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西联乡河涧村,绝对是偏远的存在。不过这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桑蚕养殖基地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近年来,河涧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养蚕传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华丽转身,一条由“蚕”而来的链条正被不断延伸……
村企合作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
河涧村拥有50多年的桑蚕养殖历史,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养蚕。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传统养蚕业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河涧村立足桑蚕产业优势,成立武义晶荣蚕桑专业合作社,并与绍兴大禹蚕种公司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引导村民科学养蚕、规模经营。
“现在村里的妇女,在小蚕共育中心两班倒,养殖到3龄蚕就可以出售给附近农户进行家庭养殖了。”河涧村妇联主席王玲告诉记者,村里还建立了小蚕共育中心,为村民提供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三统一”服务,有效降低了养蚕风险,提高了蚕茧质量和产量。“现在是养蚕季,孵化出的小蚕不仅本村农户前来认购养殖,附近柳城畲族镇的村民也来购买。”据了解,近年来该村以西联乡“一村一产业”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流转50余亩土地作为蚕桑产业基地,全村桑树种植面积已达120余亩,尤其是投资260多万元建设的小蚕共育中心,通过集中养殖培育,大幅提高了蚕种的产量和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与绍兴大禹蚕种公司签订了科学养殖协议,由公司技术员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还在与绍兴大禹蚕种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解决了产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如今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蚕户也由过去的几户增加至十几户,为鼓励困难群众参与蚕桑养殖,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场所和工具,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15户低收入农户增收2万余元。
“桑韵河涧”延伸蚕桑产业链条
在桑蚕取得相应受益的同时,该村也敏锐注意到了,与桑蚕关联的其他发展之路。
省民政厅选调生、河涧村村书记助理张雅坤告诉记者,去年开始,该村探索“桑鸡共养”“桑鹅共养”模式,将15余亩桑叶基地设置围栏,试养鸡苗800余只,让村里的低保户承担喂食、看管等工作。通过放养散养,喂食天然谷物、桑叶桑果,既可以保证土鸡的肉蛋品质,也可以帮桑园除草除虫。在与海宁市“山海协作”工程支持下,海宁市相关单位打包收购了该村750余只桑叶鸡,如今一批鸡苗即将放入桑园中,该村已通过团体认领认购等方式解决了销路问题。
“研学大楼已经落成,现在正在布置实物展柜、科普展板、多媒体屏幕等设施,展示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同时可以实地体验养蚕的过程。”张雅坤说,针对科学课上的养蚕教学任务,解决学生家长购买桑叶蚕种不便、价格高的问题,该村推出了蚕宝宝套装,不仅价格更低,还可以选择彩色“蚕宝宝”,非常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该村计划在为研学游客提供的餐饮服务中,就地取材,推出桑叶鸡、桑叶鹅、土鸡蛋、桑叶菜等特色菜品,既节约成本,也能带给游客原生态的体验。
另外记者了解到,该村晶荣蚕桑专业合作社还注册的“桑韵河涧”商标,为桑叶茶、山茶油、宣莲等特色农产品设计包装,通过“山海协作”“百镇共建”“千团联千村”等行动,持续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统一分拣包装、直达供应,打造品牌效益。去年,因蚕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24万元。