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72300260131XN/2024-250220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2-02 15:59

简析2023年武义县农业生产情况

来源: 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4-02-02 15:59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

2023年以来,武义县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推动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方案有力克服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对后续农业生产的影响,种植业扩面稳产,肉禽蛋类供应充足,农业经济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据快报数据统计,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71亿元,增长3.7%;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3.6%;均与全市平均水平一致。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20.85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1.40亿元,增长5.1%;畜牧业产值3.33亿元,增长2.6%;渔业产值0.93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0亿元,增长14.2%。分季度看:1-4季度产值增速分别为4.7%、2.1%、4.5%、3.7%,总体呈均衡增长态势。

一、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种植业提质扩面增效明显,是整个大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1.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据粮食监测数据统计,2023年全县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4.65万亩,产量5.97万吨,分别下降0.7%、1.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变化,今后要逐步弱化杂粮的统计。2023全县玉米面积、甘薯面积分别下降了35.8%、18.5%。受上年干旱影响,大部分种粮大户调整种植结构,出现早晚稻面积产量增长较高,单季稻种植减少现象。粮食种植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近两年粮食面积产量对比

积(亩)

种植品种

2023

2022

增减幅(%

(一)稻谷

95747.1 

103788.7 

-7.7 

1.早稻

20750.9 

19101.0 

8.6 

2.一季晚稻

55852.7 

66385.4 

-15.9 

3.双季晚稻

19143.5 

18302.3 

4.6 

(二)小麦

1263.3 

717.3 

76.1 

(三)玉米

2625.6 

5798.5 

-54.7 

(四)其他谷物

153.9 

137.0 

12.4 

大豆

26210.0 

26189.8 

0.1 

其他杂豆

2694.6 

2002.5 

34.6 

马铃薯

6000.0 

3825.9 

56.8 

甘薯

4066.5 

4988.3 

-18.5 

产量(吨)

(一)稻谷

46846.6 

50371.8 

-7.0 

1.早稻

8611.6 

7716.8 

11.6 

2.一季晚稻

30366.6 

35617.9 

-14.7 

3.双季晚稻

7868.4 

7037.1 

11.8 

(二)小麦

309.8 

185.8 

66.7 

(三)玉米

789.7 

1681.7 

-53.0 

(四)其他谷物

39.5 

33.7 

17.3 

大豆

5005.9 

5024.6 

-0.4 

其他杂豆

441.3 

280.2 

57.5 

马铃薯

1675.2 

958.2 

74.8 

甘薯

1696.5 

1781.3 

-4.8 

2.经济类作物基本呈增长态势,油料、药材等增幅明显。2023年,全县油料种植面积3.71万亩,增长19.2%,产量4587吨,增长15.7%。甘蔗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增长3.3%。中草药材继2022年首次突破万亩后,2023年达到了1.14万亩,增长13.5%;产量2732吨,增长17.2%。蔬菜播种面积10.25万亩,产量13.85万吨,分别增长4.0%、5.9%。食用菌产量3205吨,下降26.6%,其中干品1942吨,增长11.3%;鲜品1263吨,下降51.9%,2023年由于海兴菇业一直未投产,导致全县食用菌鲜品产量大幅度下滑。瓜果类产量增长3.6%,其它农作物莲子、绿肥等面积增5.2%。

3.园林水果生产总体平稳,特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茶叶恢复性增长,产量有所增加。2023年,全县园林水果面积3.06万亩、产量3.36万吨,分别增长2.0%、6.6%。春茶产量受上年秋季高温干旱影响,产量7128吨,下降1.4%。夏秋茶时气候条件好,开始恢复性生产,产量7177.9吨,增长18.8%,茶叶总产量同比增长7.8%。

(二)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生猪饲养量减少,羊饲养量增加明显。

2023年全县生猪受疫情风险、价格低迷、政策性拆迁等多重因素影响,生猪饲养量开始下降,2023年全年生猪饲养36.72万头,下降3.3%。食草类动物饲养全面增长,其中牛饲养量增长4.3%、羊饲养量增长10.0%。家禽饲养近几年呈减少趋势,全年出栏102.08万羽,下降9.7%。

(三)蜜蜂产业发展较快,可考虑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2023年,全县年末养蜂箱数9950箱,比上年增加了1480箱,同比增长了17.5%。近年来,受丽水等周边地区大力扶持推广蜜蜂产业的影响,以及绿色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县养蜂箱数也在逐年增长。如果政府加以引导,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成为非主要畜禽类的主导产业。

(四)林业、渔业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2023年以来,资规局坚持科学绿化,挖掘可造林空间,扎实开展“五大森林”建设,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40亿元,增长5.1%。2023年,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导渔业生产主体扩大或新增产能,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50亩,新增养殖三角帆蚌面积1500余亩,新增设施化养殖基地2家,包括淡水池塘跑道20条,陆基高位池(帆布桶)50个,为渔业增产增量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年实现渔业总产值0.93亿元,增长6.3%。

二、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有待加强。我县农业传统种植结构依然明显,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全县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规模发展小,龙头企业“少小弱”、产业链条“短细散”,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和出口水平不高,品牌效应和高附加值没有充分体现。农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很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加之产品单一、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优质化的需求。

(二)粮经比例调整难度加大。种植业作为一产核算的主要构成因素,面对粮食安全责任制和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偏低的双重矛盾,再加上耕地面积的一定性,使得稳定粮食面积与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矛盾突出,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省、市、县加大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粮食安全底线不突破,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粮食种植效益较低,压缩了蔬菜、中药材、瓜果等经济作物增长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县一产增加值的增长空间。

(三)畜牧业养殖结构不优。我县的整个畜牧业中,生猪产值占了90%左右,剩下的牛、羊、家禽、蜂蜜等产值占比很小。像近年来生猪养殖整个大环境都不好,我县在库的大型生猪规模养殖户在四季度末有13家是0存栏状态,中小型有580存栏;再加上我县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等地受政策性影响拆迁了14家养猪场,使我县的生猪存出栏量明显缩减,极大影响了2023年全县的农业总产值核算,也是2023年我县农业总产值位次忽高忽低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一)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支持和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针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粗放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名优产品少等不足,要结合我县实际,帮助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整合、建立起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加工、销售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为牵引,着力打造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提倡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农民实行“订单”生产,减少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程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增量提质。关注生猪养殖的同时要兼顾牛、羊、家禽的养殖,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比重,加大对牛、羊规模化养殖扶持力度,力争2024年全县的羊饲养量突破2万只以上,牛5000头以上。重点加强生产扶持资金的投放、抓好信贷等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积极推动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保险,提高养殖户抵抗风险能力。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和仔畜繁殖,引导养殖户向“适度规模”发展,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确保畜牧业生产增量增收。继续强化信息发布和预警,积极引导养殖场户科学有序补栏,提振养殖户信心,不断扩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户养殖收入,提升产业水平,进一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三)持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立足现有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持高标准规划、园区化布局,以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为载体,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加大扶持补贴力度,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设施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二是合理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用地,建立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就地消纳体系,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转化率;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大农产品新品、新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打开两山转化通道,聚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奋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山区样板。三是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加工与流通为一体的复合型新型经营体系。

(四)稳定农资价格,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农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的会对未来种养殖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议价、减少运输成本、发放补贴等方式,降低种养殖成本,保障种养殖业长远、健康发展。同时,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技推广、农民增收致富、关键农时调度等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指导农民合理种植农作物和发展养殖业,并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等措施保持化肥、饲料等农资价格基本稳定,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提振农户种养殖信心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