相比增加了51.8个百分点。
四、下阶段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推进高效发展
一方面,促进重点行业、企业绿色转型,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装备升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提升能效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深耕新兴产业,推动重大项目攻坚,把实施重大项目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不断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持续为全县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源泉,优化产业体系。
(二)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绿色生产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行节能降耗新技术、新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模式,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全社会节能水平。
(三)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异常风险
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的用能监测,把握能耗走势,关注异常数据,做好预测预警;加强部门之间协同联动,完善能耗分析预警机制,切实贯彻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为全县经济发展、用能安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