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67号提案的答复
为了助力“双减”,更好的服务青少年,团武义县委编织了“1+X+Y”公益同盟体系网(即1个县级共青团组织负责,X个机关部门联动,Y个社会组织参与),打造起覆盖镇城郊范围的“15分钟”托管圈。
(一)加人员,组建公益化托管队伍。
借助党委政府主导资源,团武义县委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校外教育专业人士”构成的公益化托管队伍,目前我们的托管服务已配备专业教师和志愿者315名,多方保障托管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志愿者除优先选取高校教育专业学生外,还聘请了退休教师以及具备教师资质的社会人员承担讲授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共享家长”模式,从优秀青年教师、红领新青年中招募志愿者,成为托管点的“轮值家长”。为确保学生托管安全,由优秀党团员、青联委员和公安、消防、心理健康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少先队志愿辅导员以及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担任“安全守卫员”,把牢托管服务的安全红线。严格审核接送、用餐服务,确保交通和饮食安全;开设心理辅导、托育咨询专项课堂,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使学生不仅“有人教”,而且“安全学”。
(二)加时段,开启全时段托管服务。
托管班“公益同盟”入驻“5+2”学后公益课堂,通过增设工作日晚间托管、周末托管和寒暑假班,将服务延伸至中小学生的每个成长过程,打通全时段托管渠道。工作日班分为课后托管和晚间托管,课后托管时间为15:30-18:00,此时段将特色课程送入课堂,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晚间托管时间为18:30-20:30,继续为无人看管的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和兴趣课程。周末班和寒暑假班托管时间为8:30-17:0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或主题活动。今年暑期公益托管班扩大至点位35个,开设暑托班班次154个,服务学生5200余名,其中,非本地户籍学生数3200余人。
(三)加地点,设立广覆盖托管站点。
开拓“5+2”学后公益课堂新模式,既是时间长度的延伸,也是地点广度的扩大。除送课进校园外,我们大力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将托管点建设纳入青少年宫、企业、村社和两新领域党群服务中心红领巾学院整体布局。强化青少年宫在托管点位的引领作用,增设流动青少年宫,为企业、偏远地区学生提供寒暑假托管服务,累计走进11所乡镇学校,覆盖12429名学生,其中外地学生7213人。同时,充分发挥社区、企业的辅助作用,依托熟溪街道栖霞社区等5个社区建立15分钟内到社区托管点的“15分钟托管圈”,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城区。截至目前,已开设固定托管点位28个,服务学生4500余名,切实做到了“就近学,随地学”。
(四)加课程,提供高质量托管课程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自主设计特色课程和主题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依托“固定课题”开设系列文体课程,包括“爱党爱国”主题教育、“家风家训”文明学习、“安全自护”知识教育、“生命健康”知识讲座等。同时,配套送教3D打印、益智魔方、陶艺、航模、美术、图形化编程等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拓展课程,现已累计开设课程共60项约490课时。依托“移动课堂”发起假期主题活动,在“青暖童心·益起童行”的寒假公益托管班中,通过走读游学,带领新居民子女参观城市展览馆、烈士纪念馆,了解武义历史风俗,增进对第二故乡的认识和热爱;通过举办“新小居民过新年·童玩节快乐翻天”第八届童玩节,引导本地小朋友与新小居民共建友谊,提升“新小居民”对武义传统美食及民俗的好感度,活动共吸引200余名“新小居民”和800余名小居民参加,使得学生既能“学的好”,又能“开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