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221E/2024-260549 | 发布机构: | 县交通运输局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5-27 09:38 |
今天是5月26日,“526”谐音“我爱路”,也称“爱路日”,是市政道路(公路)从业人员倡导和约定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行业性节日里,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常年奔波在道路上的工作者,他们有的是从业30多年的养路人,有的是新建道路的“守门人”。维护道路安全,是他们的职责,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文明出行的点点滴滴。
俞宏伟:坚守武义最南部山区道路
1987年,21岁的俞宏伟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位道路养护工;2000年,俞宏伟在武义最南部的山区柳城担任公路站长,一待就是24年;今年2月,卸下37年的养路重担后,俞宏伟退居二线。他经历了公路养护工作的快速发展与变迁。
冬天撒盐除冰、夏天高温铺沥青、雨天处理山体塌方、狂风天搬离倾倒的树……不论在怎样的天气条件下,只要公路出现问题或者有需要,身穿橙黄色套装的养路工总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为保证道路通畅进行作业。
俞宏伟的父亲是一位老养路工,他从小跟着父亲在道班长大。看着公路经养护变得整洁通畅后,俞宏伟总会萌生一种自豪感,这也是他选择接班的原因。“养路很辛苦的,但现在因为工具进步,变得轻松了许多。”俞宏伟回忆起父亲在做养路工时,养护机械与交通工具都很少,要扛着锄头、簸箕、扫把这“老三样”,靠一双腿穿梭在养护现场;等到自己1987年参加工作时,有了手扶拖拉机;后来打草机、压路机、洒水车等配备,加快了养路工作科学化、机械化、规范化的发展。
“我还记得父亲知道我能开手扶拖拉机后,一直在感慨‘你们这是最好的条件了’,当时也没想到,现在的变化还能更大。”俞宏伟笑着说。
在大部分人眼中,养路工要做的就是关注并保证道路的使用性能,但实际上他们要做的远不止这些。“现在养路要求很高,既要畅通安全,还要舒适美观,比如路标指示牌的装设、道路绿化、清洁路面污染等工作也是我们要做的。绿化这块我原本一点不懂,都是靠看书和摸索,慢慢学会。”俞宏伟说,养路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只有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
俞宏伟经历了道路由砂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的变化,他说,养路工作很重要,养路工一定要有责任心。在这方面俞宏伟一直以身作则。
柳城公路站位于武义山区,辖区内的交通经常因为台风、冰雪等自然原因被阻断,影响沿线群众的出行。俞宏伟在柳城担任公路站站长时,负责养护的国省道、县乡公路达300多公里,好路率达95%以上,去年在养护质量考核中获全县第一名。
“以站为家”是俞宏伟的常态,就算是除夕与正月初一,他也坚守在一线。“去年冰雪天气很厉害,导致235国道堵车严重,我们立刻与松阳对接,早上5点就出发去清除冰雪,一直干到中午,看着驾驶员们可以安全地把车开出去,我心里很高兴。”
应德星:为道路质量把好关
“如果婺城区内新建一个除高速公路及国省道外的交通项目,都要先来我们这里备案,之后我们会代表区交通运输局,对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管,所以基本上每一个交通项目的建设我都有参与。”应德星是婺城区交通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今年是他与公路打交道的第33年,也是从事交通工程质量把关工作的第6年。
1991年,应德星从浙江省交通学校(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成为当时金华县公路管理段的一员,从事公路养护及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当时婺城区还没有被划分出来,我们主要负责养护、维修金华县区域内县道以上的公路。我从2001年开始担任副段长。”应德星说,以前负责的范围大,基本上每天都要出门,按要求巡查公路养护及运营情况。
“外出巡查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每天路上车来人往,意外常有发生,比如货车运输泄漏抛撒、路基塌方、路面破损、路产损坏等,如果不及时清理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在平时巡查中看到这些问题都要第一时间通知公路养护站来处理。除了对现有道路的巡查以外,我们还要对养护大中修路段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重点放在质量和安全方面,这就和我现在的工作比较像了。”应德星在2018年更换部门,开始从事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的监督工作。
中间戴白色安全帽的是应德星
工程质量关系到后续道路的维护成本、使用寿命及运营安全等,如今新建的道路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只有一部分的农村公路会做成水泥路。应德星介绍,沥青路与水泥路各有优缺点。水泥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接缝较多、施工周期长等缺点;沥青路面具有平整度好、汽车驾驶舒适性高、施工速度快等优势,但也有易老化、耐水性差的缺点。
实体检测是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之一,主要委托第三方从原材料、路基弯沉、压实度以及路面平整度、厚度、强度等方面进行抽检。应德星说:“现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是市里监督,这以外的都由我们负责。每当发现质量或安全问题,就会下发检查的意见书,要求施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现在工程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工程质量,都比我刚参加工作时进步多了,施工安全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应德星感慨,为了监管工作顺畅执行,他对部门中包括自己在内的4个人进行分工,分别负责质量、安全与履约。“虽然人手不太够,但我们会在分工之下做好合作,把好交通工程施工中的每一关。”
黎国军:把公路当作自己的孩子
这是黎国军退休后的第4个月,他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我很想延迟退休,但政策不允许,毕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黎国军是原金华市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养护站支部书记、白龙桥中心公路管理站站长。从17岁到56岁,他真正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公路养护,这是一辈子的热爱。公路对他而言,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很好奇,怎么会有人把路比作自己的孩子呢?与黎国军细聊后发现,他的确如父亲那样,像呵护孩子般精心养护公路,倾注了一生的感情与心血。
这份工作很辛苦,在车流中作业,危险系数高。黎国军说:“既然选择了这行,就不存在怕不怕的事,每次把公路养护好,就很有成就感。”在水泥路、沥青路还不普及的年代,他养护的公路大多是砂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工作常态。
那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铺撒砂石、填补坑洼、平整路面。黎国军打了个比方,说这是在给公路穿衣服。“车开过以后,路中平整的砂石会被弄到两边,需要我们把砂石填补平整,要铺平、铺匀,车辆才能在路面平稳行驶,公路也会被保护得很好。”
“我们一个人负责四五公里路,全部做完需要六七个小时。”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累人又枯燥,他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简单的事重复做,能做好也会成为专家。”2020年,黎国军取得筑路工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证书,是婺城区唯一取得该项国家职称证书的人。
公路随着时代在发展,养护工的知识和技术也在提升。黎国军说,公路养护不仅需要体力,也需要脑力。他还是一名“发明家”,工作这些年,和同事动手造出了许多养护设备,比如绿化修剪机、护栏清洗机、路肩松土器等,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安全隐患。
“那时候,公路上的绿化都是人工修剪的,一条路需要十几个工人,花20多天才能完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黎国军便想着把修剪机固定在作业车上,设置统一高度,可随意伸缩。试验成功后,不仅绿化带修剪得很平整,同一条路的修剪时间还缩短到了5天左右。
工作近40年,黎国军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浙江好人敬业奉献奖”“金华市最美交通人”……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在他看来,是认可也是责任。“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他说,当选择一份事业后,只需认真且坚定地做好,就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