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大地万物生长。在武义县熟溪街道水碓后村,这片浸润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上,由省农科院结对帮扶的鲜食玉米项目成效初显,连片的玉米植株叶片翠绿、长势喜人,近百亩特色农业田生机盎然,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万千景象。
近年来,熟溪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组团发展”理念,重点培育乡村“土特新”产业,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红色故里”-水碓后村,今年新落户的省农科院结对帮扶产业示范基地,俨然已成该村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依靠的“大树”。
4月19日,省农科院组织党员农技专家走进水碓后产业帮扶基地,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当天,省农科院人事部党支部与熟溪街道党工委共建签约,转化部党支部与武义县农业农村局机关第二支部共建签约;省农科院植微所、玉米所党支部与水碓后村党支部共建签约,并认领结对帮扶责任田。
“红色水果玉米是新研发品种,味道鲜美,能直接生吃,我们正在注册‘水碓红’商标,计划将红色玉米命名为‘水碓红’。”在党员帮扶责任田里,省农科院玉米所副所长赵福成蹲在田间,仔细查看着玉米植株长势。作为省农科院派驻武义的省农村工作指导员,他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常驻水碓后村,着手苗木清退、地块整理、土壤改良等前期工作。
“6月中旬,这批玉米差不多就成熟了,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种植优质水稻,形成玉米和优质稻循环轮作,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精品‘土特产’产业。”看着眼前这块焕发多彩的“红土地”,赵福成对未来充满憧憬。
今年以来,武义县熟溪街道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引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我以前在杭州做外贸,平时也经常关注绿色农业,这个特色农业项目给我提供了回乡发展的舞台。” 负责项目运营的“新农人”梅民安每天都要到田里转几圈,看看农作物长势如何。他年后从杭州回到武义,离开大城市生活圈,积极投身家乡农业发展。
“我们通过党建联建服务项目建设,统筹红色资源,赋能‘文旅产业链’,以产业先行打造红色旅游示范带,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武义县熟溪街道党工委书记金秋雨说。
百年古树浓荫蔽日,革命老区焕发新姿。水碓后,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大树下”的红色故里,红色旅游产业示范带与绿水青山生态农业正深度融合,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乡村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